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正>从前,在快乐的幸福谷里住着一位王子。他厌倦了谷中的享乐生活,出逃去寻找真正的幸福。他和同伴周游列国、历尽艰险寻访在常人看来拥有幸福的各种人,以求得关于人生的教诲,但结果总是出人意料……

  • 标签: 幸福 人生 漫游 各种人 快乐 寻访
  • 简介:<正>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

  • 标签: 叔本华 尼采美学 生命意志 强力意志 客体化 悲观主义
  • 简介:《西厢》自传世以来,版本最多,流传最广,尽管统治者一再将它列入禁毁书籍之列,但禁毁的结果是它百倍千倍地畅销。日本研究《西厢》的专家传田章著有《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其间详细介绍的明刻本就有六十六种之多。然而自金批本《西厢》一出,《西厢》的领地基本上就由金圣叹占据了。从清初一直到清末,虽然依旧是刻者无虑千百家,但再也不是元本《西厢》盛行书市,而是由金批《西厢》大行其道了。其版本之多足可以与明刻本抗衡,有清三

  • 标签: 金圣叹 西厢记 莺莺 人生观 爱情 明刻本
  • 简介: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被授予给五十五岁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他获奖的因由是:“由于他对小说艺术之精擅——这点于其近著《老人与海》中表露无遗——同时亦由于他对当代文体之影响。”显然,真正使海明威获此殊荣、扬名世界的当属他的晚年作品《老人与海》毋庸置疑。

  • 标签: 海明威 《老人与海》 当代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艺术 五四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的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的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的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的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废奴传统的变迁,对它所代表的集体认同的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的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的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困扰其多年的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张大千一生几易画风,从青年时期的"清新俊逸",到中年时的"瑰丽雄奇"和"苍深渊穆",再到老年时的气质淳化、笔简墨淡。本文以张大千画风的变化为线,展现张大千画风变化与人生经历的发生和发展,试图说明在他的画风嬗变与人生经历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 标签: 张大千 画风嬗变 人生经历 联系
  • 简介:  2002年秋在武汉的一次外国文学学术会上,听说编辑部拟于次年初邀请苏珊·桑塔格来华参加学术研讨会.我很是高兴,因为我正在翻译她的小说.我拿定主意一定要参加那次会议,以期对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是,到了开会的时候,我却因他事缠身未能与会.后来听说桑塔格也因故未能如约出席会议,心中的遗憾感稍稍有所减轻.小说译完等待出版期间,桑塔格于2004年12月28日去世了.……

  • 标签: 小说死亡 死亡匣 直面人生阴影
  • 简介:<正>勃特勒(SamuelButler)记载他碰见一个意大利男孩子,那孩子问他:“你们英国人准把郎费罗(Longfellow)的诗读得很多吧?”他答:“不,我们不怎末读他的诗。”他孩子诧异道:“那是什么缘故呢?他是一个很漂亮的诗人(averyprettypoet)呀!”这位惯持异见的作家显然过低估计了他本国人的

  • 标签: 外国人 日记 日本人 法语 威妥玛 二十年
  • 简介:<正>在有限的篇幅内全面探讨美国现代文学界扛鼎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和威廉姆·C·威廉姆斯,并非易事。由此,本文着重比较两位诗人艺术成就的一个侧面:他们是如何通过丰富的诗歌想象力寻求自我,认识人生,并探索自我意识和宇宙自然的关系。罗伯特·弗罗斯特和威廉姆·C·威廉姆斯均为当代美国诗坛上享有盛誉的诗人,他们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现实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来说,诗歌不啻是“一种生活方式”。

  • 标签: 弗罗斯特 诗歌形式 罗伯特·弗罗斯特 浪漫主义 人与自然 诗歌想象
  • 简介:艾芜的《南行记》中刻画了一群生活在山峡深林中的江湖人,他们多从事非法或劫掠偷抢的勾当,这样的生存方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凋敝、政治动荡的民国乡村十分普遍。然而他们并不是坏人,他们的人性人情甚至令具有道德优越感的叙述人——流浪知识者"我"也为之感动,这就使作者的情感和审美判断总是处于一种悖论的状态,从而造成了小说的叙事张力。《南行记》中所肯定的主要是个体生存的坚韧生命力量,这样狂暴而旺盛的生命力往往会逸出道德的约束和拘制,显示出一种自然状态。其生命的原力以及自由的形式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互为和谐,时而呈现出一种与自然的狂暴阴郁相类似的野性和兽性。

  • 标签: 匪盗叙事 江湖人 原始生命力 抗争意识
  • 简介:中国电影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题材广泛,反映社会面广,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是现代电影的主要特色。而反映女性题材的电影不是很多,女导演拍出的表达女性心理的电影更是少之又少,《人·鬼·情》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本文将从逃离主题、呼喊主题、回归家乡主题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重点审视。

  • 标签: 黄蜀芹 《人·鬼·情》 逃离主题 呼喊主题 “回归”
  • 简介:<正>这部轰动一时并获得了1978年梅迪西奖的小说,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新的《人间喜剧》,批评家称它是一部“辉煌的巨著”,“最佳的小说”。如果因为它与《人间喜剧》有某种相似而把它视为一部传统的小说,那显然就错了。如果因为绝对不能把它视为一部传统的小说而就把它称为先锋小说,新潮小说,把它划进当代小说新实验的范畴,那同样也错了。《人生拼图版》的复杂性在于它的这种辩证的性质,它的标志,它的价值也在于这种辩证性质。

  • 标签: 《人间喜剧》 系列小说 公寓楼 二十世纪 叙述艺术 巴尔扎克
  • 简介:本文从莫泊桑《羊脂球》和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小说中各自的悲剧性艺术形象为范例,比较丁玲与莫泊桑相似的民族创作立场,及其不同的批判角度,分析不同艺术形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异点,探寻文学创作借鉴和个性化问题。

  • 标签: 屈辱 构思 风格 比较
  • 简介:<正>中国古代行医者经历了由巫而医的原始发展过程,很长一段时期内,医、巫职责混杂不清。从某种意义上说巫即是中国最早的医,巫是医的原型。如《周易·巽》卦九二爻辞:"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描述的便是一个病者伏在床下,请众多巫师前来医治的情景,这里的行医者是以巫师身份而出现。

  • 标签: 形象分析 除魅 巫阳 行医者 贰负 苗父
  • 简介:<正>霍夫曼属于德国文学史上问题最复杂、争议最多的作家之列。围绕着这位作家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而展开的一场国际性的大论战,已历时一个半多世纪了。尽管他和他的作品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遭遇,但是不可否认,在十九世纪,他与歌德、席勒和海涅一起,并列为最负盛名的德国作家。《公猫摩尔》标志着霍夫曼文学创作的高峰。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德国浪漫派的一部优秀小说。作品内容新颖,形式独特,风格怪异。探索一下这部小说的问题会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夫曼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 标签: 霍夫曼 作品 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 艺术家 代表作
  • 简介:《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TheNewYorkerStories,2010)中的一个短篇。它最初发表在《纽约客》2001年4月16日刊上,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荒唐事》(Follies,2005)。2014年译林出版社以三册本形式推出中文版,选择其名为《(纽约客)故事集Ⅲ》的书名。故事中的主人公己渐入老境,苦苦挣扎,试图摆脱困境,在人生坐标中给出自己的定位。

  • 标签: 故事集 当代女作家 《纽约客》 译林出版社 凯勒 反讽意味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和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对纽约派诗人弗兰克.奥哈拉深入细致的研究表明,奥哈拉是二战后占据重要地位的诗人和视觉艺术评论家。在其短暂的人生历程和创作生涯中,奥哈拉集众家之长,独树一帜,摒弃美国当时已然失去生命力的陈旧诗歌传统,将诗歌、音乐、绘画完美地融入其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奇特的效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诗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以帕洛夫的著作《弗兰克.奥哈拉:画家中的诗人》为依托,论述奥哈拉诗歌、绘画、音乐完美融合的艺术人生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弗兰克·奥哈拉 纽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