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竺摩是民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高僧,抗战期间应邀来澳门弘法,澳门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澳门讲经、办刊,联络海内外中国佛教徒,积极支持和宣传爱教救国思想,对澳门佛教文化的发展和澳门内地及海内外的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竺摩 澳门佛教 太虚 觉音 抗战
  • 简介:“利巴”,意思是空头盈余,高额利息。伊斯兰教初期,禁止“利巴”系专对阿拉伯蒙昧时期遗留并风行的高利贷而言。“利巴”的形式大致有:1.甲向乙购物,双方言明限期付款,到期甲却不能付,则协商延缓支付,但要比原货款增加数额,其增加部分即是“利巴”。2.债主借贷者立字协议,贷款有一定期限,并商定利率,按月计息,偿期一到,借贷者应将本利一并还清。借贷者如不能按期归还,则要将所欠本利悉数转为新的本

  • 标签: 蒙昧时期 高额利息 借贷者 穆圣 高利贷者 《古兰经》
  • 简介:大慈寺又叫大圣慈寺,是唐宋成都最为著名的寺院之一。唐宋时期,大慈寺不仅是成都著名的佛教寺院,同时还是成都士庶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游闲生活的中心。由此揭示,中唐以降之佛教已经全盘融入普罗大众的世俗社会生活。如果不僵化地以经义作为佛教的全部,则此融入揭示:中唐以降之佛教并非真如普遍所认为的随着八大宗派的衰落而衰落,而是以更世俗化的姿态完成了新一轮的信仰转型。

  • 标签: 大慈寺 寺院 社会生活 成都士庶
  • 简介:作为一种抵达艺术与人生至境的独特修持方法,诗禅秉持“悟”、“妙悟”而抵达般若妙境。禅宗不藉文字、否弃概念,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而超越对立,以情尘意垢的遣除而洞见自性本心,其进入诗学领域,对诗歌发生的艺术思维个体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超验意识,文艺创造活动圆融、会通。

  • 标签: 诗禅一致 艺术精神 思维形态 会通
  • 简介:中国有句老话叫:“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就是说在中国几乎每家都奉有阿弥陀佛,人人心中都有观世音菩萨存在。可见观世音菩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在中国不但在形式上很多家庭中都供有观世音菩萨像,每年还有庆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出家和成道的二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六月十九等三个节日。更重要的,在许多人的心中,还有一颗真诚而恳切的信仰之心,

  • 标签: 观世音菩萨 净土 念佛 观音 存在 人心
  • 简介:上海人民广场西北角有气势宏伟的大剧院,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观众厅,中剧场和小剧场共有2650个座位。它丰富着我们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又象征着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和骄傲。当我们满怀时代的喜悦,信步踏进剧院大门,欣赏一流的演出时,也许不再会想起曾经给我们的长辈们带来欢乐和满足的古戏台,

  • 标签: 戏台 小剧场 演出 欣赏 剧院 欢乐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叙述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如何适应中国的社会政治固有文化传统。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如何适应东土的社会政治制度;其次,印度佛教哲学的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如何形成挑战;第三,佛教的人生思考如何深化中国人关于生存意义的玄想。第四,中国的社会现实如何接纳印度佛教制度习俗,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民间生活风俗及精神习惯。由此中国文化宗教模式形成的同时,原产于印度的佛教也部分改变她的模式风格。佛教在中国经历的文化转型,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精神实质、气派风格,保留了她之作为宗教而扣问生死,充实人生意义的使命。中国佛教的形成,最终完成了印度佛教圆融地化入中国文化传统的过程。

  • 标签: 印度佛教 中国文化 哲学思维 精神生活 文化调适
  • 简介:古代诗人可以吟唱“深山藏古寺”;现代诗人会发现,“深山已难藏古寺,古寺深山人更多”,佛教圣地大都成了旅游胜地。既要看到旅游业对佛教文化的积极作用,也应看到旅游业对佛教文化的消极影响。如何保持佛教本色、化世导俗而不被完全世俗化、庸俗化,是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 标签: 佛教圣地 旅游胜地 佛教本色 陶冶性情 端身正念
  • 简介:显通寺建筑塑像树仁显通寺在五台山中心区台怀镇中央,背靠凌云耸峙的灵鹫峰,面南巍峨壮观的大白塔,西着冲涮烦恼的寿宁法水,门临通往佛国圣境的菩萨之路。寺院开阔,占地43700平方米。殿宇宏伟,计有400余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廊房禅堂,左右对称美...

  • 标签: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印度大乘佛教 文殊殿 五台山佛教 大雄宝殿 康熙皇帝
  • 简介:日本接受中国佛教在公元6世纪中期,先传入日本的佛教宗派并不是禅宗。最早在日本介绍禅学的也不一定是禅宗和尚。日本禅宗在12世纪时正式建立,最初建立的是临济宗,禅宗在日本开始流行的时候,日本天皇的权利已经衰落,日本社会正好处在所谓的幕府政治的时代(镰仓时代与德川时代)。日本的民族

  • 标签: 中国佛教 禅宗思想 抒情方式 俳谐诗歌 意境 闲寂风格
  • 简介:本文对佛教里面的"烧身供养"做了历史性的的考察.认为其背景是依据大乘经典的教义,并在公元四至五世纪之后发生于中国本土的.大乘经典说这是一种"菩萨行"的行为,但在中国,各时代对它的看法并不一致.梁代认为这种行为并非一般僧众所为,且有得不偿失,甚至犯戒的嫌疑.唐代认为根据佛典虽有正当的一面,但其实施必须因人而异,对努力修行的一般僧侣而言,不宜贸然行事.宋代支持僧人"烧身供养"的行为,对后代影响到至深.唐代法门寺的佛舍利供养,促进了"烧身供养"的行为发展,我们惊叹于佛教对民间进行渗透的巨大力量的同时,不得不对佛教世俗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有所注目.但是无论是"烧身供养"或是"舍利信仰",随着时代的变迁,应如何正确地看待某些脱离佛教经典的原意的变化,值得深思.

  • 标签: 舍利信仰 烧身供养 佛教经典原义 佛教世俗化
  • 简介: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诉求神学主张,都是围绕着圣经展开的。通过探讨路德早年对《诗篇》的注释,以及他后来对律法福音辩证关系的关注,对“因信称义”的强调,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他的德语圣经的翻译,本文呈现了路德的圣经经验文本诠释的实践,以及它们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试图将路德的圣经诠释置入圣经诠释的历史而进行述评,突出他承前启后的影响力。

  • 标签: 路德 圣经诠释 德语圣经 律法与福音 宗教改革
  • 简介:洪修平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宝庆丛书》之一,朗宇主编。本书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魏晋般若学及其玄学的关系;二是玄佛合流僧肇思想;三是禅学禅宗;四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五是中国佛教的特点精神;六是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从印度佛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中来研究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及其特点的理解。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儒道 儒道思想
  • 简介:道教是中国唯一由本土生长孕育起来的宗教。道教从哲学、文化艺术、炼养功法、医学美学等方面都为中华宝贵精神文明的保护传承做出不朽贡献,也极大地影响了音乐、美术、戏曲等艺术形式,难怪鲁迅先生称“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道教 保护与传承 文化艺术 精神文明 医学美学
  • 简介:保罗为了哥林多教会,可谓呕心沥血、不求回报。为了在经济上不让教会受累,保罗要么亲手作工、赚取所需,要么依靠马其顿教会的供应。但他却受到以福音来谋利的假使徒们的攻击,而缺乏辨别的哥林多信徒,也屡屡质疑保罗真使徒的身份。所以,在哥林多书信中出现了保罗对自己使徒身份的自辩,同时,

  • 标签: 撒但 林多 受造之物 自辩 了哥 福音派神学
  • 简介: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摩西不能进会幕,因为云彩停在其上,并且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日间,耶和华的云彩是在帐幕以上;夜间,云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们所行的路上都是这样。——出40:34-35、38崇拜本来就是神以自己的荣耀启示人,他主动选召聚集人来亲近他。当耶和华在云中召摩西时,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显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火(参出24:16-17),是具体可见的。

  • 标签: 崇拜 音乐系 神学 耶和华 以色列 摩西
  • 简介:2010年的《中国宗教报告》指出,基督教发展较快,估计全国基督徒人数为2305万人;在2011年的《中国宗教报告》里则指出了中国基督教在当今社会中能为推进"公民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基督徒的人数上升了,牧养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日趋严峻。随着政府对宗教的"脱敏",我们所谓的"私设聚会点"或"家庭教会"也慢慢浮出水面,这样,就更加需要理解教会的真意,以便办好中国的教会。我们的教会究竟是而且应该是怎样的教会?其中又经历了哪些变迁?能给当下的社会提供怎样的指导意义和资源?对当下的问题又该如何回应?因此,本文就《圣经》、教会历史中国本土中的教会论,作简单探讨。

  • 标签: 教会论 《圣经》 教会历史 中国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