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 58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旨在为临床上精神病药物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以本院于 2019年 2月到 2020年 3月期间精神病患者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名称、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严重程度、停药或减量后是否好转、对原有疾病的影响等,旨在为本院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是氯氮平片、奥氮平片、利培酮片以及碳酸锂片,分别占 43.1%、 12.1%、 12.1%、 8.6%;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分别占 25.9%、 15.5%、 12.1%、 12.1%; 25例患者不良反应较严重, 33例患者程度一般, 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停药或减少剂量,其他患者按说明书服用方法继续正常剂量服用, 58例患者最终均好转, 12例患者因不良反应的导致病程延长, 1例患者病情加重, 45例患者未对原患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结论:精神病治疗药物易发生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脏器,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加强监测,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精神病 抗精神病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临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9 年 7月至 2020 年 7月期间儿科接收接受药物治疗患儿 1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应探讨儿科常见药物合理用药措施。结果 所有患儿中共 13例患儿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 1例,肝功能损害 3例,皮疹 6例,肾脏损伤患儿 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3%。其中造成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主要因素与患儿用药途径不同、用药剂量过高以及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具有较大联系。结论 临床儿科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途径不同、用药剂量过高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有关,针对性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用药效果。

  • 标签: 儿科治疗 常见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属于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采用心理治疗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反应性精神病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措施选择其中7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中患者人数相同。对比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明确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通过不同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对比其临床效果可以明确观察组更加优秀P<0.05。针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两组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反应性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科学合理的采用心理治疗,可以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反应性精神病 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病例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主要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免疫以及泌尿系统反应等;涉及药物包括有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莫西沙星、依诺沙星等。结果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临床应促进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提高用药安全,保证临床疗效。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癫痫属于一种脑部疾病,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易感性,进而出现相对应的神经生物学、心理学、认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癫痫的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智力(主要是儿童)、心理、学习等生活质量。大量文献证明,目前国内外对癫痫患者的治疗仍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多种多样,应用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分析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应用,解析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更好、更合理的给药方案,很有必要。本文综述了目前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应用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特征,剖析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

  • 标签: 抗癫痫类药物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使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研究常用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反应( ADR )情况。 方法: 选择在 2019.01-2020.01 间于我院接受常用抗生素治疗的 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总结 120 例患者病情资料。研究不同年龄段、不同给药方式对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 年龄在 10 岁以下和 61 岁以上的患者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分别为 30% 和 33.4% ;使用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抗生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 48.4% ,肌内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 12.5% 。 结论: 年龄过小、年龄过大以及使用静脉滴注给药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年龄和病情选择正确的抗生素药物和给药途径。

  • 标签: 常用抗生素 不良反应 (ADR) 回顾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治疗对肺癌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 70 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 70 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 1d 、 7d 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术后 7d 两组患者 PGE2 、皮质醇水平均较术后 1d 降低, ACTH 水平较术后 1d 提高,研究组指标变化明显较对照组更显著( P < 0.05 )。 结论: 对肺癌患者,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肺癌 术后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抽选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6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加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整体护理效果,缓解患者焦虑程度,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心理反应 护理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