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若尔盖地区志留系内产出的众多铀矿床中含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质灰岩,对其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查明矿床成因和确定区域找矿方向。研究表明,质灰岩化学成分不稳定,以碱性CaO或酸性SiO2为主。据质灰岩中蚀变矿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从质灰岩的稀土配分看出,Ce/Ce*和Eu/Eu*值适中,质灰岩是海底喷流沉积的产物。质灰岩的δ~(13)C值偏高,具海洋沉积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在铀矿床中δ~(18)O值较高,表现为地幔来源的特点。U的矿化程度与Al2O3-MnO-Fe2O3含量呈正相关,与P2O5呈负相关,与SiO2-CaO-K2O-TiO2-Na2O-MgO组合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铀矿床 岩石学 地球化学 硅质灰岩 若尔盖
  • 简介:水下斜坡和斜坡底部沉积体系是大多数海洋和湖泊盆地充填的主要组成,并且构成了油气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目的层。7个基本岩相建造单元构成了斜坡体系:(1)浊积岩河道充填;(2)浊积岩叶状体,(3)席状浊积岩;(4)滑块、滑塌和碎屑流席、叶状体及舌榫;(5)细粒浊积岩和席状沉积物;(6)平积岩堆积物;(7)半深海披盖和充填。补给沉积物的粒径是对河道及叶状体形态、滑塌和碎屑流沉积物的尺度及重要性的主要控制因素。质斜坡体系有两个常规系列。堆积(移积的)体系包括扇、冲积裙和盆地底河道,组成了上覆三角洲、海岸带、大陆架或冰川体系。根据沉积物结构和补给大陆架物源的模式联合确定出移积体系的岩相结构。点源建造了沉积扇;线源建造了叫做斜坡裙的走向拉长的三角图状斜坡沉积物。大陆架边缘三角洲提供了一种特别普通的过渡物源几何形态,形成了退覆三角洲补给裙。内源体系(包括退覆裙、峡谷充填和大型滑塌复合体)记录了斜坡的再沉积和再建造的过程。

  • 标签: 沉积体系 硅质碎屑 底部 沉积相 盆地充填 分类
  • 简介:基于岩心描述和镜下观察,分析了研究区下古生界化岩溶储集层的岩性特征。通过对沟通潜山断块和古近纪洼陷的边界断层产状、潜山断块内下古生界产状的分析,认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备埋藏岩溶作用条件,提出了古近纪沉积物压释酸性水向潜山断块运移的3种方式,即: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入渗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利用这3种模式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下古生界潜山化岩溶储集层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高部位化岩溶层段储集层的发育情况,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入渗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的低部位化岩溶层段储集层的发育情况。该模式还可以合理地解释化岩溶储集层在下古生界赋存层位的“穿层性”特点,同时也能够合理解释潜山断块周缘发育化岩溶层段,而潜山断块中心地带很少出现化岩溶层段等现象。

  • 标签: 压释水 储集层 硅化岩溶 下古生界桩海地区 济阳坳陷
  • 简介: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宣城水东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中发育的一套质岩特别是其中的质角砾岩的成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对取自该套质岩中的7件质角砾岩、7件块状质岩和1件中薄层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质角砾岩和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SiO_2含量高(93.70%-99.24%)、Al/(Al+Fe+Mn)值较高、轻稀土略富集、无明显铈异常和铕异常,显示非热液成因的特征。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主要为正常海水沉积成因,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受一定的陆源碎屑输入影响。质角砾岩的形成可能与江南断裂带活动影响有关,后期的海底热液对质岩进行叠加或动力学改造,并在局部形成角砾状构造。

  • 标签: 硅质角砾岩 地球化学 中二叠统 沉积环境 宣城
  • 简介:1:5万理塘县、濯桑幅区调中首次在甘改-理塘结合带中段蛇绿岩中发现具有韧塑性变形变质产物的石榴镁石角闪片岩.该岩石的存在肯定了甘孜-理塘带的洋壳属性的同时,亦表明结合带中存在中温高压变质相系,为研究结合带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 标签: 蛇绿岩 石榴硅镁石角闪片岩 洋壳属性 甘孜-理塘结合带
  • 简介: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质岩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质岩,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的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的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的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的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的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 标签: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古特提斯 南天山洋 古地理构造演化
  • 简介:华南二叠系底部的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质岩段和薄层状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硅质岩 指示意义 二叠系 热水沉积 地球动力学 孤峰组
  • 简介:本文对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页岩进行了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镜下研究(岩石评价热裂解,光导-uv显微镜)。研究发现:总有机碳含量(TOC)介于0至29.4%重量百分比之间(平均为1.2%),表明有机碳含量总体上为较差至适中。Shemshak群下部的上三叠统页岩主要为低氧一缺氧环境下的海相/湖相沉积,TOC平均为0.7%。Shemshak群上部的托尔阶-阿林阶页岩的沉积环境为有氧一低氧的较深海,其TOC值最低,平均为0.3%。Shemshak群不同段层的碳质页岩显示了最高的TOC值,平均为14.2%。最高温度(Tmax)值介于439℃至599℃之间,平均为300℃,表明有机质在深埋藏和活跃的沉积后构造活动中经历了高温。氢指数(HI)-Tmax关系图显示:表明存在蚀变有机质的Ⅳ型干酪根,其HI平均值非常低。孢粉相的特点是,无定形有机质占主导地位,它们绝大多数来自于海相-非海相浮游植物的降解。上Shemshak群生烃潜力很低,而下Shemshak群则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重要的有效烃源岩。后者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在研究区的部分地区(例如,Tazarh地区和Paland地区)生成了数量可观的油气。晚三叠世早期(基梅里造山运动早期)古特提斯海道的封闭,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朗板块和欧亚大陆南部边缘的碰撞,导致厚厚的质碎屑沉积物沉积在构造活跃的隆起前缘(Alavi,1996:Seyed—Emami,2003)。厚厚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广泛分布于伊朗中部、东部和北部(Seyed-Emami,2003)。该群地层厚度最大达4000米,不整合上覆于中一下三叠统Elikah组碳酸盐岩之上,而中侏罗统Dalichai组泥灰岩和灰岩则不整合上覆于Shemshak群之上。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Shemshak群的沉积环境为海相-陆,包括湖相、河流-三角洲-深海相、

  • 标签: 有机质特征 碎屑沉积物 中侏罗统 上三叠统 山脉 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