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规则抗体是指除ABO血型抗体以外的血型抗体。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破坏输入的不配合的红细胞或缩短其寿命,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则影响输血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因此,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配血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中心研究室在输血前抗体筛查试验中发现合并抗M抗体、抗Lea抗体以及自身冷抗体引起的输血交叉配血不合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抗M抗体 抗Lea抗体 自身冷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均给予去铁胺治疗,每2周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铁蛋白水平为1222.14±342.14n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032.19±982.44ng/ml(t=8.294,P<0.05)。50例患者治疗后完全反应34例,微小反应10例,稳定铁过载4例,无反应2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12.0%,其中腹泻3例、腹痛4例、呕吐4例、头痛1例,都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去铁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促进铁蛋白水平下降,安全性也比较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去铁胺 再生障碍性贫血 输血依赖性铁过载 不良反应 铁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基层输血科现有资源配制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室内质控品,建立符合本实验室的质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6配制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的稳定性和均一性,并与商品化室内质控品结果比较,评价自制室内质控品的临床可行性。结果:自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与商品化质控品在批内稳定性及重复性检测、批间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品批间差小,抗原抗体反应稳定性好,可以满足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 标签: 输血相容性检测 室内质量控制 质控品 均一性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建立临床用血评估评价的方法和意义,建立高效的临床用血评估评价体系,反馈干预临床,提高用血质量。方法制定临床用血评估评价流程,在细化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加强输血医师对医疗过程记录的检查。结果内科治疗输血前评估由输血医师结合实验室指标和病历记录进行。围手术期用血风险评估需构建单病种术中及术后用血影响因素评分系统,以腰椎管狭窄症为例,评分4分以上患者的围手术期用血比例〉50%。这些评估方法显著降低了申请量及发血量。输血后评价首先由输血管理信息系统按单病种或科室自动进行,对不合理用血病例由输血医师依据病历记录进行人工评价。结论以信息系统数据和医疗记录为基础,由输血医师进行个体化临床用血评估评价才能更好的反馈干预临床工作,符合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要求。

  • 标签: 反馈干预 输血前评估 输血后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者血型血清学特征以及其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以2014.7~2017.2期间我院收治的225例AIHA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以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观察患者血型血清学特征,评价不同抗体类型患者输血效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不同抗体输血疗效,IgM有效率为91.1%,IgG为88.9%,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输血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在输血前为避免不规则抗体造成不良反应,可选择微柱凝胶间接抗球蛋白法进行抗体筛选,准确度高、漏检率低。

  • 标签: 输血 AIHA 疗效 血型血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抑肽酶对肝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输血输液需求的影响。方法收集肝病患者42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抑肽酶的干预。应用微泵的方式保持持续输入抑肽酶。针对收集到的对照组患者资料采取输入生理盐水的干预,剂量与抑肽酶相同。分析患者围手术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血液丢失量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药物剂量。结果抑肽酶组别的患者手术不同期间的出血量和总出血量明显的少于对照组(P<0.05)。抑肽酶组别的患者输入的红细胞、血小板、液体,以及血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抑肽酶组别的患者在无肝时期,以及新肝阶段呈现出的多巴胺、和新肝阶段的肾上腺素使用剂量都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并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病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应用抑肽酶能够降低围手术期间的失血量,可以降低患者对血液和液体的输入剂量需求,并且能够降低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需求,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重症肝炎 围术期 抑肽酶 血管活性药物 输血 输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临床输血治疗患者施以不规则抗体检验后,观察对其检验效果以及治疗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06月收治的90例临床输血治疗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在临床准备开展输血治疗工作前,于临床对患者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工作以及特异性鉴定工作,最终就不规则抗体表现出的特异性以及临床检出率展开对比。结果对于本次收治的90例输血治疗患者,完成筛查工作后表现出不规则抗体的患者7例(7.78%);其中,患有肿瘤疾病或者血液疾病的患者6例(75.71%),属于其他表现患者1例(14.29%);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进行比较,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于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属于Rh系统抗体阳性的患者6例(75.71%),属于MNS系统阳性的患者1例(14.29%);最终于临床施治后,全部获得显著治疗效果。结论针对输血治疗患者于临床合理展开不规则抗体检验工作,对于后续对应血液的选择能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防止呈现出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现象,使得输血治疗患者的预后质量获得确切改善。

  • 标签: 不规则抗体检验 输血 检验结果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现代输血治疗已普遍进入使用成分输血阶段,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输血治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输注成分血的比例已经达90%以上,输注全血不到10%。输血科担负着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任务,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在执行输血治疗任务时,应了解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血型的复杂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减少输血,减少输用全血2,杜绝输用“新鲜血”,大力提倡和实行成分输血,以提高治疗效果,节省血液资源,减少和避免血源性传染病发生,保证安全的输注血制品。

  • 标签: 新鲜血 成分血 安全输注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以及抗HIV相关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方法实验对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60例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对其HBsAg、抗HCV、抗TP以及抗HIV相关感染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输血前及手术前男性患者的HBsAg阳性检出率、抗HCV阳性检出率、抗HIV阳性检出率对比女性患者,呈P<0.05,不同年龄段中的男性和女性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感染指标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性。结论检测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的HBsAg、抗HCV、抗TP以及抗HIV相关感染指标能明确患者的相关感染疾病状况,存在应用价值。

  • 标签: 输血前 手术前 HBsAg 抗HCV 抗TP 抗HIV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水平与骨折手术术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02例骨折手术患者当成研究主体,依据术中输血方式的不同分成甲组(自体输血)和乙组(异体输血),每组151例患者,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8.53±3.07)mg/L少于乙组患者(17.86±6.54)mg/L,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t=15.869,P=0.000)。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5.23%)高于甲组患者(5.96%),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851,P=0.009)。结论在骨折手术输血患者中,其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阶越高,所以,C反应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以及发展。

  • 标签: C反应蛋白 骨折手术 输血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限制性输血对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行胃肠肿瘤根治术老年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开放组与限制组,每组55例,分别采用开放性输血以及限制性输血策略。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Da-jvO2、CERO2、sjvO2以及VADL,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结果与T0比较,两组的T1-T4的sjvO2明显升高,Da-jvO2、CERO2明显的下降,限制组上述指标升高、降低的幅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各时间点VADL之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限制组术后1、3、7d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胃肠肿瘤根治术患者术中实施限制性输血策略,能够有效的维持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平衡,改善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

  • 标签: 输血 脑氧代谢 胃肠肿瘤根治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测定血清中输血前四项的光激化学发光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进行方法学比对试验,探讨两者结果的相关性。方法以雅培ECL为参考方法,采用LICA和雅培ECL两种试剂盒分别测定180例患者血清标本,分析两种仪器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种方法检测输血前四项的结果比较,其中HBsAg、抗-TP、抗-HIV、抗-HCV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7.2%、100.0%、100.0%、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高,有很好的相关性,LICA光激化学发光法适合临床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 标签: 光激化学发光 电化学发光 输血前四项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体外溶血试验两种配血方法输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AIHA并且需要输血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微柱凝集组与体外溶血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微柱凝集法以及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疗效。结果体外溶血组输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微柱凝集组(95.00%VS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RBC与Hb水平均明显的升高,TBIL含量明显的降低(P<0.05);与微柱凝集组比较,体外溶血组RBC以及Hb升高更加显著,TBIL降低更加显著(P<0.05)。结论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可以筛选到更加适合的供者红细胞,确保患者输血的安全有效。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微柱凝集法 体外溶血试验 输血效果
  • 简介:问题导学改变了过去完全依靠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旨在强化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度.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引领,学生学习中的感悟与体验是问题导学的核心.设计引领学习的问题要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以及探索与感悟中,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 标签: 问题导学 回归本质 思维价值 探究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