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发展到了孟子就转换为“义利之辨”,自孟子之后,“义利之辨”构成了诸儒反复研讨的基本问题。近几十年来,批评孟子的人,大都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是鄙视功利,并据此把孟子说成是反功利主义者。孟子鄙视功利说能否成立,这是不

  • 标签: 孟子 义利之辨 仁义 利己主义 功利说 孔子
  • 简介:明万历十年用贤本《管韩合刻》本《管子》,是在南宋浙刻本和明刻刘绩本《管子补注》基础上形成的新版本。此本补充浙本、刘本没有的文句,修订讹误之字,将刘绩本注释的精华部分刊印于上栏,并将用贤本人补充的注释亦刊印于上栏,印刷精美。此本用字比较正规,影响很大,明清众多版本以此为母本,清代研究《管子》的学者亦多以此本为底本。

  • 标签: 南宋浙江刻本 刘绩《管子补注》本 赵用贤《管韩合刻》本 《管子》
  • 简介:"滏水扬波喜庆盛会,丛台展臂笑迎嘉宾",2005年4月23日至24日,11个省、市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集河北邯郸,参加全国第二届文化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论文60余篇,内容涉及文化研究的诸多方面,经归纳、分类,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 标签: 文化研讨会 第二届 专家学者 赵文化研究
  • 简介:基于对陆淳《春秋》学撰著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春秋》宗旨的解读、《春秋》辞义的显隐、对“三传”的评价和“无经之传”的取舍等几个方面考察啖助、匡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陆淳对二者学说的取舍、继承和发展,可知陆淳较好地结合了啖助和匡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理顺了唐中后期新《春秋》学的思想体系,确立了该学派启发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即走向义理和经世的经学研究,对新《春秋》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 标签: 新《春秋》学 陆淳 发展
  • 简介:英国的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韦(ArthurWaley,1889-1996)均是国际上有影响的汉学家,他们的《论语》译本是英语世界中最流行的译本,本文以“君子、小人”、“克已复礼为仁”、“一贯忠恕”等关键范畴为例,对理雅各与韦翻译《论语》义理系统作了比较分析,其结论是:理雅各基本上以《四书集注》的义理为依据,而韦则为清儒的义理为旨归。本文还尝试指出,义理上自成系统,有各自的特色,是理雅各与韦的译本能够长久行世,又不能完全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韦利《论语》 理雅各 中国 经典翻译 义理系统
  • 简介:《易传》提出“保合太和,乃贞”的光辉哲学命题,揭示了社会和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求创造和平的社会环境促进并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易传》哲学还包涵着“以财聚人”的人本主义经济思想,与以追求利润为旨归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 标签: 易传 社会和平 经济发展 人本主义
  • 简介: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2007年11月27日,著名历史学家俪生终于走完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跌宕人生,享年91岁。一个多月来,当年(1978——1981年)跟先生读研究生时的历历往事一再浮现于脑际,思之夜不能寐。如今,仍在为学途程的弟子们再也不能亲耳聆听先生充满睿智的教诲和批评了,然而更为重大的损失则是史学界失去了一位能开风气之先的大师级学者!公平地说,虑及先生90余年的荆棘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与苦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 标签: 历史学家 史学研究 赵俪生 述评 师风 传奇色彩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先义后,谓之“成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字:,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万物而有静”和“水善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