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齐如山是北京近代文化史上一位奇人,也是中国京剧史上一位奇人。他对戏曲的最大贡献,是直接成就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梁燕的《齐如山剧研究》全面分析了齐如山剧的各个方面,从他的历史论、特征论、技法论到他的评论和研究;然后总结出齐如山剧带有特征性的三个意识:科学意识、实践意识与比较意识;最后探讨了齐如山的剧实践:他的编剧艺术、导演艺术和策划艺术,总结了他的多种才能与贡献。

  • 标签: 齐如山 剧学研究 舞台实践性
  • 简介:传统木质铅笔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木质铅笔发展至今形成了鲜明的符号特征。文章以中华绘图铅笔为原型,从产品的外形、装饰元素、使用特点等方面分析传统木质铅笔的设计符号特点。希望能对今后铅笔的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传统木质铅笔 结构 元素 设计符号学
  • 简介:近年来,美学、文艺研究偏重于应用性和历史的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由热变冷。为了及时总结基本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新经验,推进美学、文艺学理论的建设,中华美学学会、《文艺研究》编辑部、福建省美学学会、泉州师范学院、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省文艺理论研究会等单位于2006年11月10日至13日在厦门一泉州联合主办了“美学、文艺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应邀到会。会

  • 标签: 全国学术 基本理论 学术研讨会
  • 简介: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互相激荡的时代情境中,语言转向后的中国当代戏剧批评,已然摆脱单一本质主义论述的话语宰制,既突破庸俗社会批评的言说桎梏,亦超越审美本质主义批评的言语迷思,呈现为多重话语相互对话的复调文本,而对此戏剧批评景观进行二度话语分析,可以见出当下学人如何以之作为路径,积极介入日常生活,重新建立与公共空间的关联。

  • 标签: 话语分析 研究范式 戏剧生活化
  • 简介:音乐是人类社会的本性之一,是人类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皆有的自我变现形式。音乐人类探讨音乐的思维观念、社会组织、物质文化等方面,而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音乐是一种社会事实,一种习得的音乐模式,也是一种声音景观。文章主要探讨仪式音乐从社会性别二元区分到多元交融汇流的社会进路,从音乐社会与社会性别、仪式音乐中的阴阳话语、仪式音乐中的女性主义、音乐性别的社会动力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梳理仪式音乐的话语问题和解构办法,进而思考社会性别张力扩展出的多元音乐教育的意义。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仪式音乐 社会性别 二元结构
  • 简介:近几年来,"梦想"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它一旦与"中国"组合在一起,更是从云端直抵地面,一下子显出它的地气或生气,一度构成文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语词"生产力"。"中国梦之声"、"中国梦想秀"、"梦想中国"等等都是这方面极有代表的例子;而一部电影《小时代》,虽然招来非议和骂声一片,

  • 标签: 中国梦 梦想 经济学 辩证法 出现频率 生产力
  • 简介:《图像研究》一书通过对图像的讨论,不仅实现了对这些图像的图像解读,也使得这些解读成为一种“图像”,勾勒出人存在的种种状态,用以书写作者心中对于人的基本认知,暗喻着关于人的价值与人的界限的讨论。此书可视作潘诺夫斯基利用学术研究,传达心中对人文精神之理解的作品。

  • 标签: 《图像学研究》 图像学解读 人文精神
  • 简介:马库斯提出,视觉经验由于具有审美性,没有在人类中得到应用。在和艺术家、舞台设计师和剧场艺术家费尔南多·卡尔萨迪利亚(FernandoCalzadilla)合写的一本书中,马库斯认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类丧失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但人类学家并不使用艺术工具(如视觉经验),以便完善自己的研究,使其合法而可行。事实上,人类学界出现了诸多人类的跨学科作品,通过对若干作品的讨论,批判了马库斯的这一观点,展示了人类学家是如何将研究方法与艺术工具结合在一起的。

  • 标签: 艺术方法 人类学 马库斯 科学 民族志
  • 简介:近年来,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高考艺术生逐渐减少,很多艺术类专业招生都不理想,不得不改变招生策略,而美术基础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之一,必定受到关注。本文以互动与兴趣教学为研究方法,从目前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出发,以'0'美术基础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互动与兴趣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为'0'美术基础的学生实现与艺术类专业'0'障碍对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

  • 标签: 数字媒体专业 美术基础 改革 探究
  • 简介:新时期小说创作和研究正在走向人类,主要表现为对文化他者的认同、对文化遗留的发掘、对地方性知识的开拓以及对图腾、仪式和宗教信仰的细致描述等诸多方面,这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深度呈现。

  • 标签: 人类学 文化他者 文化遗留
  • 简介:在对文学艺术和通俗文化进行传播研究的过程中,洛文塔尔不但把文艺活动的各个要素都整合到一个充满了竞争和冲突的时空结构中,而且把个体表达、传播活动和社会系统编织到一个独特的网络之中,从而建构了“传播力场”这一由复杂的传播现象所构成的动态结构。在阐述了“传播力场”的生成机制与构成要素后,他通过梳理传播媒介、作家、出版商、批评家、受众和传播渠道等各种“力”在“传播力场”中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变迁,对西欧文艺转型现象进行了传播的解读,从而揭开了西方文艺研究的传播转向的序幕,并且发展出了一种针对文艺传播问题的批判性、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标签: 洛文塔尔 传播力场 文艺转型
  • 简介:"拉扎"节是甘肃省莲花山地域的汉、藏民族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在每年秋后约定俗成的日子喜庆庄稼丰收,酬谢并祭祀山神,亲友互相往来的民间传统节日。文章基于人类的视角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对于"拉扎"在不同语境中的涵义进行解释,其涵义都与莲花山地域的农业生产、精神信仰以及人际交往息息相关,也与"拉扎"节的主要活动"过拉扎""吃拉扎"和"跳拉扎"的文化内涵一致,反映了在莲花山地域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形态的人们通过祭祀山神希望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 标签: “拉扎” “拉扎”节 酬谢山神 人际关系 庄稼丰收
  • 简介:《戏曲行业民俗研究》一书的问世是戏曲界的一件幸事,其将戏曲与民俗学两大学科完美融合,在完整的理论体系中融入生动的戏曲民俗实例;在西方戏剧民俗与中国戏曲行业民俗的比较中,突出中国戏曲民俗的民族性、社会性特征;在系统研究传统戏曲民俗的同时,对一些民间惯常的认识深入探究,对于当代人正确认识戏曲及其行业民俗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戏曲行业民俗研究》 戏曲 民俗
  • 简介:姓名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之一,考察唐宋至今回族及其先民姓名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华化"与"寻根"既是影响其姓名演变的重要变量,也是决定不同历史时期其姓名文化特点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民族的视角出发,对回族及其先民姓名演变中的"华化"与"寻根"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 标签: 回族及其先民 姓名 华化 寻根
  • 简介:艺术人类的研究方法基于人类学者对研究对象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通过对当地人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考察来对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民间艺术形式做出意义的阐释和解读。艺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密切,本文所调查研究的中越边境的布傣天琴仪式是艺术在民间信仰仪式中的文化表征,同时又建构起当地社会对于神、鬼、祖先崇拜的神圣空间,这种神圣空间又通过当地麽公们的仪式对布傣村落的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天琴 布傣 神圣空间
  • 简介:<正>在当今艺坛里,“学习外国”,似乎已不成问题;“以我为主”,在口头上也无太大分歧。而争论较大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主要向西方文艺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只是以往我们对它的重视和运用都还不够,那就是学习外国主要的还是“原理”、“学法则”。大家如若都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

  • 标签: 西方文艺 “洋为中用” 学习毛泽东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艺术原理
  • 简介:玉柄形器为祖先之灵的生命象征物。有牙形柄形器附加以众多微小的玉饰组合体,寄托着祖灵生命无限延续,让子子孙孙无穷尽的祝祷意向。神人兽面纹是祖灵显现的具象形式,一般以獠牙的怪异化和穿耳佩玉块的写实表现,组合成人兽合一的幻化形象;其变体则是以“鸟形灵”的神话表达模式,塑造成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人面鸟身祖神像立于枝头花果之上的奇妙青铜器景观。以植物发芽、开花、抽笋状为象征的花瓣形和竹节形柄形器,突出表达祖灵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生殖力,对应着南方少数民族有关竹灵、祖竹、族灵等宗教信仰观念。

  • 标签: 玉德 祖灵 玉柄形器 竹节形 花瓣形
  • 简介:在传统民间工艺品的研究中,在探讨起源问题时,不同的历史观对过去的想象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民间工艺品的起源困境并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我们思考的路径与秉持的观念。无论是起源于墨子,还是起源于汉代、南北朝、五代,有关风筝的起源都是在残缺的历史观下书写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思维与考古材料。文章运用了词源的谱系追踪方法,讨论风筝与上古时期的神话思维、物化天梯之间的关系,试图以杨家埠风筝起源为例,探讨传统工艺品的神话起源是如何可能的。

  • 标签: 风筝起源 历史 神话思维 词源学 物化的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