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相识在五七干校的牛棚中从上小学开始,谢添老师的银幕形象就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新儿女英雄传》中又狠又痞的张金龙让我恨得直咬牙;《林家铺子》的林老板让我同情又无奈;《洪湖赤卫队》里又靓又帅的张副官又叫我崇敬着迷。进电影学院以后,又得知这位明星还是个导演,《小铃铛》、《花儿朵朵》、《锦上添花》那么棒的影片都是他导的,在我这个初涉电影的学生心中,谢添真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明亮却又那么遥远!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命运的安排竟然超过了精彩的电影,我到北影不久,就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七斗八斗,居然把我和谢导都打成了“反革命”。凑巧的是,在1971年,又被同分在大兴县天堂河农场的北影五七干校第四连队隔离审查,

  • 标签: 生活与艺术 芝麻官 喜剧电影 卓别林 歌唱演员 观众
  • 简介:传统的真实观是现代人的生存依据,以其为核心要义的“本真性”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真实发生变异或变形,本真性被消解,拟像仿真取而代之。从来源、内涵和功能等方面来比较,本真性是原创的、事实性的,保证了人类生存的完整感和连续性,仿真则是摹仿的、符号化的行为,造成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仿真是一种超现实或新的真实,蕴含了解决身份危机的可能性。

  • 标签: 本真性 仿真 现代性
  • 简介:一就徐刚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他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十分广泛,举凡电影和文学的评论研究均有涉及。纯文学之外,对于诸如科幻小说、青春文学、官场写作武侠传奇等等类型文学也都有论述。总体上看,他的文章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繁复”二字。说其“繁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常不免反复而兼重复,他会围绕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前后左右、“不厌其烦”地加以辨析和梳理,直到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下他的观点为止。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学术表达上的迂回战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表达背后,是他朝向某个中心议题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出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徐刚 文本化 对话 历史 评论研究
  • 简介: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被席卷进入了现代性的大潮,伴随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的巨大变迁。在启蒙现代性的强势颠覆规训下,个体的生存空间生存状态也随之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当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敏锐地捕捉到了整体化现代性浪潮下的个体特异性独立性问题,当代文学的两位重量级作家——贾平凹阿来都通过各自的本土化叙事,对反规训的疯傻个体进行了关注,分别在各自的重要作品《秦腔》和《尘埃落定》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疯傻视角”入手,观察启蒙现代性的规训下个体所做出的颠覆反抗的姿态可能性。

  • 标签: 《秦腔》 《尘埃落定》 疯傻 规训 启蒙
  • 简介:一"知行合一"(一)"知行合一"的提出和含义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出现得比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贯穿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各有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统一是为人为学的根本,也是为"善"的要务。儒家崇尚入世所以特别关切知行关系,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只体现在理念上,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的问题,强调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 标签: 知行合一 下学上达 方以智 王阳明 中华民族 哲学命题
  • 简介:《乌托邦反乌托邦:对峙嬗变》是董晓的新著,副标题是“苏联文学发展历程论”。所谓苏联文学,一般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起点,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结束,总共七十来年。董晓在这部专著中,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七十年间苏联文学中闪光的一面。

  • 标签: 反乌托邦 嬗变 对峙 钟声 苏联文学 文学发展
  • 简介: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包含着互相矛盾但又互相补充的双重故事:表层故事是道德者隋抱朴的心灵成长过程,而深层故事却是道德观念淡薄的浪子隋不召一生漂泊的传奇故事。深层故事体现出作者的无意识趋向,对作者精心设置的表层故事形成了质疑,双重故事形成了文本的丰富性,最终成就了小说的探索性主题。

  • 标签: 《古船》 表层故事 深层故事 道德理性 浪漫情怀
  • 简介:希腊神话的主干故事贯穿着父子相残、夫妻反目、兄弟阋墙的尖锐对抗和血腥冲突。相比之下,希伯来族长传说由一系列家庭生活场景连缀而成,始终以温馨和谐的氛围为基调,当可能导致悲剧的矛盾出现时,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方式予以化解,其间“父亲的祝福”成为调解家庭纠纷、重建和谐秩序的润滑油和安慰剂。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希腊神话希伯来族长传说在家庭观念方面的歧异性,进而考察二希文化在世界观、伦理观以及民族精神方面的不同特征。

  • 标签: 希腊神话 希伯来族长传说 家庭观念
  • 简介:当下文学界存在两个热点领域:一是对当代文学批评危机突破的讨论;二是对现实主义的创作回归、文学价值时代意义的研究。前者以对“纯文学”的反思为契机,并且对“新启蒙”思想的批判等问题存在密切关联。相关论者认为,文学价值不仅文学的审美特性相关,也意识形态联系密切。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现实主义 回归 创新 文学价值 审美特性
  • 简介:自古至今中国官员中最难过的有三关:金钱关、美人关和人情关.金钱关和美人关只要有坚决的态度、坚定的意志都并不难过;但要拒绝人情,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艺术.

  • 标签: 拒绝艺术 苏轼 苏辙 中国官员 金钱 美人
  • 简介:滩簧戏是清中叶后中国地方戏之一支,盛行于江浙一带,韩国山台杂戏、调戏、唱剧,日本“猿乐”、狂言,越南杂戏、嘲剧等,共同构成东亚的笑剧传统。本文从剧种、艺人、剧中人的名称入手,论及滩簧戏的民间性笑谑风格:亵渎神圣、表现节庆、荤话调戏、诅咒詈骂、局外评点等,将其置于东亚笑剧的大范畴里一一作出比较,并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狂欢和笑谑精神。

  • 标签: 滩簧戏 东亚笑剧 狂欢精神
  • 简介:所谓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万能的神秘性的一种崇拜。商品凭它的使用价值参与交换,而决定它交换中价值大小的却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产生它所花费的社会劳动量。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一定产生方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值却像是其自然的属性,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其它东西,它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起来了,好像成了物物之间的交换。于是商品披上神秘的外衣,人们产生了对它的崇拜。

  • 标签: 商品拜物教 创作心态 价值体现 作家 社会劳动量 产生方式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界,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摘要创新教育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具有竞争和开拓精神,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于推动新课标的实施,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体育教学 创新精神 合作能力与精神
  • 简介:<正>俗话说,最美不过夕阳红。人们常把老年人之间的婚恋情感,比作"黄昏恋"、"银发情"。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单身老人选择谱写一段美好的"黄昏恋",为晚年的生活增光添彩。瑞安,地处上海经济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自古

  • 标签: 泉金 上海经济区 郑志 老夫妻 孤独寂寞 厚着脸皮
  • 简介:传统的文艺理论观点认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会进入甚至影响作家的创作思维创作素材,进而决定作品的基本格调。张爱玲的小说中悲剧的题材、扭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苍凉的审美意识,无不来源于她创伤性的童年经验。

  • 标签: 童年经验 张爱玲 悲剧意识
  • 简介:蒋元明是曾有过军旅经历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涉足文坛后,向以杂文、随笔创作为主,先后有《人生小品》、《黎明风景》、《怪味品书》等十几部著作问世,旋即赢得了多方好评。近年来,作家在继续撰写杂文、随笔的同时,复将笔墨聚焦于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认真操练起以叙事、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散文,一时间,此类篇章相继发表,且同样不乏肯定性的反馈。前不久,作家以这些作品为线线,再融人若干收获于人生之旅的感悟性和议论性文字,结成《人生有缘》,由解放军出版社作为“老兵大家”丛书之一种推出。这时,读者看到的,便不仅是作家有关“投笔从军是男儿,退却戎装仍书生”的种种记忆、场景、体验和感受时,还有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具备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蹈的精神风貌。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火花 心灵 生命 《怪味品书》 现代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