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5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借助于随机数字表法的使用,将他们随机分为A组(气管插管下行静吸复合全麻)与B组(B超引导下行下肢神经阻滞、喉罩下行静吸复合全麻),记录并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与A组对比,B组患者术中各类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显著降低(P<0.05)、在麻醉手术室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情况良好。

  • 标签: B超 神经阻滞 复合全麻 下肢 骨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n=25),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n=25)。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1min(T2)、5min(T3)、10min(T4)、30min(T5)、60min(T6)、手术结束后(T7)的MAP、HR、SpO2。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复合用药、术后VAS评分及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较,T1~T7时CSEA组MAP明显降低(P<0.05),且T1~T6时点明显低于NB组(P<0.05);NB组MA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两组T1~T7时SpO2明显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B组比较,CSEA组术后2h、6h的VA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12h、24h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安全有效,且循环平稳,并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神经阻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骨科在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治疗的80例胫骨骨折手术患者,按性别及年龄进行匹配资料设计后,将其随即分配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常规的全身麻醉,观察组则进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麻醉维持期间两组全麻用药量,及手术结束且病人苏醒后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维持期间全麻用药量、麻醉后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结果比较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于胫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意义重大,可显著减少全麻用药量,缩短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并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

  • 标签: 胫骨骨折 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对胸外科术后镇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12月在我院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单次超前镇痛,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12h内VAS疼痛评分变化、术后12h内Prince-Henry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4h、8h、12h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h、8h、12h的Prince-Henry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对胸外科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升躯体舒适度,且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胸外科手术 术后镇痛 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丁丙诺啡联合布比卡因对需要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临床治疗的疗效观察,对两周药物联合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100例需要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布比卡因药物,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丁丙诺啡药物。观察和对比两个组别患者在围麻醉期RR、HR、ECG、BP以及SPO2的变化、麻醉起效的时间和维持的时间、麻醉效果和术后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麻醉的维持时间和起效时间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个组别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丁丙诺啡合并布比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缩短布比卡因的臂丛阻滞起效时间,加强了局麻药的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丁丙诺啡 布比卡因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在超声引导下比较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用于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6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超声引导下注射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8ml阻滞肌皮神经,并注射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24ml于桡神经周围支;B组分别注射0.5%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8ml上述四支神经周围。阻滞后每2min观察阻滞效果。记录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起效时间、等待麻醉的时间(从麻醉穿刺开始到患肢痛觉消失),麻醉镇痛维持时间(痛觉消失到感觉到疼痛的时间),阻滞效果,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所需的臂丛神经阻滞实施时间(平均2.8min)较B组(平均4.8min)显著缩短(P<0.05),但是A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两点阻滞效果、等待麻醉的的时间、麻醉镇痛维持时间与四点阻滞无统计学差异。

  • 标签: 臂丛 腋路法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麻复合枕小神经阻滞在面肌痉挛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60例,分为全凭静脉麻醉复合枕小神经阻滞组(观察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对照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时、切皮时、分离骨膜、术毕,术后1h、2h、4h、8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VA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术后苏醒质量和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诱导时、切皮时、分离骨膜、术毕、术后1h、术后4h和术后8h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h、2h、4h和8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下降,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复合枕小神经阻滞有效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并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全凭静脉麻醉 枕小神经阻滞 面肌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单、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下选择行无保护接生技术对母儿的影响,促进自然分娩的目的。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按入组条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产妇采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下选择行无保护接生,对照组产妇采用单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下选择行无保护接生,比较两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会阴侧切、裂伤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和会阴Ⅱ°裂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出现3例Ⅲ°裂伤,两组会阴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优于单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下选择行无保护接生,减少会阴损伤,减轻第二产程疼痛,促进自然分娩。

  • 标签: 产妇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单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会阴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病人的麻醉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本科对成年锁骨骨折患者施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68例。结果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并发症为2.9%。结论单纯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用于锁骨骨折手术,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肌间沟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分析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小针刀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小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VAS评分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针刀联合神经阻滞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小针刀 神经阻滞术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有效率 V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单纯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组肌间沟入路和腋路阻滞。记录穿刺操作的实践,对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以及麻醉效果分别记录并观察。结果对于痛觉阻滞情况,观察组患者在注入药物30min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完全阻滞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较多,P<0.05;对于运动阻滞运动,观察组患者在注入药物15~30min后患者运动阻滞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来说较好,P<0.05;对照组麻醉总效率为71.4%,而观察组总效率为100%,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上使用具有良好安全性,且麻醉效率非常理想,阻滞操作的时间却较长。

  • 标签: 超声引导 肌间沟 腋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右美托咪啶辅助颈丛神经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42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啶组(A组)和咪唑安定组(B组)。对两组患者在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记录,并采用镇静/警醒评分对患者的术中合作度进行评分。结果A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在各时点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患者在术中的镇静程度和手术配合,A组患者的优良率(86%)高于B组患者的优良率(62%)。结论通过右美托咪啶的辅助,在甲状腺手术中可促使颈丛神经阻滞的有效实施。

  • 标签: 右美托咪啶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7-2011年间收治的74例腹股沟疝患者,其中,男性50例,年龄在60-85岁之间,女性24例,年龄在59-82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腹股沟疝。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患者手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后镇痛药应用、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平均总住院费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活动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都较对照组低,对于患者的帮助更大。结论在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为显著,具有安全快捷、患者痛苦少、费用低廉、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 标签: 老年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钉棒内固定术进行骨折复位,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VAS评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例患者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15.5±16.3)min;术中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2.5±21.7)ml;平均住院时间为(11.5±1.5)天。与术前VAS评分比较,术后一个月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经皮微创脊柱椎弓钉棒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意愿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均给予微创经皮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68例)患者则实施后路开放式骨折复位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术联合内固定术治疗。统计两组围手术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恢复下床时间等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恢复下床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胸腰椎骨折患者以微创经皮椎弓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手术指标更加优秀,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路开放式骨折复位椎管减压钉棒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给予椎弓螺钉系统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干预价值。方法对照组给予后路减压术进行临床治疗干预。研究组采用椎弓螺钉内固定联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进行临床治疗干预。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椎体滑脱距离,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优良率86.36%,显著好于对照组48.48%(P<0.05)。两组治疗前椎体滑脱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低于对照组15.15%(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给予椎弓螺钉系统植骨融合术疗效确切,可显著保持腰椎的稳定性,避免病情恶化。

  • 标签: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弓根螺钉 植骨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融合、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诊的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后路减压、椎间单纯植骨融合联合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融合联合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高,术后B组的植骨融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融合与椎弓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内固定 椎间融合术 后路减压 植骨 腰椎滑脱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就9例胸腰椎骨折经后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断裂松动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螺钉断裂的原因。方法9例胸腰椎骨折发生断裂的病例,4例松动,3例断钉,2例连接杆松动断裂。结果(1)螺钉负荷过大(2)内固定物取出过晚(3)卧床时间过短(4)内固定未行一期植骨或植骨不够确切(5)内固定物由于长期不取出发生金属疲劳(6)椎间盘高度的丢失。结论对经后路型椎弓螺钉内固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重视骨折内固定物的断裂松动的并发症,术中有效的植骨融合,术后至少卧床休息2—3个月,在6—8个月以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取出内固定物。内固定物取出时间的适宜能减少脊柱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的发生。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物断裂松动 认识原因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中空椎弓螺钉内固定与wiltse入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经皮微创中空椎弓螺钉内固定,对照组采取wiltse入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疗效;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经皮微创中空椎弓螺钉内固定与wiltse入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术手术疗效基本相近,但是前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此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是经皮微创中空椎弓螺钉内固定透视次数较wiltse入路椎弓螺钉内固定术多,有待完善器械及手术流程,减少病人及医务人员X线暴露。

  • 标签: 经皮微创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