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基于Landsat卫星TM遥感影像与天津滨海新区1:50,000地形图,进行相应数据处理,编制出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近10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年间,滨海新区的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显著,而绿地、湿地、滩涂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向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等开发建设用地大幅度转化,后五年变化尤为显著。

  • 标签: 滨海新区 遥感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驱动因子
  • 简介:通过现场围隔实验,模拟赤潮发生过程,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围隔(M1)和自然水体围隔(M2)中浮游植物分别于第7天和第4天出现生长高峰,叶绿素a最大值分别为112.79mg/m和235.60mg/m。微型浮游植物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微型对微微型生长的抑制作用:M2〉M1。在营养盐丰富时,硅藻的增殖速率比东海原甲藻快,达到高峰期时间短,消亡也快。硅的减少促进硅藻水华的消亡。

  • 标签: 大亚湾 围隔 浮游植物 粒级 群落变化
  • 简介:有些文献指出:“赤潮发生起因因种而异,但大体上气候气象条件诸如温度、风力、风向,季风转换、气压等;海况、潮汐、流等以及海水的理化特征,如盐度、营养元素等,这些皆会成为某种赤潮爆发的因子或诱导因素”。根据赤潮监控区监测资料分析:在南海赤潮多发区,海水富营养化条件已经具备,因此气象、水文要素条件就成为赤潮爆发的重要启动因子,而天气环流的维持与变化决定了气象、水文要素因子的稳定与变化,再根据赤潮生物培养试验,从初期繁殖到后期的爆发性繁殖,直至达到赤潮生物密度,这一过程一般都需要4—5d的时间。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近10a的赤潮发生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生成前期的天气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要素,分析出赤潮生成前期的环流模式和筛选出诱发赤潮爆发的重要因子,并依此来作为预报赤潮生成的方法,依照此方法对2003年的赤潮进行预报,其效果是另人满意的。

  • 标签: 赤潮 气象条件 天气环流 海洋污染
  • 简介:以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年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5年到2015年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30年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

  • 标签: 土地利用 开发强度 时空变化 象山港海岸带
  • 简介:本文阐述了对海底沉积物样品在应力-应变过程中进行同步声学测量的实验工具和方法,分析了采自南海45个站位的海底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资料,结果表明,沉积物颗粒越粗、孔隙越小、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声速越高。沉积物样品在受力应变过程中,声速具有明显的随应力而变化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应变阶段沉积物的声学特征以及应力所导致沉积物微结构变化对其声速的影响过程,这一研究将在石油地质测井和海底工程基底稳定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 标签: 海底沉积物 应力-应变 微结构特征 声速 抗压强度
  • 简介: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讨论了冬季鄂霍次克海及其邻近海区海冰异常与同期北太平洋风暴轴的联系。结果发现,冬季鄂霍次克海西南部海区海冰面积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共同作用对北太平洋风暴轴在西北一东南方向的伸缩及强度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而在海温异常的共同作用下,鄂霍次克海东北部及舍列霍夫海海区海冰面积异常则主要影响风暴轴的南北位移和强弱。

  • 标签: 风暴轴 海冰 SVD分析 鄂霍次克海
  • 简介:利用60年台风资料,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频数、路径和强度变化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是高峰期,70年代则是低谷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台风活动总体处于低谷期;台风路径主要以转向为主,在20世纪60、70年代平均路径比较偏南,而进入21世纪后平均路径比较偏北;强度在20世纪50、60年代总体较强,后25年总体较弱;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偏多时,西北太平洋副高弱且位置偏东,太平洋海温分布呈"拉尼娜"特征;台风异常偏少时,副高强且位置偏西,太平洋海温分布呈"厄尔尼诺"特征。

  • 标签: 西北太平洋台风 频数 路径 强度 年代际
  • 简介:2012年WMO-IOC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JCOMM)提出了在新的海洋气象资料系统(MCDS)下建立海洋气候和海洋气象资料中心(CMOCs)的发展策略。在2012年5月召开的第四届JCOMM大会上,中国被批准候选成为CMOC中国中心,并开展试运行工作。本论文通过介绍目前国际上重点发展的海洋资料和服务系统和合作项目,分析了未来几年我国在CMOC中国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设想。

  • 标签: 海洋 资料和服务 国际合作 未来发展
  • 简介:进行调查的舌鳎渗透调节是一个系列的盐分转移处理(半滑舌鳎)。幼年的舌头的唯一的直接从盐度30至0,10,20,30,40和50。采血是每形成各治疗后0,1,6和12,以及1,2,4,8,16和32d后,血浆渗透压,皮质醇和游离氨基酸进行了评估。在实验条件下,无鱼死亡后,急性盐度转移。血浆皮质醇水平增加1小时后,突然转移从盐度为0,30,40和50,和下降6小时至8天之后,转移。类似的趋势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均被转移到不同的盐度为4天之后的一个“U”形关系与盐度。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发生高渗条件下比低渗条件下。缬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的含量,脯氨酸和牛磺酸的增加而上升的盐度。血浆苏氨酸,亮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水平,显示a'u-shaped'与盐度。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可能有重要的影响,在舌头上的渗透调节。

  • 标签: 游离氨基酸 血浆渗透压 半滑舌鳎 皮质醇 盐度 酸水
  • 简介:基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洪、枯季大潮北港上段河道水域的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以及1999、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10年历史水文测验资料,分析潮流历时、流速、优势流和含沙量等水沙现状和变化特征,并探讨近年来该水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目前北港上段河道水域落潮占主导优势;青草沙水库和长江大桥建成后,落潮优势明显增强,洪季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减少,枯季大潮涨、落潮垂线平均含沙量增多;(2)流域径流量的季节性变化是造成北港上段河道水域垂线平均流速洪季大、枯季小的主要原因;大型工程的建设是该水域落潮优势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北港上段河道水域含沙量变化可能与近岸工程建设、入海泥沙量减少等因素有关。

  • 标签: 水沙变化 优势流 大型工程 长江河口
  • 简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研究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相互动、现实与虚拟相交织的动态实践过程。科技进步引发的信息网络化推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经历着现实和思想的全面重构,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受到网络虚拟平台多元思潮的全面冲击;同时,网络虚拟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信息网络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历史新机遇。

  • 标签: 信息网络化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指导地位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