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念珠菌是临床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致死率高,耐药性严重,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作用靶标结构变异;靶标表达增加;靶标缺失;影响药物外排;改变细胞膜甾醇成分;形成生物被膜;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激活等。针对真菌耐药性问题,首要的应对策略应是研究发现新的药靶,开发全新结构和作用方式的新药。同时,筛选研究能降低真菌耐药性的新药,通过与现有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克服真菌耐药,防治真菌感染的有效策略。

  • 标签: 念珠菌 耐药机制 新药靶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并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对128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者平均年龄68.5岁,其中〉60岁92例(71.9%);临床送检标本中痰液(54.69%)、尿液(24.22%)、血液(9.38%)标本分离菌株数多,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科室主要分布于ICU(28.91%)、呼吸消化科(19.53%)、血液内分泌科(14.06%)、干部病房(11.7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40.62%;除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外,所有受试菌株对其余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产ESBLs菌株对所测试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49.72%的产ESBLs菌株呈多重耐药性。结论:初步了解了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特点,其耐药现象较严重,ESBLs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突出。临床应重视监测肺炎克雷伯菌流行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院内感染
  • 简介:目的通过体外研究热灭活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孢子对健康人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讨DCs在T.asahii感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正常人外周血DCs,与不同浓度的热灭活T.asahii孢子进行孵育,DCs与T.asahii浓度比分别为1∶1、1∶5和1∶10,RPMI-1640及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组分别作为空白对照及阳性对照,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DCs形态的变化;瑞氏-姬姆萨染色观察实验组DCs对T.asahii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孵育过程中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24h时实验组部分DCs内可观察到不止一个被吞噬的T.asahii孢子,吞噬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s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且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8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水平低于LPS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DCs吞噬热灭活的T.asahii孢子后,形态发生改变,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升高,DCs进一步成熟。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树突状细胞 表面分子
  • 简介:大白菜突变体的获得是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材料基础。本研究选取自交亲和、易进行小孢子培养的大白菜自交系‘A03’作为构建突变体库的野生型材料。分析EMS种子处理对M1、m^2种子和幼苗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诱变方案并构建突变体库,并针对突变体库m^2群体结球期、收获期和生殖生长阶段表型性状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浓度0.4%的EMS浸泡种子16h,以及连续对两代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均可以构建大白菜突变体库。突变体库m^2群体植株在结球期、收获期和生殖生长阶段表型变异丰富,变异频率分别为21.65%、22.40%和25.65%。

  • 标签: 大白菜 EMS 突变体库 诱变育种
  • 简介:MDR1基因的表达量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呈正相关且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都有过度表达。准确监测肿瘤病人MDR1基因表达情况对选择化疗方案和提高化疗效果有重要作用。在检测MDR1基因表达的方法中RT-PCR检测MDR1的过程中一般使用β肌动蛋白作为外参照,通过计算MDR1cDNA与β肌动蛋白cDNA的比值来表示MDR1基因的表达量。这样只能得到MDR1基因相对β肌动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而不能测出其绝对表达量。而且扩增

  • 标签: 多药耐药基因 定量检测 RT-PCR法 基因表达 β肌动蛋白 MDR1基因
  • 简介:目的构建用于白念珠菌MXR1基因敲除的载体质粒,并通过Ura-Blaster策略敲除MXR1两条等位基因。方法分别扩增白念珠菌MXR1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的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的hisG-URA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MXR1敲除载体质粒pUC-MXR1-URA3。通过Ura-Blaster策略将载体质粒转染到白念珠菌RM1000内,并采用PCR和Southern-blot杂交方法鉴定各步转染、复筛所得的阳性克隆。结果成功获得MXR1基因缺失的菌株。结论MXR1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有助于深入研究白念珠菌耐药机制。

  • 标签: 白念珠菌 MXR1基因 基因敲除
  • 简介:目的构建用于白念珠菌IPF14744基因敲除的载体质粒。方法分别扩增白念珠菌IPF14744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的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的hisG—URA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IPF14744敲除载体质粒pUC-14744-URA3。结果成功获得IPF14744基因敲除载体质粒。结论所获得的质粒pUC-14744-URA3可用于白念珠菌,IPF14744基因的敲除。

  • 标签: 白念珠菌 IPF14744基因 质粒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临床使用大量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感染、肿瘤及自身免疫病,人体菌群失调和真菌感染发生率持续升高.同时,抗真菌药物的频繁应用亦造成真菌耐药性日益增多,真菌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真菌感染中以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比例最高,本文对本院2012年1~12月送检的临床标本常规培养分离,共分离的白念珠菌294株,其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性分析如下.

  • 标签: 白念珠菌 药敏试验 耐药性 敏感性
  • 简介:目的评价3种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多芬净)体外对氟康唑耐药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制浓度(MIC)。结果微量液体稀释法:59株耐药白念珠菌3种药物MIC50均为0.06μg/mL,米卡芬净、阿尼多芬净的MIC范围均为0.015~0.125μg/mL,卡泊芬净为0.015~0.25μg/mL;8株耐药光滑念珠菌MIC值均为0.063μg/mL。琼脂稀释法:59株耐药白念珠菌和8株耐药光滑念珠菌3种药物MIC值均为0.063μg/mL。结论3种棘白菌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治疗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棘白菌素 念珠菌 最小抑制浓度
  • 简介:目的探索利福喷丁(rifapentine)联合氟康唑(fluconazole)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将白念珠菌菌悬液与利福喷丁和(或)氟康唑共同培养12h,碘化丙啶(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空白对照组、利福喷丁组、氟康唑组及利福喷丁与氟康唑联合用药组DNA含量,分析利福喷丁及其联合氟康唑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利福喷丁组及氟康唑组相比,联合用药组G0/G1期DNA含量均减少(P〈0.01),G2/M期D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说明利福喷丁与氟康唑合用时组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结论利福喷丁与氟康唑联合用药时能阻断耐药白念珠菌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

  • 标签: 白念珠菌 利福喷丁 氟康唑 细胞周期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耐药性稳定的三阴性乳腺癌4T1耐药小鼠模型,为研究体内肿瘤耐药机制和逆转药物的筛选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顺铂(DDP)低剂量诱导及体内外交叉致瘤结合的方法建立三阴性乳腺癌耐药小鼠模型;MTT法检测细胞耐药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耐药相关基因MDR1、BCRP、MMP7及GST-π表达差异;免疫组化分析耐药相关蛋白P-gp、BCRP、MMP7表达差异;蛋白印迹法检测磷酸化Akt(phosphorate-Akt,p-Akt)和总Akt(total-Akt,t-Akt)蛋白表达;小动物成像检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MTT显示建立的三阴性乳腺癌耐药4T1小鼠模型的耐药指数为12.84;耐药小鼠肿瘤组织中MDR1、BCRP、MMP7、GST-π基因mRNA的表达量及P-gp、BCRP、MMP7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非耐药小鼠(P〈0.01);Westernblot显示,耐药小鼠肿瘤组织的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耐药小鼠,t-Akt蛋白表达没有差异.非耐药小鼠与耐药小鼠肿瘤组织生长速度未见明显区别(P〉0.05).分别给予这两种模型小鼠相同剂量的DDP治疗后,耐药小鼠对DDP的敏感性明显低于非耐药小鼠(P〈0.01).结论初步建立了三阴性乳腺癌耐药4T1小鼠模型,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个体化治疗及耐药逆转研究等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动物平台.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肿瘤抗药性 顺铂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Hog-MAPK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eal-TimePCR、Westernblot等方法比较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HOG1等基因的mRNA表达,以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白念珠菌HOG1基因缺陷株及其原始亲代菌株/标准株对氟康唑MIC值的差异。结果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之间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敏感株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耐药株,HOG1基因缺陷株对氟康唑更为敏感。结论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性可能与Hog-MAPK信号通路中部分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这些基因和蛋白表达的降低可能使耐药性发生改变。

  • 标签: 白念珠菌 Hog-MAPK信号通路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Highresolutionmelting,HRM)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突变位点的可行性。方法:对218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并进行耐药基因位点的PCR扩增和测序,同时采用HRM方法检测RFP和INH耐药基因位点情况,分析HR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218株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有106株(48.6%)对RFP耐药,100株(45.9%)对INH耐药,81株(37.4%)对RFP和INH均耐药。测序发现,101株(46.3%)存在RFP耐药基因的突变,107株(49.1%)存在INH耐药基因的突变。HRM检测结果显示,100株(45.9%)存在RFP耐药基因的突变,103株(47.2%)存在INH耐药基因的突变。分别以药敏试验和测序结果为标准,HRM检测RFP耐药的敏感性为94.3%(100/106)和99.0%(100/101);特异性为97.3%(109/112)和100%(117/117);INH耐药的敏感性为97.0%(97/100)和98.1%(103/105);特异性为97.3%(109/112)和100%(113/113)。结论:HRM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结核 耐药 特异性 灵敏度
  • 简介: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卵巢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6例卵巢癌组织,45例良性卵巢肿瘤和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HIF-1α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耐药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中HIF-1α的表达高于正常卵巢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且临床分期越晚其表达越高(P〈0.001),而与肿瘤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HIF-1α在卵巢癌化疗耐药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P〈0.001)。结论:卵巢癌中HIF-1α高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有关,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HIF-1α可成为卵巢癌化疗新的分子治疗靶点。

  • 标签: 卵巢癌 HIF-1Α 免疫组织化学 化疗耐药
  • 简介:目的:肿瘤的多药耐药现象会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本研究通过制备抗肿瘤多药耐药的靶向给药系统来逆转肿瘤的耐药性以提升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该现象对癌症治疗的阻碍。方法:本文使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以含姜黄素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载体、以紫杉醇和磁性粒为核心的抗肿瘤多药耐药纳米粒,使用透射电镜和动态粒径散射仪等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和磁响应性测试后,使用MTT法测定纳米粒对肿瘤耐药细胞MCF-7/ADR的抑制率以探究给药系统的耐药逆转性能。结果:制备的抗肿瘤多耐药纳米粒粒径为105nm左右,磁响应性良好。所制得载紫杉醇纳米粒包封率为74.74%,载药率为12.40%。纳米粒可以通过磁场和生物素受体介导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对粒子的内化,以增加抗癌药物的蓄积。与游离紫杉醇相比,逆转细胞耐药指数达8.5。结论:纳米系统在维持自身稳定性同时,能够凭借协同作用和靶向作用较大程度提升药物对耐药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 标签: 纳米粒 抗肿瘤 靶向性 逆转耐药
  • 简介:目的了解SRB1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表达差异,探讨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使用同一亲本来源的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CA-16和敏感株CA-3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扩增各菌株的目的基因SRB1、CDR1、ERG11,观察各菌株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CA-3相比,在mRNA水平氟康唑耐药株CA-16的SRB1和耐药基因CDR1、ERG11表达升高,SRB1、CDR1、ERG11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念珠菌SRB1的表达增高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密切相关,SRB1可能是一个新的耐药候选基因。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 基因 PCR SR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