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语境”,即“语言环境”的简称,也叫做“言语环境”。人们习惯上从语用学的视角来看待它的功用,强调语境对语言表达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对语境在语义(词义)研究,特别是辞书编纂中的作用,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认识应当说是不全面的。“语境”理论在语言的运用和研究中

  • 标签: 辞书编纂 “语境”理论 词义 释义方法
  • 简介:<正>一、柳冕文章本于教化,形于治乱,系于国风。……盖文有余而质不足则流,才有余而雅不足则荡。流荡不返,使人有淫丽之心,此文之病也。(《与徐给事论文书》)

  • 标签: 修辞理论 唐代修辞
  • 简介:摘要在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中,所有作战行动都是根据作战计划进行的。在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后,网络化数字化战场使作战方式由“计划中心战”跃升到“行动中心战”。因此,研究新作者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作战 理论 解析
  • 简介:<正>一、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二、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古风》第一)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安得郢中质,一挥成斧金。(《古风》第三十五)

  • 标签: 修辞理论 唐代修辞
  • 简介:<正>唐中叶的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的胜利是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转捩点。韩愈亲自参加和领导了这次运动。在文体改革方面,他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树立了新的文章标准,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就韩愈在散文修辞方面所提出的一些理论作一叙说,以期明瞭他对我国传统修辞理论所作的贡献。一、"惟陈富之务去"韩愈的文体改革论是他古文理论的精华。他从词汇、语法两方面建立了新型的文章标准。"惟陈言之务去"是要求语言的新颖,言贵独创,词必己出。他反复坚持"惟古于词必己出","必出于己,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能自树立不因循者。"(《答刘正夫书》)"惟陈言之务去"(《答刘翊书》),表明他竭力反对模拟古语,因袭陈言,主张语言独创新

  • 标签: 修辞理论 理论浅说 韩愈修辞
  • 简介:公开课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态,但因各种原因也往往饱受争议。本文从公开课的不同性质入手,探讨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的要点,同时探讨公开课的课堂观察的可能方法,以提升公开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的实现。

  • 标签: 公开课 教学实施 课堂观察
  • 简介:文章认为,零度偏离的观念应当、也可以同四个世界和显性潜性等观念联系起来思考,零度偏离的观念不是修辞学中特有的观念,应属于语言学的新观念,应当把零度偏离的观念进一步运用到整个语言学研究中去。

  • 标签: 零度 偏离 四个世界 显性 潜性
  • 简介:怎样让初中学生摆脱人云亦云的写作状态,写出一定的'高度',这是广大语文教师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在题材构思、线索构架、情感思想和美词妙句等方面,让学生逐个击破,这样才能让他们占领写作的'高地',在一次次练习中逐渐挖掘出新意,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充沛的好文章。

  • 标签: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新意
  • 简介:和谐主题是一大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尤盛。莎士比亚在继承和发展古希腊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在其搁笔作《暴风雨》中提出了人神相合、爱与宽容的和谐,并通过运用魔幻这一超自然手段来帮助构建。

  • 标签: 《暴风雨》和谐观 魔幻
  • 简介:Verschueren的顺应论着重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进行了阐述,并且提出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语言翻译的实质是交际翻译,所以交际语境在翻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需达到交际语境顺应,具体指顺应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该文旨在研究交际语境的顺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 标签: 语用学 顺应论 交际语境 翻译策略
  • 简介: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理论泥潭”。各个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们都试图通过对“内容”与“形式”这一二元论的阐释来揭示文学的奥秘。本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家们鲜明地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巴赫金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则是建立在与形式主义理论的对话的基础上。他通过与形式主义者的“批评的对话”,达到了对作品“文学性”更深刻的揭示。

  • 标签: 形式主义 文学性 审美客体
  • 简介:本文从爱情与救赎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探讨莎剧的爱情所体现的文艺复兴时期复杂矛盾的西方社会思想。以喜剧为代表的莎氏早期作品体现出乐观的世俗人文主义人性,即相信人类的爱情可以拯救世界、消除罪恶。文艺复兴晚期的西方社会危机四伏,与此相应,以悲剧为代表的莎氏成熟期作品对世俗人文主义人性提出批判性的质疑。这些作品在救赎问题上表现出对基督教价值念的回归,即人性的罪恶使得以爱情为代表的世俗人类情感无力承担拯救灵魂的重任,人不可能在此岸世界找到永恒的精神归宿。以传奇剧为代表的莎氏晚期作品在涉及爱情问题时则构想出基督教思想与世俗人文主义观念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的救赎之路。

  • 标签: 莎士比亚 爱情 救赎 世俗人文主义 基督教
  • 简介:文辞是构成文章外在形态的细胞。古人对文辞表述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揭示,这在今天仍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践行价值。不论尚质,还是尚文,抑或质文相资,都是作家的行文风格、写作个性在语言上的体现,不存在孰是孰非、褒此贬彼。“文辞”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人们对于“辞达”“尚简”的看法较为一致,但对于“朴实与华丽”的认识分歧较大。当下写作教学中人们对于“文辞”的认识依然存有偏差,用古代文辞加以审视和拨正,倒也不失为一个佳策良方。

  • 标签: 古文辞观 朴实华丽 写作教学 启示
  • 简介:本文主要阐述以下三个论点:1、日本汉文训读从佛经汉译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而形成。2、日本汉文训读很可能受古代朝鲜半岛新罗同样方式的影响。而同样阅读方式在契丹或维吾尔等中国近邻阿尔泰语系民族中也可以找到。因中国北方自古以来长期受到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的统治,结果当今中国北方方言即所谓普通话当中也有类似训读的现象。要之,此乃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普遍现象。3、在日韩两国,由汉文训读所形成的语言扩大到各自的世界,其中既有同又有异,于焉产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世界互相冲突。

  • 标签: 东亚 汉文 训读 语言观 世界观
  • 简介:本文介绍了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特点,并从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平等关系、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依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笔者在英语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掘学习者的学习潜能,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罗杰斯人本主义 高效英语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角色
  • 简介:一位美国批评家用挑战的口吻宣告:“我是一个从不会哭的读者。这代表着我无情吗?还是我成熟了?”一场关于“哭泣”的争论就此沸沸扬扬地展开了:在阅读时,你会哭吗?哭泣的意义是什么?哭泣的背后是怎样的价值道德?它在阅读的历史上究竟代表着什么?

  • 标签: 道德观 哭泣 阅读 变迁 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