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固定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疗效。方法:对16例(18侧)严重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固定,配合克氏针内固定进行分析。按AO分型,本组均为C型骨折,C2型8例9侧,C3型8例9侧,均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根据改良的Sarmiento评分,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和关节面台阶方面对桡骨远端影像学进行分析评估;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外固定静力学固定时间最短6w,最长8w。结果:经随访3~12个月。本组16例(18侧)均获得良好愈合。掌倾角由术前(-20±10)°改善至术后(8±3)09尺偏角由术前(-15±5)°改善至术后(18±5)°,桡骨短缩由术前(8±3)mm改善至术后(0±0.5)mm,关节面塌陷由术前(5±3)mm改善至术后(0±0.5)mm。按Sarmiento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可2例。结论:外固定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理结构和特点,选用外固定固定,能有效达到解剖复位牵引固定。早期功能训练可有效恢复腕关节功能,预防畸形的发生,且手术创伤小,可减少复位丢失。

  • 标签: 桡骨骨折 粉碎性 有限切开复位 克氏针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创伤骨科患者,按照其采取的固定方式将其分为采取传统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与采取外固定治疗的研究组,两组各有患者40例。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治疗中价值更高,其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创伤骨科 外固定架 临床治疗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行外固定治疗的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期间,共80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将这8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占4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期间采取常规护理法,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期间采取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为(31.09±10.21)分,对照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为(57.89±10.42)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例数和术后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外固定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促进患者及早恢复。

  • 标签: 外固定架 治疗 胫腓骨粉碎性 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麻木不适等症状的疗效。方法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选取我科2013年6月-2014年3月共80例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配合运动疗法)和对照组(体针、推拿、中药薰药治疗),每组各40例。两组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10天,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3.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麻木疼痛,效果显著。

  • 标签: 头针 运动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115-01
  • 简介:目的:研究腓肠肌内侧转移在胫骨近端恶性肿瘤(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例胫骨近端恶性肿瘤(骨肉瘤)广泛切除后利用人工假体重建骨和关节,同时用局部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转移重建软组织缺损,并与髌韧带止点缝合重建伸膝装置,术后一周给予近距离后装放疗,2周后开始规律化疗。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最终结果按Enneking标准评估。结果:与即往11例无腓肠肌肌瓣转移的保肢病例相比,本组10例病人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有效地避免了切口并发症,患肢功能提高,假体表面皮肤移植性好。结论:带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转移用于胫骨近端骨肉瘤保肢术中,能降低伤口并发症,并有助于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腓肠肌内侧头转移 胫骨 骨肉瘤 保肢治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患者实施细致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外伤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外伤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致化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自测量表及抑郁自测量表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日的SAS与SDS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P<0.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头外伤患者实施细致化心理干预能够优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 标签: 头外伤 细致化心理护理 焦虑抑郁情绪
  • 简介: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壶腹周围癌和十二指肠癌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带来了救治的希望,解决了患者的痛苦。但同时由于手术过程复杂,手术的高死亡率和高并发症率一直难以解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近年来这种手术的死亡率已经降至1%以下,但是并发症仍然非常高,达8%~20%。其中主要的并发症为胰肠吻合口瘘,一旦发生对患者来说往往是灾难性的。如何减少胰瘘后腹腔出血,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采用持续腹腔冲洗引流治疗消化道瘘8例,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冲洗 引流 胰瘘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踝背屈位振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肌痉挛的影响。方法 将56例存在小腿三肌痉挛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踝背屈位振动疗法。两组患者于训练前,训练4周,训练8周后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小腿三肌肌张力评定。结果 经治疗4周,8周后发现训练组小腿三肌肌张力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改善(P<0.05)。结论 踝背屈位振动疗法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小腿三肌肌张力。

  • 标签: 脑卒中 振动疗法 小腿三头肌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推拿治疗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股四肌功能所取得的成效及影响。方法:抽取膝骨关节炎患者共80例,分为两组,即实验A组和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实施常规治疗,40例患者;实验B组采用推拿治疗方式,4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60度/秒等速肌力测试。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即Lequen和Mery严重度指数评分表,其中相关的问题有疼痛感、日常活动等12个问题。患者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独立完成此评分表,最后将各个问题中患者所选出的答案进行分数相加,统计出总得分,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则患者的相关活动能力较差。将两组患者的活动质量进行对比,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即运动功能、运动治疗、肌肉拉伸、肌肉激活,每个方面为100分,分值越大则效果越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骨关节及股四肌活动评分,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患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成该评分表,各个问题设置的分数不同,最后将所有问题的分数相加,最后得分越高则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能力越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成效。其中疗效衡量标准包括效果好:患者的症状消除或者基本消除;有效:患者的症状得到减轻;无效:患者的症状无变化。结果:实验B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A组,体现在治疗后的60度/秒等速激励测试方面差异较大,P

  • 标签: 推拿 膝骨关节炎 股四头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徒手旋转在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从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位难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40例位难产孕妇划分为对照组,另外40例位难产孕妇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接受徒手旋转助产护理。观察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结果: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50.00%,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为80.00%,数据差异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中,对照组的新生儿体温不升、肺肠道异常、呼吸暂停等并发症上的发生数量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 05。结论: 徒手旋转助产能够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对自然分娩率具有明显提高的效果,对产妇的产程加快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医院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其通常都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供电,因此在应急情况下,医院应急发电机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该进行充分的规划和布局。在选择应急柴油发电机容量时,需要考虑医院的实际负荷需求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设置母线段时,需要考虑容量和负载需求、安全和可靠性、距离和电压降等因素。同时,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母线段和切换装置,以确保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为医院的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支持。

  • 标签: 医院 柴油发电机 备用电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比较了洽疗带锁髓内钉、AO钢板治疗、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40例胫骨骨折患者,分为锁髓内钉治疗组20例和钢板治疗组2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并根据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资料进行探讨。结果治疗后,两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42±3.20)月、(10.85±3.17)月,比较数据差异显著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AO钢板治疗,具有操作简单,骨折局部血供破坏小,骨折愈合迅速,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外固定具有创伤小、不影响远端供血等特点,但是需要定期换药,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较少。

  • 标签: 胫骨骨折 AO 钢板 带锁髓内钉 外固定架
  • 简介:背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常会伴随严重的周围软组织损伤。手术治疗可能会加重软组织损伤。目的:探讨手术前及手术中应用外固定联合单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0月采用术前术中应用外固定联合单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的29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骨折按Schatzker分型:V型12例,Ⅵ型17例;按AO分型:C1型19例,C2型10例。就诊后及早进行闭合复位跨膝关节外固定固定,软组织条件改善后二期手术中应用外固定辅助复位,单侧锁定接骨板作最终内固定。结果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7个月,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5.1个月。切口因脂肪液化延迟愈合2例,无深部感染病例。根据膝关节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4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及股胫角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术中应用外固定对软组织恢复及骨折复位有明显帮助,单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要求,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外固定支架 单侧 锁定接骨板
  • 简介:目的探讨小腿严重创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外固定行双下肢平行固定,皮瓣转移或皮瓣移植覆盖创面,可修复小腿大面积皮肤缺损.结果临床应用30例桥式皮瓣加外固定固定,骨折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桥式皮瓣转移加外固定固定是治疗小腿严重外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桥式皮瓣 外固定架 小腿外伤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外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比较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创伤组专业试验数据库(2006年第1期)、MEDLINE(1966~2006.3)、EMbase(1966-2006.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6-3)、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的相关文献。收集外固定对比髓内钉固定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统计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8。结果纳入外固定对比髓内钉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3篇、半随机对照试验2篇,共计279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外固定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术后感染率[RR2.45,95%CI(1.31,4.61),P=-0.005]和术后骨折畸形愈合率[RR2.85,95%CI(1.20,6.79),P=0.02]比髓内钉组高。住院时间外固定治疗组更短[RR-5.50,95%CI(-6.99,-4.01)]。结论与髓内钉固定相比较,外固定治疗成人胫骨干骨折的术后感染率和畸形愈合率更高。在骨折延迟愈合率、不愈合率及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外固定与髓内钉固定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GustiloⅢC骨折的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因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病例数较少,上述结论有待更多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以增强证据的论证强度。

  • 标签: 胫骨干骨折 外固定架 髓内钉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