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加入不同浓度甲氨喋呤(MTX)对磷酸钙骨水泥(CPC)的凝固时间,力学强度及显微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研制具有抗肿瘤复发作用的骨填充材料奠定基础.方法将甲氨喋呤(MTX)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分别以0.1%,0.2%,0.5%的质量比混合,并设立空白对照,在预制模具中,制成直径0.8cm,高度1.2cm的圆柱体,将空白对照及上述不同浓度的CPC复合物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16个样本.测定其凝固时间,轴向压缩强度,横向压缩强度及旋转拉力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加入MTX前后CPC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A、B、C、D各组的平均初凝及终凝时间分别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延长,但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C组各项平均轴向、横向压缩强度及旋转拉伸强度指标与A组比较得P值大于0.05,D组指标与A组比较P值小于0.05.扫描电镜可观察到CPC呈多孔晶体结构,加入甲氨喋呤不改变其基本晶体结构,MTX颗粒附着在CPC松针样结晶体表面或孔隙内.结论磷酸钙骨水泥(CPC)中加入适量甲氨喋呤(MTX),其基本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加入适量不同浓度MTXCPC凝固时间无明显影响.质量比为0.1%、0.2%组与对照组力学强度无统计学差异,质量比为0.5%组CPC的力学强度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但其压缩强度位于松质骨与皮质骨之间,符合临床应用条件.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甲氨喋呤 凝固时间 生物力学测定 显微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从全脑水平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连接完整性,探索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改变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及其在预测精神分裂症治疗后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变化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招募3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38例对照(对照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classification test,WCST)、数字广度测试(顺背/倒背)、言语流畅性测试、Stroop范式(A/B/C)、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A和TMT-B)、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8周单药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变化。采集受试者磁共振T1、DTI数据,比较组间FA差异,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析来评估异常FA值在区分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准确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或广义线性模型探索白质完整性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前,患者组右半球内侧颞叶、楔叶、前扣带回、顶下小叶FA值较正常组降低,双侧半球中扣带回FA值较正常组升高(P<0.01,GRF校正)。SVM分析显示有四种组合均能区分出患者与对照,准确率89.47%。基线期,患者右顶下小叶FA值与WCST-总耗时(β=0.489,P=0.003,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β=0.450,P=0.008,FDR校正)及错误思考时间(β=0.435,P=0.008,FDR校正)正相关,与Stroop-C(β=0.345,P=0.035,FDR校正)、TMT-B(β=0.296,P=0.042,FDR校正)、PANSS-P(β=0.321,P=0.042,FDR校正)正相关;患者右内侧颞叶FA值与TMT-A(β=-0.425,P=0.009,FDR校正)、TMT-B(β=-0.325,P=0.026,FDR校正)负相关;患者右侧中扣带回FA值与WCST-总耗时(β=0.585,P=0.002,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β=0.524,P=0.003,FDR校正)、错误思考时间(β=0.536,P=0.003,FDR校正)正相关,与数字广度顺背负相关(β=-0.319,P=0.042,FDR校正),与TMT-B正相关(β=0.484,P=0.004,FDR校正)。治疗后,患者WCST-总耗时减分比(β=0.715,P<0.001,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减分比(β=0.752,P<0.001,FDR校正)、TMT-A减分比(β=1.333,P=0.001,FDR校正)与患者基线期左侧中扣带回FA值呈正相关;患者Stroop-B减分比与患者基线期右侧楔叶FA值呈负相关(β=-0.745,P=0.015,FDR校正)。结论多个脑区异常FA值的联合可能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患者急性期白质纤维连接完整性损害与患者的认知损害、精神病理症状严重性及其预后存在区域依赖性。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利培酮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患儿基因型与骨代谢标志物、骨微结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5例患儿作为GS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获取两组的基线资料、骨代谢标志物(包括全段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降解产物、25羟维生素D)、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指标(体积骨密度、骨微结构指标);同时采集外周血样进行检测,明确其基因型和变异类型。结果GS组体积骨密度、骨几何学及骨微结构参数均优于健康组(P<0.05)。有9例患儿携带SLC12A3基因变异,而10名健康者均未查见SLC12A3变异。结论GS患儿的遗传表型受多种变异类型的相互作用,但高频变异基因导致的表型并无特异性,此外基因变异类型与骨骼微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

  • 标签: Gitelman综合征 基因型 骨代谢标志物 骨微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独不伴精神疾病的父母脑白质微结构扩散张量成像的纵向改变及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江苏省失独且不伴任何精神疾病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TENP组,32名),在基线期和5年随访结束时接受MRI扫描,同时采用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评估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另外招募与基线期TENP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无精神疾病的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27名),并接受同样的MRI扫描方案。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横向分析基线期TENP 组和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差异,并进一步将横向差异脑区作为感兴趣区,对TENP组进行纵向随访。同时采用偏相关分析纵向差异脑区FA值变化与CAPS评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基线期TENP组右侧扣带回、钩束、上纵束、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613±0.032比0.631±0.034,0.539±0.048比0.563±0.045,0.534±0.033比0.558±0.039,0.560±0.038比0.580±0.030,0.519±0.023比0.549±0.024,0.489±0.038比0.518±0.027,0.499±0.027比0.533±0.032;均P<0.05)。由基线期到随访结束,TENP组的创伤再体验症状及回避/麻木症状得分降低[(5.2±2.8)比(8.1±4.9)分,(4.0±3.2)比(6.6±5.4)分;均P<0.05];右侧皮质脊髓束、下额枕束、下纵束和大钳FA 值下降(0.523±0.049比0.537±0.049,0.568±0.052比0.590±0.050,0.540±0.063比0.559±0.059,0.520±0.059比0.547±0.059;均P<0.05);右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FA值的减低与回避/麻木症状得分的减低呈负相关(r=-0.458、-0.374,均P<0.05)。结论失独创伤可导致失独者脑白质微结构完整性损伤。随着失独时间的推移,失独父母在不发展为PTSD等精神疾病且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的情况下,其脑白质微结构损伤仍在持续性进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失独 扩散张量成像 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 白质 创伤后应激症状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持续时间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及骨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去卵巢大鼠总计60只,按照每组10只分为六组,将其中三组作为对照组-1、对照组-2、对照组-3,剩余三组接受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1、观察组-2以及观察组-3,通过测定大鼠骨量以及骨微结构分析不同持续时间中等强度炮台运动的影响效果。结果观察组-1的骨密度与对照组-1进行比较明显明显差异,其余同时期观察组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期观察组中大鼠的骨吸收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骨形成参数之间则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短期的中等强度炮台运动对大鼠骨量以及骨微结构的影响较小,随着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受到明显抑制,从而解决去除卵巢所致的骨密度下降问题。

  • 标签: 中等强度 跑台运动 持续时间 去卵巢大鼠 骨量以及骨微结构
  • 简介:本文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光催化性能良好的TiO2涂层,并对TiO2涂层分别进行400℃、500℃和600℃的退火处理并系统研究退火温度对涂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使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不同退火温度时,TiO2涂层晶体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由400℃上升至600℃时,TiO2涂层的晶体结构由锐钛矿相变成锐钛矿和金红石混晶相.使用扫描电镜(SEM)分析了不同温度退火处理的TiO2涂层的表面形貌;随着退火温度升高,颗粒的尺寸变大.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涂层具有良好光催化活性;涂层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透光率随时间的增加而升高,经400℃退火的TiO2涂层的光催化活性最高.

  • 标签: 多弧离子镀 TIO2涂层 退火 光催化
  • 简介:摘要目的以100例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患者在接受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给予其复方血栓通胶囊进行治疗对其视网膜微结构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的100例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给予患者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术后点眼药物,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比两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IS/OS层厚度的变化以及IS/OS层完整性以及连续性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术后1d以及7d时的黄斑中心凹IS/OS层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15d以及1个月时其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厚,P<0.05,差异有统计学价值。且试验组患者的IS/OS层完整性以及连续性在术后1d、7d、15d以及1个月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给予患者复方血栓通胶囊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视网膜结构的恢复,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复方血栓通胶囊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视网膜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褪黑素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type 2 diabetic osteoporosis, T2DOP)大鼠骨组织中的药物存留情况及对T2DOP大鼠骨微结构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95只,其中6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T2DOP大鼠模型,2个月后通过检测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确定造模成功45只。随机选取30只造模成功和30只正常SD大鼠行褪黑素分布实验,分别将两组大鼠再根据注射褪黑素的浓度分成造模高浓度(50 mg/kg)组、造模低浓度(10 mg/kg)组、正常高浓度(50 mg/kg)组和正常低浓度(10 mg/kg)组,每组15只;按取材的时间点(5、15、30、60、120 min)再分成5组,每组3只。对每组大鼠骨组织进行预处理,而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骨组织中褪黑素的药物浓度。另取15只造模成功大鼠,根据是否注射褪黑素及其浓度分为单纯造模组、高浓度(50 mg/kg)褪黑素组和低浓度(10 mg/kg)褪黑素组,每组5只,再取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正常大鼠组),处理8周后运用Micro-CT检测骨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药物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在腹腔注射褪黑素后各组大鼠骨组织中均有药物存留,均在给药30 min后药物浓度达到最高,120 min后显著降低。其中正常高浓度组与正常低浓度组相比,在5个时间点两组药物浓度无明显差异;造模高浓度组与造模低浓度组相比,在5个时间点两组药物浓度亦无统计学差异。而造模高浓度组在5、15、30、60、120 min 5个时间点的药物浓度分别为(7.613±2.568)ng/ml、(13.983±2.262)ng/ml、(18.816±1.291)ng/ml、(6.172±1.962)ng/ml、(1.112±0.566)ng/ml,均高于正常高浓度组各时间点的药物浓度。Micro-CT结果显示褪黑素治疗8周后,高浓度组的骨密度[(205.72±28.41)g/cm3]明显低于低浓度组[(223.63±35.41)g/cm3],但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组[(158.31±31.86)g/cm3],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源性褪黑素在骨组织中存在药物分布,且T2DOP大鼠的药物吸收率更高,同时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在骨组织中的药物分布无差异,均可以改善T2DOP大鼠的骨微结构

  • 标签: 大鼠 糖尿病 2型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ILM)翻瓣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形态以及黄斑微结构和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至2018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H患者39例3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35例35只眼;平均年龄(64.56±7.20)岁。均行BCVA、OCT、OCT血管成像、微视野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翻瓣覆盖、空气填充手术。根据手术后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U形闭合组、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分别为26、5、7、1只眼。四组患眼间最小裂孔直径、黄斑裂孔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118、3.608,P =0.005、0.024)。U形闭合组患眼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9、2.368,P=0.047、0.025 )。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比较各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黄斑区S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和黄斑10°总体平均光敏感度(MS)。不同组间定量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数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U形闭合组患眼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0.75±0.29;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2.518,P=0.006、0.018)。U形闭合组患眼外界膜(ELM)、椭圆体带完整性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形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29、10.809,P=0.020、0.013);U形闭合组患眼中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百分率明显低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07,P=0.000)。U形闭合组PERIM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1、-2.427,P=0.002、0.022)。U形闭合组患眼黄斑区10°总体MS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9、2.811,P=0.001、0.001 )。结论IMH内界膜翻瓣手术后U形闭合表现出更好BCVA及黄斑区MS;ELM及椭圆体带重新恢复结构完整性比例更高,PERIM更小,出现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更少。

  • 标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病理生理学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IFNα-2b)及5-氟尿嘧啶(5-FU)治疗眼表鳞状细胞肿瘤(OSSN)后角膜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6例(16眼)OSSN以IFNα-2b (100万IU/mL)及1% 5-FU每日4次滴眼,用药前后以活体共焦显微镜(IVCM)观察瘤体及瘤体下方角膜的改变。结果治疗后4个月瘤体细胞的多形性明显减轻、反光明显降低,病变区域异常细胞与正常上皮细胞边界模糊不清;基底细胞"星空外观"减少甚至消失;上皮下神经纤维重新出现并逐渐增多。另外,角膜树突状细胞明亮的伴有小突起的细胞颗粒变为高反射密集、较大分支结构的细胞。结论IVCM观察到了局部应用IFNα-2b及5-FU后OSSN上皮细胞的多形性减轻、反光降低及角膜树突状细胞密度增加。

  • 标签: 肿瘤,鳞状细胞,眼表 细胞,树突状 显微镜,活体,共聚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治疗深度手足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0例深度手足烧伤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和皮瓣移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手足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治疗深度手足烧伤,能够减少感染的情况,使移植的皮瓣得到很好的成活,使患者的手足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故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皮瓣移植 深度手足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视物变形程度(M)及其与黄斑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检查确诊的累及黄斑RRD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PPV前及手术后1、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物变形、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 ),同时记录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包括是否存在黄斑前膜(ERM )、黄斑囊样水肿(CME)、视网膜下液(SRF)以及椭圆体带(EZ)和外界膜(ELM)的完整性。应用M-chart表进行M检查。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变化及与黄斑区微结构改变之间的相关性。BCVA和M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黄斑区微结构改变与BCVA、M值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1、6、12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15±0.43、0.62±0.17、0.39±0.18、0.34±0.13,患眼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731 ,P=0.000 );平均CRT分别为(476.0±104.1)、(299.8±29.9)、(272.2±17.8)、(261.0±19.3)μm,手术后CRT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518,P=0.000 )。手术后1、6、12个月,患眼平均M值分别为0.62±0.54、0.43±0.41、0.32±0.36;不同时间平均M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8,P=0.020 )。手术后,存在黄斑区微结构异常48只眼(84.2%,48/57 ),包括EZ和ELM完整性中断、SRF、CME、ERM。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M值与手术前BCVA、CRT、SRF高度呈明显正相关(r/rs=0.672、0.385、0.932,P<0.05 );与手术后BCVA (r/rs=0.503)、EZ和ELM完整性(r/rs=0.497、0.472)、SRF (r/rs=0.416)、CME (r/rs=0.821)、ERM (r/rs=0.632)无相关性(P>0.05)。结论累及黄斑的RRD PPV后BCVA明显提高,M逐渐减轻;手术后M值与手术前BCVA、CRT、SRF高度相关。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觉障碍 黄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不同部位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至我院接受治疗的轻中型颅脑损伤合并认知障碍的患者40名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健康体检患者40名作为对照组,行头颅MRI及DIT检测,测量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上纵束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MoCA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两侧额叶、颞叶内侧、胼胝体膝部较对照组FA值降低,观察组额叶、颞叶内侧、胼胝体膝部ADC值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轻中型颅脑损伤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部位主要为额叶、颞叶内侧、胼胝体膝部,对临床判断病变部位和相关治疗有较大指导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CSVD)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血管病因,病变症状映射研究发现关键位置白质纤维微结构的损伤可能是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潜在的发病机制,即皮层-皮层或皮层-皮层下失连接综合征。弥散张量成像(DTI)为白质微结构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无创的纤维追踪方法,故本文就DTI研究中失连接综合征在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及关键位置纤维微结构损伤与不同认知域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认知功能障碍 失连接综合征 微结构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结构在长期的做作环境和运用环境的作用下,其性能管保逐步削弱,我们结构工程的使命不单要作好建造物后期的设想任务,还要以技术的评价结构损害的主观法则和水平,并采取有效的办法保证结构的保险的运用,那样,结构的加固将变化一项主要的任务。

  • 标签: 混凝土结构 砌体结构 钢结构 加固的方法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索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加固设计,旨在提供关于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的可行方法。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首先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然后详细讨论了各种常用的加固设计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最后,总结了各种结构加固设计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 标签: 混凝土结构加固 砌体结构加固 钢结构加固
  • 简介:摘要:建筑物结构在长期使用和自然力影响作用下,其功能必然减弱,设计工程结构时,要评估结构损伤的客观程度,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因此,加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将成为一项重要的使命。

  • 标签: 混凝土结构加固 砌体结构加固 钢结构加固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索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加固设计,旨在提供关于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的可行方法。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首先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然后详细讨论了各种常用的加固设计技术和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述。最后,总结了各种结构加固设计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 标签: 混凝土结构加固 砌体结构加固 钢结构加固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的加固设计方法。首先,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这三种结构类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接着,大纲部分将详细阐述各种结构的加固原理、常用加固材料及其性能特点。最后,结语部分将总结全文,强调加固设计在结构工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 标签: 混凝土结构 砌体结构 钢结构 加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