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密云水库近30a入库水资源量日益减少,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和可持续发展,其中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以海河流域密云水库的水资源供应为例,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入库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SRESA2情景下在2025年入库流量减少外,其他情景均表现为人库流量增加。对入库流量增加的情景,采用“零调整方案”,即不采取调整措施是可以的,但由于未来北京水资源压力较大,有必要采取一些综合对策。通过多目标条件分析,为解决北京的饮用水供应问题,建议采用开源(跨河流调水)、节流(水田改旱地)及污水治理三管齐下的方案。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密云水库 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
  • 简介:1999年6月24日到7月1日浙江省嘉兴市出现连续暴雨过程.500hPa环流特征与以往梅汛期不同,中低层华北高压少动,西南急流明显,稳定的中低层切变和江淮气旋发生发展,水汽通量散度及θse为这次降水提供了重要和必要条件。

  • 标签: 暴雨过程 500hPa环流 江淮气旋 ΘSE 梅汛期 水汽通量散度
  • 简介:利用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灾情和社会经济数据,从灾害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4个方面分析了灾害暴露度的特征,从人口脆弱和经济脆弱两方面分析了灾害脆弱特征.研究表明:1984-2012年,中国暴雨洪涝灾害年平均暴露范围、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和农作物暴露度分别为9.37万km2、126人/km2、149万元/km2和1.53亿hm2,暴露度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高暴露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人口脆弱显著增大,但经济脆弱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灾害脆弱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沿岸的湖南、安徽、重庆、江西、湖北等省(市),上海、北京、天津为灾害脆弱最低的区域.

  • 标签: 暴露度 脆弱性 暴雨洪涝灾害 时空变化
  • 简介:1前言2006年5月17~18日漳州市连续2天出现全区大暴雨过程(表1)。17日全市降水31.4~17.4毫米,全市10个站,5个站达到暴雨,4个站达到大暴雨;18日全市降水54.2~281.3毫米,3个站达到暴雨,6个站达到大暴雨.1个站达到特大暴雨。据历史资料查询得知,这是漳州市有气象资料以来第四次连续2天出现大暴雨过程,由于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造成很多房屋倒塌,农田被淹,堤防被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1县115个乡镇受灾人121达234.44万人,占漳州总人口的一半,全市受淹村庄637个,受淹民房13.6万间,倒塌房屋4397间,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37.313亿元。有必要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境和物理量条件做一分析。

  • 标签: 大暴雨过程 漳州市 成因分析 连续性 台风 珍珠
  • 简介:采用Z指数和熵权理论,构建了干旱综合指数作为干旱强度评价标准,对祁连山区季节干旱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961—2016年季节干旱强度普遍减弱,其中春秋两季显著减弱,夏季明显减弱;尽管20世纪60—70年代、90年代为季节干旱频发与重发时段,但从2000年以来夏旱与冬旱却比较频繁,不容忽视。干旱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冬季、夏季、春季和秋季,冬季干旱程度最强;在干旱波动上秋季最强,冬季次之,春季最弱。春夏秋三季南侧比北侧干旱,冬季北侧比南侧干旱,其中冬季干旱范围最为广泛,尤以酒泉为中心的北侧区域最为显著。在研究时段内祁连山南北两侧干旱强度逐渐减弱,南侧明显减弱,枯草期干旱强度减弱程度尤为显著。本研究为祁连山区干旱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Z指数 熵权赋值 干旱综合指数 季节性干旱
  • 简介: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16—26日克州地区出现的罕见的持续连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造成冷空气频繁,是此次降雪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降雪量大的直接原因,而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物理量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

  • 标签: 环流形势 数值预报 物理诊断
  • 简介:从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特征等方面对2009年9月6日至7日发生在青海海南地区的灾害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灾害天气的内在机制是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持续影响青海海南地区,使水汽、能量大量堆积,之后巴湖槽加深其底部下滑的短波槽处于海南地区,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是造成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这一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 标签: 青海 海南地区 灾害性天气 分析
  • 简介:气候变化增加了国际河流冲突的可能,加强跨境水资源适应管理是流域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梳理了适应性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认识到适应管理的关键问题是要发展一套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策略的程序。通过论述气候变化下跨境水资源的适应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决策评估工具,包括信息收集、需求分析、对策分析、综合评估以及实施与调控5个阶段。该项研究将适应管理与气候变化、定量化脆弱及适应能力关联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标优化决策和动态调控等有机结合,为从跨界层面制定具有针对的适应管理对策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国际河流流域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跨境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 评估框架
  • 简介:根据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开始增温位置不同,可将E1Nino事件分为两类,本文运用χ^2检验分析这两类E1Nino事件与杭州降水,气温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两类E1Nino事件与杭州汛期降水和全年降水量以及7月平均气温关系密切。

  • 标签: 气候 相关性 厄尔尼诺事件 降水 气温 杭州
  • 简介:利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研究中心开发的Pairwise均一检验订正方法、加拿大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PMFT方法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和详细的元数据信息对1951—2008年中国123个探空台站的温度资料进行均一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3种方法对中国探空温度资料订正幅度和订正前后的趋势变化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Pairwise方法设计的问题,导致对中国大部分台站同时改变辐射误差订正方法和系统升级造成的断点检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PMFT方法未使用参考序列,不能去除气候变化本身的变化趋势,导致PMFT方法在断点判断上存在漏判的现象。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的客观判断方法较适合中国探空资料的均一检验和订正,其订正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中国探空温度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在低层小于全球尺度探空温度的订正结果,而在高层基本和全球探空数据的订正尺度相当。两个间断点和0.0—0.2℃的订正量所占的比例最大。从中国范围来看,对流层为增温趋势,这种增温趋势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至对流层顶100hPa转为弱的降温趋势。

  • 标签: 探空温度资料 均一性检验 PMFT方法 Pairwise方法 PMT方法
  • 简介: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的脆弱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的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的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的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的水危机。

  • 标签: 水资源脆弱性 气候变化 东部季风区
  • 简介:吕臣在《中外企业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领导干部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第一,领导干部具有健康心理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应对竞争、成就事业、获得幸福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是其素质健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

  •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领导干部 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家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榆林CINRAD/CB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北部绥德县2012年7月15日夜间一次短时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对流有效位能为大暴雨积累了能量条件,850hPa两条湿舌为该次大暴雨的主要水汽来源。850hPa的“人”字型切变和地面中尺度低压加强了暴雨区辐合上升运动,干线过境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爆发。强降水时段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2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增强且缓慢移动;雷达回波显示3个对流单体发展较快,后向传播且合并增强为深厚的湿对流风暴,其中一个对流单体有中气旋生成,水平尺度12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65kg/m^2,并有三体散射现象,强降水开始后,三体散射消失。

  • 标签: 特大暴雨 高对流有效位能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中气旋 三体散射
  • 简介:介绍了Delaunay三角阀的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的降水量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的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的Delaunay三角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的三角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的Delaunayj角例;随后对球面上的三角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的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世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应用平面三角余弦定理获得球面三角内角,从而求得三角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量的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鼙值。对比分析了30年的伞吲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量,Delaunay三角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量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降水量值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的年平均降水量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的F检验中,两者的方差具有非奇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a=0.05时,Delaunay三角剖分法计算的企困平均降水量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的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的平均降水量计算中,较之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的Delaunay三角剖分法史为合理;区域平均降水量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 算术平均法 全国平均降水量 统计检验
  • 简介:介绍西北六省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并研究自动站资料的处理入库及MICAPS实时应用技术。以VisualBasic6.0为编译环境,完成逐时自动气象站资料的自动收集、处理、入库等,同时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和格式转换,实现用户所需的自动站资料调用,提高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资料利用率,从而实现高时空分辨率下的天气系统分析,为更精细的天气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西北地区 自动气象站 资料处理 MICAPS应用 精细化预报
  • 简介:通过对1961~2010年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周边区域均一化处理的194个站点的气温分析,得到了该区域近50年的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温度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内北部及西部的高原与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大,中部和东部的平原、沿海、大城市与孤立的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小,各个季节的季节平均日较差具有类似特征,在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依次减弱。区域年平均日较差近50年下降趋势为0.21°C(10a)^-1,在平原及南部区域下降趋势最明显,季节平均日较差在大部分地区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

  • 标签: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 日较差 区域气候 气候变化
  • 简介:文章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区域自动气象站仪器运行和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为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人员提供维修、维护指南,为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选址、安装和仪器选择提供借鉴和帮助。

  • 标签: 区域自动气象站 环境 维护
  • 简介:利用江苏南京、安徽宣城两地的水稻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资料,对ORYZA2000模型基本作物参数进行调整,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等。两试验点的作物营养生长参数(DVRJ)和生殖生长参数(DVRR)差异很大,反应了模型的区域差异性。模拟效果均能准确反应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地上部生物量的模拟准确度最高。两试验点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穗生物量的归一化均方根NSMSE值分别为9%、19%、18%、13%、25%和16%、25%、17%、19%、24%,因而南京试验点的模拟效果比宣城好,参数更具区域适应

  • 标签: ORYZA2000模型 田间试验 区域化 参数调整
  • 简介: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探空观测资料及中国降水月值格点数据分析了冬季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大气水汽含量平均特征、高原湿中心区域的水汽收支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高原东南部地区存在湿中心,对应着水汽含量标准差大值中心;高原湿中心区域的水汽从西、南边界输入,东、北边界输出,净水汽收支多年平均为水汽"盈余";该区域冬季净水汽收入、支出34a总趋势是增加的,而净水汽收支是减少的,但三者均存在4~6a左右的周期;冬季该区域净水汽收入对南疆、高原东部—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的降水有较好的指示,净水汽支出对西南—华南的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净水汽收支则可表征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长江中游地区的降水;冬季该区域异常多(少)水汽支出年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偏少(多),水汽输送场不(有)利于水汽向我国南方的输送及辐合,即其水汽支出的强弱反映了水汽输送的强弱和我国降水的分布,体现出水汽收支通过环流对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冬季高原湿中心区域 水汽收支 降水 相关
  • 简介:基于NCEP/NCAR1968~2009年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10a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周期;(2)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强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多雨,气温偏低;当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弱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容易发生高温干旱;(3)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通过直接影响垂直上升运动场的异常,同时影响周围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强迫500hPa副热带高压,进而影响到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的夏季气候。

  • 标签: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