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中美海权竞争的激化是东亚权力转移的突出表现,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为牵引,南海争端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并成为中美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竞争领域之一。美国在外交布局、军事力量运用、法理和战略谋划等层面多管其下。从一般意义上的“选边站”转向赤裸裸的“拉偏架”;从幕后“操手”转向前台“老大”;从间接干预转向针锋相对的直接介入。但是由于美国需要关注全球利益、防务预算紧缺、东亚各国对其联盟战略存在犹豫、地理上远离南海及对华战略两面性等原因,美国的南海政策受到制约。当然这些制约因素也出现弱化的征兆。未来。中美在东亚海域将可能实现长期竞争性共存。当前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战略家关注的焦点。作为典型的海洋霸权,美国对中国“走向深蓝”的趋势尤为敏感.这种战略猜疑有可能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美国 海权南海政策 中美关系 亚太再平衡
  • 简介:马来西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国家。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不断加强。合作日益密切。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在马来西亚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马来西亚华人华侨也通过官方以及民间渠道积极参与中马两国的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中马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论文拟透过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状况、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分析,提出如何利用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的优势.使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 标签: “一带一路” 马来西亚华侨华人 作用
  • 简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为我国对东盟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东盟各国能源、交通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为我国对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提出了推进海上基础设施投资,完善评估和监管机制,充分利用新融资渠道并以差异性投资规避投资风险等对策建议。

  • 标签: 东盟 基础设施投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简介:暨南大学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文化背景复杂.要在此基础上推行文化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比一般普通高校更大.本文通过深入调查与分析,结合侨校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一些浅显的看法.

  • 标签: 多元化 文化素质教育 思考
  • 简介: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其中,马来西亚凭借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条件、地缘政治的战略性地位和友华倾向成为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伙伴之一。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的'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正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作为东盟率先响应该倡议的国家之一的马来西亚,积极推动中马双边合作与政策对接,'两国双园'也纳入倡议的旗舰合作项目中,成为倡议在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深入实践、走访调查,结合马来西亚本土智库、非政府组织、媒体及民间各族群人士的立场与观点,了解两地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两国双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双园发展提出建议,以供相关单位、企业参考借鉴。

  • 标签: 一带一路 两国双园 中国—马来西亚关系 钦州产业园 关丹产业园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粮食供给状况得到较大改善,而非洲地区粮食安全状况严峻,是世界上唯一粮食不足人口持续上升的大陆。为此,非洲国家提出旨在通过发展农业消除饥饿与贫困的农业发展战略——《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它现已成为国际社会与非洲农业与粮食安全合作的政策文件。基于《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中国应把保障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重点,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其自身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 标签: 非洲农业 粮食安全 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 “一带一路”
  • 简介:菲律宾因与中国黄岩岛主权争端不断升级,强化美菲安保合作,本文主要研究其背后的利益考量,以及对地区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的利益考量是,通过获得美国的支持,克服其军事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利条件,以及利用美国在国际社会压制中国。美国的利益考量是,从“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发,以菲律宾为战略据点牵制中国这个21世纪崛起中大国。南海黄岩岛主权争端是美菲关系进入“新蜜月时期”的动因之一,结果形成“美菲制中战略格局”,这将对东南亚甚至亚太地区产生四大影响。一是增加了中美走向对抗的可能性;二是促使相关国家在南海临近海域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扩大演习规模,增加演习频率;三是引起东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甚至可能使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内部出现“亲美势力”和“亲中势力”,并产生摩擦;四是可能加速中美在亚太地区展开军备竞赛。

  • 标签: 南海 黄岩岛 美菲安保合作 利益考量 地区安保
  • 简介:东亚是全球当下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可谓由来已久,但建构的过程中阻力不断。直至1997年金融危机才正式推进东亚共同体的进程。它的模式与欧盟等不同,小国联盟主导大国。其中,东盟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推动者,发挥着积极且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自身机制、实力、能力、"东盟模式"和组织内部相互认同低等问题,东盟仅能发挥有限的作用,无法真正推动东亚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短期内,建构东亚共同体难见成效。因此,另辟蹊径,谋求与新型的合作关系结合,如"一带一路"倡议,对东亚国家是更好的选择。

  • 标签: “一带一路” 东亚共同体 中国—东盟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论述了全球化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提出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两种有密切关联但又是有明显区别的经济现象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两者并行发展又有所交叉,各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但又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经济一体化 发展前景 区域经济
  • 简介:女士们、先生们、同事们: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八届中德安全政策对话研讨会现在开幕了。首先,我代表中方主办单位向远道而来的、以科尔博副主席为团长的德国社民党代表团以及艾伯特基金会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积极筹办此次研讨会的艾会驻京项目执行人费希特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安全体系 经济危机 开幕式 致词 中共中央
  • 简介:尊敬的科尔博先生、尊敬的凯斯帕女士,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第八次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我谨代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对中外各位来宾出席此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安全体系 经济危机 开幕式 致词 专家学者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相互依赖程度一直很低,经济缺少互补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相互竞争被认为是主要原因。哪些因素导致了90年代以来中国东盟贸易相互依赖的深化呢?本文分析发现,虽然从1993年以来中国东盟双边经济互补性有很大提高,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性并没发生大的变化。中国东盟经济相互依赖的深化需要引进经济以外的因素来解释。本文认为,中国东盟从各自利益出发对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与重视推动了双边经济合作的深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的对外贸易结构。

  • 标签: 区域一体化 中国 东盟 贸易
  • 简介: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针对外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理论界的探讨成果,作者以非洲为背景,以中非关系近些年的进展为案例,提出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原则的大体构想。作者强调,不干涉原则必须坚持,同时要大力创新、适合时代变化与中国需求。全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分析了中国对非外交实践的某些突破,总结归纳了这些良好先例对于不干涉原则的坚守与创新。下篇则探讨了中国对非洲和平自主能力的援助、对非洲区域组织的支持、对非洲援助的效率及监管、从政府主导的“小援外”向社会全面参与的“大援外”转变、中国外交新思路与内政新动向的对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等方面,提出了探索争鸣的若干新思路。

  • 标签: 中非关系 联合国 创造性介入 集体安全机制 “侵略”定义 强制和平
  • 简介:“一带一路”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为加强全方位合作,中俄两国需要不断协调与沟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从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目标:促进欧亚大陆稳定和发展、形成多维立体运输和交流通道、构建起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经济发展带。

  • 标签: 一带一路 五通 中国 俄罗斯
  • 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广西实际并借鉴相关评价模型对波特"钻石模型"加以改进,运用改进后的模型对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急需培育发展高级生产要素、专业性生产要素以及政府的强力推进等因素。因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要按照改进后的"钻石模型"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着眼产业要素提升的驱动力、强化内生要素发展的推动力、增强外在要素发展的带动力,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 标签: 钻石模型 区域经济 竞争力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