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基坑工程的发展,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探讨了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 标签: 基坑降水 沉降性状 回灌措施
  • 简介: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降水入渗模型,比较分析了各模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降水入渗模型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热点问题.

  • 标签: 降水 入渗模型 水文模型 入渗能力
  • 简介:摘要:如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将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对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作为多种灾害中的其中一种,短时强降雨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本文对短时强降雨的天气过程以及危害分布特点都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措施,希望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天气过程 气象服务
  • 简介:摘要建筑工程的基坑降水工程施工,应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掌握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在施工过程中选择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的施工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鉴于此,文章以青海省西宁市某工程为例,对深基坑工程降水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 简介:今年春季(3—5月),我省天气气候的特点是: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异常偏少,大风日数也明显少于往年,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据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受旱农田面积达31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

  • 标签: 天气气候 大风日数 温度距平 部门统计 天气概况 冷涡
  • 简介:本文利用比较完整的格点资料,采用Gamma分布百分位数的降水量指标系统分析了亚非季风区夏季降水变率及其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SST的关系。首先根据REOF分析,指出亚非季风区里有五个关键地区,分别为萨赫勒地区、日本南部到中国长江流域、中国华南到印度半岛东部、热带非洲地区和东亚地区。然后利用子波分析等方法对这五个中心地区的降水变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降水变率 Gamma分布百分位数 REOF分析 子波分析
  • 简介:摘要:利用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山西2020年11月20日-21日降水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相态转换的原因,统计转雨夹雪和转雪时的T0、T850和H700~850指标,比较不同冷空气影响下的指标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前一阶段降水受高空槽、切边线和地面回流的共同影响,后一阶段降水受锋面的影响。(2)本次过程有多种相态转换发生,液态降水向固态降水的转换分别受东路冷空气和西北路冷空气的影响,固态降水向液态降水的转换主要受西南暖气流的影响。(3)本次过程液态降水转换成固态降水时,T0的区分度明显优于T850和H700~850。(4)本次过程液降水向固态降水转换过程中,当受不同冷空气影响时,同一指标值的大小相差明显。

  • 标签: 山西 相态转换 指标
  • 简介:[摘要]:降水是基坑开挖过程中非常重要一环,良好的降水效果不单能提高施工质量,加速施工进度,还能保证施工安全,尤其是深基坑开挖,降水质量尤为重要,一旦出现降水不到位的情况往往会影响到后续多重工序的施工。本文以太湖隧道基坑开挖为背景,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降水井施工进行分析。

  • 标签: [] 太湖隧道 深基坑 降水井
  • 简介:摘要:建筑施工项目的作业环节,按照预定的施工操作流程及标准,重点做好基坑施工的降水调控。对基坑降水环节的施工,要制订严格的作业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工序,根据基坑特征及环境因素合理调控降水技术,严格把控各工序的关键技术点,确保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使用理论与实际案例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坑降水的施工工艺和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基坑降水工程质量。

  • 标签: 深基坑 降水 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周围环境越来越复杂,基坑工程越来越深,深基坑降水开挖过程会对周围既有建筑物产生一定影响,科学合理地进行降水开挖是确保基坑自身安全和周边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超深基坑降水技术要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超深基坑 降水技术 要点分析
  • 简介:摘要:管井降水施工必须按照降水工程设计来认真组织施工,使地下水达到预定降深,才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本文探讨管井降水设计与计算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工程险情提出应急处置措施,总结管井降水施工经验,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标签: 管井  基坑降水  工程险情  应急处置
  • 简介:摘要:管道施工中的降水工程是保障施工安全和工期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当前管道施工中存在的降水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降水效率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降水方案、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手段,探讨了提高管道施工降水效率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管道施工降水工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管道施工 降水效率 效率提高
  • 简介:摘要加强地铁超深基坑坑内降水降水井封堵施工研究,有利于增强地铁结构施工安全性,保持其超深基坑坑内良好的施工状况,优化降水井的使用功能。在此背景下,为了做好地铁结构施工安全前期的准备工作,确保这项工作有效落实,需要考虑与之相关的超深基坑坑内降水,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降水方案并实施到位。同时,在地铁超深基坑降水井结构施工作业完成后,需要做好封堵施工计划。文章对其进行封堵处理,将对地铁超深基坑坑内降水降水井封堵施工进行系统阐述。

  • 标签: 超深基坑 降水方案 降水井封堵
  • 简介:利用1974—2015年河北邯郸地区1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与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对年降水量和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42a来,河北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中除中雨日数呈轻微上升趋势、大雨日数及连续湿日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其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大1d降水量、最大5d降水量、极强降水量下降趋势显著,且分别于2004、1992、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极值指数以邱县、曲周县减少最显著,绝对指数以峰峰矿区减少最显著,而相对指数则以曲周县减少最显著。除连续干旱日数呈微弱的负相关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除最低气温与中雨日数、连续湿日呈微弱正相关外,最高、最低气温与极端降水指数均呈负相关,极端降水对最高气温的响应比最低气温更敏感。

  • 标签: 极端降水指数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邯郸地区
  • 简介:摘要在目前的城市中,地铁的建设数量逐渐增多,有效的缓解了道路上的交通压力。而在地铁车站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的注意降水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对地铁车站施工中降水施工技术的要点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同时总结得出降水效果控制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相关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地铁车站 降水 施工技术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聊城有“水城”的称号,地下水较丰富。当地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降水大多依据经验来确定降水方案,且无砂管井降水方法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一个实际工程案例,利用降水相关规范中的公式,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及无砂管井的降水方法,专门针对潜水非完整井提出降水计算的模型及方法,并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为类似工程的降水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平均渗透系数 潜水非完整井 模型 水力坡度
  • 简介:统计分析了1980~1999年辽宁人工增雨示范区内5-10月各类降水云系产生不同强度降水降水次数和降水量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时长与其相对应的降水次数呈反比关系,降水时长越长,其相应的降水次数越少;而降水时长与其降水量的分布则呈不规则的波动;降水时长为2-8h的降水量对总雨量的贡献为66%,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时段。

  • 标签: 示范区 人工增雨 降水云系 降水量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摘要 利用1961-2010年青藏高原91个站和中国东部143个站(其中华北37个站,华东81个站,华南25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的华北、华东、华南的年际和年代际降水量。本文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距平、M-K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的华北、华东、华南的降水量演变趋势,并研究了两个地区的相关关系,最终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际趋势,得出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总体呈递减趋势,中国东部降水量整体呈递减趋势,其中华北和华南地区呈递减趋势,华东地区呈递增趋势;(2)通过分析年降水量距平和年代降水量距平,得出青藏高原的降水量近年来以负距平为主。华北和华南地区近年来以负距平为主,华东地区近年来以正距平为主;(3)通过M-K突变性检验,得出青藏高原的突变年为1964年,中国东部没有发现明显突变;(4)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青藏高原年降水量与中国东部年降水量不存在直线相关。

  • 标签: 青藏高原 降水量 一元线性回归 距平 M-K突变检验
  • 简介:利用开鲁气象站1954-2011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分析了近58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季变化趋势和气候倾向率以及4-10月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比例.结果表明:(1)开鲁58a平均年降水量为332.5mm,年平均降水日数64d,占全年总日数的17.5%,日降水量强度仅5.2mm;(2)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则多;(3)近58a年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均呈显著的减少变化趋势,降水日数减少1.8d/10a,降水量减少13.2mm/10a;特别是1999-2011年日降水强度明显减小,年平均降水量仅277.5mm,比前45a平均减少了2成,春夏季干旱突出;(4)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3%,雨季集中,旱季明显;(5)作物生长季(4-10月)降水量级少,有效降水日数少,因此,发生干旱的概率高,特别是季节连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 标签: 开鲁 降水量 日数 变化趋势 降水强度
  • 简介:对祖厉河流域近50a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祖厉河主流域区等降水量线纬向分布特征明显,降水量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在流域南部和东北部高度差大的地方,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加;受地形影响,祖厉河中下游有一条干舌自西北向东南伸到流域东部边缘,与周边区域相比,干舌区降水偏少90~140mm。近50a祖厉河流域降水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少106.4mm。小波分析表明,25a以上和10a左右的降水变化周期很明显,目前处于偏少期;区域平均降水量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减少,1986年发生了突变,之后迅速减少。流域内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季降水最多,占年降水的55%,春、秋季均占年降水的21%,冬季占年降水的3%;春、夏季降水减少不显著,秋季降水减少显著,但进入本世纪,秋雨开始增多,冬季降水有不显著的增多趋势。中下游过度垦殖及河流源头过多的小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造成地表状况变化,降水有加剧减少的迹象;流域外大量调水虽然对降水不足有相当的补偿作用,但地表调水显然没有使流域内的天然降水量增加;地表植被增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较小的区域降水减少比较缓慢。

  • 标签: 祖厉河流域 降水变化 人类活动事件 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