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2
  • 简介:即《诗经》中诗在燕享之礼中本是固定的,化了的诗的乐章之义,三燕享之礼中诗乐发挥作用的机制原理和春秋时期礼仪中乐章之义的失落

  • 标签: 学渊源 形成机制 春秋时期赋诗
  • 简介:无名氏的代表作《无名书》各卷,含有驳杂的主题思想及富有创新力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家本人试图通过这部长篇巨著,逐一穿越现实诸层面:如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个人情爱空间、欲望诱感,现有的文化形态等。从而建构起个体对世界、文化的独特理解,并通过这种理解体现作家的人类性关怀。但是由于缺乏对人性的异质于传统的现代性发现,使无名氏的文化建构最终陷入脱离具体时代与真实人性的空想的乌托邦,在体质上与追求完美人性,寄希望于圣人的传统文化同质异构,因而没有真正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生成,也就没有真正建立起个体化的理解以及独一无二的艺术王国。

  • 标签: 个体化理解 欲望 穿越 局限 《无名书》
  • 简介:是山东省·诸子名家系列丛书之一.编委会聘请袁世硕教授担任主编.该规模宏大,图文并茂,力求全面反映蒲松龄的家世、生平、著述、影响及其遗存的真实情况.它集人物专与学术专著为一体,总结了二百年来蒲学、聊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著作,堪称二十世纪蒲学研究的里程碑.

  • 标签: 蒲松龄志 蒲学 里程碑
  • 简介:早期儒家用其明显的话语方式,建立起政治逻辑,并延续成为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对后代的怪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苛政猛于虎”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史书的政治意图也对怪小说历史品格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虎类小说中的异变情节是代表。政治伦理的构建与宗教教化的输出的结合,也是怪小说政治功能生成的重要原因。通过对虎类小说作为代表类型的挖掘,我们可以明确一条政治逻辑在怪小说中展现的线索。

  • 标签: 志怪小说 政治逻辑 历史品格 政治伦理 宗教教化 虎类小说
  • 简介:2007年12月10日,笔者前赴纽约夏清先生寓所,对夏先生作了两个小时的访谈。夏先生已87岁高龄,自199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担任中文名誉教授后,虽病体缠身,仍笔耕不辍,除《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古典小说》等英文著作外,近年更有《夏清论评中国文学》英文版问世,中文著作亦接连不断。笔者曾多次读到关于夏先生为人率真、发论无忌的描述,不过此次亲见,更添了一份体会。访谈过程中,我甚至要不时花点心思,把夏公从快乐的言谈中拽回来,免得跑题太远。夏先生后来在寄回访谈校阅稿的来信中说:“我写中英文文章,都很谨慎,惟独被访问时,爱说大话、吹牛,骂人太凶。”他在访谈稿中作了多处修改,希望避免“给读者一个恶劣的印象”。李凤亮(以下简称“李”):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读过不少您的书,来之前还专门读了一些有关您的访谈录。大家都很关心您的近况,内地搞现代文学的学者到美国来,都希望能见见您。我知道您接受的访谈很多,有些国内报纸也特地来找您做一些世纪大事回顾,希望整理一些旧事。我们这个访谈,跟一般报纸访谈关心您的生活近况不太一样,比较注重对您的学术历程、观点的回顾,希望多了解一些您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今天的访谈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

  • 标签: 勇气说出 夏志清教授 教授访谈录
  • 简介:“知人论世”通常存在于诗文评中,但细细考察,我国古代怪小说也同样具有“知人论世”的效果。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怪小说,对史传进行改造,用短小的篇章获得“知人论世”的审美品格。以《宣室》为代表的唐宋笔记小说在《太平广记》中利用虚构策略,也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而蒲松龄《聊斋志异》不仅能“知人”还能“知己”。从干宝到蒲松龄,我们可以挖掘出一条古代怪小说“知人论世”的线索出来。

  • 标签: 干宝 蒲松龄 志怪小说 知人论世
  • 简介:我是把赖赛飞的《陌上轻尘》、余刚的《满纸烟岚》和史奇山的《潮烟人家》放在一起读的,因为这三位作家都是象山人。这三本散文集风情各异,文字或飘逸或凝重或粗犷,自成一派风光,但是,他们的笔下流淌着一种相近相似的气息,让人联想起生机勃勃的大海、自由苍凉的海风以及原生态的滩涂。他们是散文创作的三剑客,带给宁波文坛一缕清新的气息。

  • 标签: 散文写作 作家 散文创作 中国瓷器 地域色彩 原生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01
  • 简介:摘要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辅导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辅导员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高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尤为关键。

  • 标签: 高校 辅导员 学生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走进画家姜鹏先生的画室,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画作挂满了墙的四周,有名家大师的佳作,也有他自己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与冲击。把自己的作品和一些名师大家的放在一起,我想姜先生不单是为了比较和学习,也是在时刻提醒自己努力提高绘画水平,戒骄戒躁、踏踏实实地在艺术之路上不断锤炼绘画技艺。

  • 标签: 作品赏析 画家 大写意 笔墨 创新 绘画水平
  • 简介:阎连科热衷探讨的“现实”和“主义”一直为人们所关心。一方面阎连科称自己为现实主义的“不肖子孙”,并告诫我们:“从今天的情况说来,现实主义,是谋杀文学最大的罪魁祸首。至少说,我们几十年所倡导的那种现实主义,是谋杀文学的最大元凶。”圳一方面,他又表示在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面前自己有一种“文学的愧疚”,他自问道:“我为什么不能像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去爱一切、理解一切、拥抱一切,而这一切中,最重要的就是热爱苦难、拥抱苦难。”吲关于现实:阎连科一方面称,“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真实的生活摆在你的面前。每一样真实,每一次真实,被作家的头脑过滤之后,都已经成为虚假。当真实的血液,流过写作者的笔端,都已经成为了水浆”;但另一方面他接着又说,“真实只存在于某些作家的内心。来自于内心的、灵魂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强大的、现实主义的。

  • 标签: “主义” 阎连科 欲望叙事 长篇小说 超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
  • 简介: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关注底层民众的艰难生存,叙写他们的人生苦难,也指出现实社会的当下景观的另一面就是越来越多的底层民众的物质利益被牺牲,精神被摧残,人格尊严遭凌辱,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常常怨愤难平、以泪洗面的受伤害者。闫文的中篇小说《苏醒记》通过一个

  • 标签: 底层社会 中篇小说 现时代 现实社会 少年 离家出走
  • 简介:《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故事值得引起注意,该故事是小说作者对史实和传说的再创作,体现出文人叙事的特征。故事文本在小说早期刻本的诸明刊本中已经产生了不小的文本差异。本文细致分析“七擒孟获”故事的文本演变,作为探讨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与传播的研究个案。

  • 标签: 《三国志演义》 “七擒孟获” 文本演变
  • 简介:2000年10月,香港岭南大学召开了“张爱玲国际研讨会”,计有港、台、大陆、海外华人学者暨个别日本学者共数十人参加。会议就张爱玲的历史评价、张爱玲与鲁迅等中国现代作家之比较、张爱玲所受中外文学之影响、张爱玲之“大陆接受史”以及张爱玲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精彩多多。

  • 标签: 学术论争 夏志清 刘再复 中国现代作家 香港岭南大学 海外华人学者
  • 简介:记得几年前,有一次母亲不知想到什么了,她微笑着,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有时想,我死后你们会怎么写我?可能会写我随手关灯,吃饭节省,唠唠叨叨呀。我就想,与其你们写,还不如我来写我自己吧,我身上也是有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呀……”但母亲最终并没有能够写出她自己来。还是要我们来写她。写什么呢?母亲在文学上的贡献,有她的书在,自可由人评说。母亲对父亲所做的一切,已为人所称颂。我要写的,是她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平凡女性所凸现的品格和行为。母亲若有灵,不知对我的文字是否会满意,但我想尽我所能,写出一个真实的母亲,和别的母亲一样平凡甚至平庸,但又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伟大的母亲。

  • 标签: 母亲 辞世 梅志 精神奴役 日常生活 平凡
  • 简介:其实谈论梁宏老师和他的诗,对我而言是比较有意义的事.这不仅是对现代诗歌写作中的检视,一次由现在向过去的漫溯,更是在肉身层面上的一次世俗的“进步”.所谓进步,我指的是,在遇到梁老师之前,我几乎是无法心平气和地来看待这个世界,永远在某个点上兴奋着燃烧着,而对其他选择无视.我并不知道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危险的.与梁老师及赵少琳老师的交往,为我的生命注入了一种诗歌的“现代性”所缺乏的东西,而它直接指向古典诗歌传统,指向“温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些.

  • 标签: 向日葵金银木 梁志宏诗歌 诗歌极致
  • 简介:一个闪光的名字传遍了小凉山,一个身患癌症的人谱写的高昂的生命之歌,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使彷徨者奋起,消沉者坚强,一切不甘于碌碌无为的人,从他身上吸取力量,使自己的生命变得充实,品德变得高尚。他走了,走得匆忙,在35岁的年龄上划上生命的句号。他,就是云南宁蒗纸浆厂原党委书记兼副厂长胡国。一胡国给人的印象十分憨厚,他没有伟岸的身躯,

  • 标签: 纸浆厂 纸厂 党委书记 凉山 工程建设 厂长
  • 简介:古人云:"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钦鸿先生就是一位固不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者和东南亚华文文学专家.他有计划地把两者的研究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近年来,他倾情关注的重点仍在新马华文文学上.他从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入手,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他认为:"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下诞生的,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两者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构成了中国文学与新马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奠定了中马文学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厚实基础."(钦鸿著P18)

  • 标签: 钦鸿 中国现代文学 劳心 文人 华文文学 相得益彰
  • 简介:在经过近三年艰苦的写作及修订之后,向柱推出了他的首部学术专著———《胡文焕〈胡氏粹编〉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一版)。其实,在此之前,他已陆续以论文的形式,把诸多章节先行发表于《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明清小说研究》等10多种重要学术期刊,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载和摘要,又先后获得2007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立项和2008年度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可以说,他的研究及其成就已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自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来,古典小说研究日趋学科化,并且臻至成熟的自觉状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