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复习,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华传统武术与中国阴阳哲学观的关系。太极是武术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太极的产生是从刚柔相济的观点到阴阳相生相克的哲学观的必然联系。阴阳哲学观指导下的简化顺变思维使太极拳发展成为世界化的太极运动,太极运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同样表达了现代人类理想和自我实现标准。阴阳哲学观使太极拳从长拳的母体中脱颖而出,从单纯的搏击技能逐步演变成多种流派、多种方式的世界性体育健身运动,也必将使其成为人类自我实现的永恒艺术形态。

  • 标签: 武术 太极 哲学观
  • 简介:周易符号和二进制算术符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代码及其规则.它们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最深层的文化构造原则和最高的集体智能。本文试运用符号学的观点.通过对这两种符号的比较。概括出有标记和无标记、约定性和选择性两种文化代码规则范畴,并进一步揭示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 标签: 周易 阴阳符号 二进制 符号学
  • 简介:明代医家张景岳临床注重补肾,对阴阳观、精气学说有独到的见解,并且继承发展了命门学说,以其阴阳观、精气学说及命门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于临床辨证施治中。他认为治病之本,本在真阴,善于填补精血、养阴治形以补肾命,注重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并主张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其独具特色的补肾治法特点,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补肾治法 特点 阴阳 精气 命门
  • 简介:“时”作为一个特殊时间概念,其产生与阴阳家关系密切,在道家它也成为一个重要概念。在这两家思想中,“时”本具浓厚的自然命定论色彩。儒家接受了“时”概念,但努力排除其命定论因素,强调人的主体能动精神,以彰显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理性,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积极人格自觉。

  • 标签: “时” 命定论 阴阳家 道家 儒家
  • 简介:李东垣《药性阴阳论》曰:“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沉浮之能,浓厚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而可以命矣,人徒知药之神者,及药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药之人也…殊不知分阴阳用药之尤为难也。”

  • 标签: 中药性味 阴阳论 临床应用 升降沉浮 李东垣 用药
  • 简介:由于生命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医学的作用不是超越肉体,而是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健康地生活,包括人的自由选择和尊严。道家向往的恬淡养生、无为之治、性命双修,这种闲适最接近老予“道”的境界。道家“无为之治”体现了生命运动的根源在于自身,深刻蕴含着现代自组织理论,符合中医学生命健康的标准:阴阳自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标签: 老子 自组织性 阴阳自和
  • 简介:螳螂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其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哲学思想中的璀璨明珠,对螳螂拳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具体以螳螂拳的功法、技法这两方面为切入点进行剖析,得出结论:阴阳五行学说对螳螂拳的功法、技法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阴阳五行 螳螂拳 发展
  • 简介:阴阳学说是关于阴阳双方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社会、个人现象的理性知识,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方法论的内容,属于哲学范畴.下面从阴阳的来源和阴阳的相互作用两方面进行剖析.

  • 标签: 中国医学 优秀传统 传统中国
  • 简介:本文针对视“阴阳五行”为封建迷信或伪科学的错误观念给予纠偏,强调“阴阳五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对它应该有正确认识。“阴阳”和“五行”观念都是古代先民对日常生活、生产经验的概括,具有朴素的唯物因素。虽然后来发展成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但应该看到它们体现了古代思想家敢于否定鬼神作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勇气,并且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特征。对其思想的局限性,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给予公允的评价。

  • 标签: 阴阳 五行 五德终始 天人合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论,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超越“天地”,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 标签: 天地 阴阳 元气 宇宙论 两汉
  • 简介:摘要 中医药戒毒历史悠久,治疗方法丰富多彩,但目前仍缺乏完整的理论。本文从阴阳调和的角度,阐述毒品之邪的致病特点。从戒毒后不同时期阴阳变化,探讨不同的中医辨治方法,以期找出一种符合戒毒各期行之有效地中医治疗方法及规范。

  • 标签: 戒毒 中医药 调和阴阳
  • 简介:流传于滇东南彝族阿哲颇民间的口传创世史诗《爱佐与爱莎》,把宇宙万物划分为男和女、公和母、雌和雄、阴和阳等两大类,并至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爱佐与爱莎》,从而构成了滇东南彝族阿哲颇历代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的存在、发生、发展为一体的“对立统一”的原始公母、雌雄、阴阳辩证观。

  • 标签: 彝族口传史诗 爱佐与爱莎 阴阳 哲学观
  • 简介: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易学家和理学家。其易学著作主要有《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认为:“草庐(吴澄)出于双峰,固朱学也。”从...

  • 标签: 《周易》 阴阳对立 六十四卦 吴澄 经卦 《序卦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到2022年9月在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医治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取平衡阴阳针刺法联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8日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治疗组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均接近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90%)高于对照组(66.67%),统计学对比有差异( =4.812,P=0.028<0.05)。结论: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更加显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和痉挛程度,降低患者痉挛肌肉的肌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平衡阴阳针刺法 普通针刺法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治疗效果
  • 作者: 张天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中西医结合
  • 创建时间:2022-03-02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 2022年第1期
  • 机构:不寐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早在《素问·逆调论篇》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景岳全书·不寐》进一步对形成不寐的原因作了精序的分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虚”。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不寐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失眠症或睡眠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人是入睡困难,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也有的人入睡基本上正常,但是睡着以后很容易醒,或者是有的人睡眠时间缩短,早上比平时要醒得早。还有一些人是感觉做梦特别多,主观上感觉睡眠质量很差,睡完了以后像没睡一样。这些都可以归到不寐的范围,都属于失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用中医阴阳学原理设计引力常数阈值方程。方法:计算引力常数极值,结果:极大值为,2.2454×10-18,极小值为,1.72468×10-21。讨论:提出引力常数有阈值内的变化性。

  • 标签:   中医阴阳学  引力常数阈值方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