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有效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探究茵栀黄口服液用于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6~2016.6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110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患者,采用双盲法平均将患儿分为一般、观察两组,人数为55例。一般组给予蓝光照射、肠道微生态制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检测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变化,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改善率为94.5%,明显高于一般组85.4%,观察组疾病治疗效果优于一般组,P<0.05;入院时患儿检测入院时两组胆红素水平检测差别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改善效果优于一般组,P<0.05结论临床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能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新生儿 疗效 茵栀黄口服液 高胆红素血症
  • 简介:背景: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在体外条件下将细胞与另一种细胞共同培养。对于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横向分化研究多采用体外条件下成脂诱导液诱导成骨细胞发生横向分化,而忽略了体内环境中细胞互相作用的因素。目的:探讨在Transwell间接共培养条件下成熟脂肪细胞诱导成骨细胞成脂横向分化的能力。方法:①选取小鼠成纤维样3t3-l1前体脂肪细胞进行成脂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②实验分组:A组接种成熟脂肪细胞(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下室),B组接种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以1∶4比例接种到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上室),C组单独培养的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③检测指标:分别在7,14,21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各组细胞三酰甘油相对含量、成脂目的蛋白PPARγ2表达,并进行油红O染色以及茜素红染色观察;以0,24,36h为截点检测B组与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培养2周时,3t3-l1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胞质内脂滴增多呈亮圆形,油红O染色鉴定后备用;②细胞形态:B组共培养7d时呈长梭形,未见透明脂滴;14d时胞质内出现黑色颗粒及小圆形脂滴;21d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变为椭圆形或圆形,脂滴变大;③茜素红染色:7,14,21d时B组细胞呈染色区减少的趋势,C组细胞无明显变化均呈大片着色区;④油红O染色:7,14,21d时,B组细胞染色区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C组细胞染色阴性且无明显变化;⑤三酰甘油:B组细胞三酰甘油聚集量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B组组间及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无明显变化(P>0.05);⑥MTT抑制率: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与时间成正比,与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Westernblot实验:B组细胞PPARAγ2蛋白表达量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与A、C组相比,差异均有�

  • 标签: 组织构建 骨细胞 横向分化 细胞共培养 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妇产后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护理模式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2例2020年5月-2021年7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分娩日期的单双分为两组,即参照组(n=31)与实验组(n=31)。两组产妇均接受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干预时间:产后12~13周,实验组干预时间:产后6-7周。统计两组产妇的尿失禁发生情况、盆底功能评分与性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较之于参照组产妇,实验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更低,且盆底功能评分明显更高(P

  • 标签: 康复护理模式 盆底功能 产后不同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时间:2019年1月~2021年12月,选取对象:在无偿献血工作站抽取的血液标本1000份,对所有样本进行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两种检测方式,以分析其阳性检出率以及准确性。结果:实施不同的检测法中,与确认试剂检测出的150例对比,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的敏感性为96.67%,特异性为99.41%,采用间接法检测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98.23%;同时与间接法的阳性检出率90.00%相比较,双抗原夹心法的阳性检出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应用于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接收的 70 例 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中。采用奇偶数平均分配方式,奇数患者设对照组, 35 例;偶数患者设为观察组, 35 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观察组采用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意义( P > 0.05 );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可提高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价值显著。

  • 标签: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 烟雾病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间接血管重建手术疗效。方法将80例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行间接血管重建手术,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对照组40例患者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管重建手术可以促进血管再生、建立和完善侧支循环,能够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还能消除Ⅲ级侧支的产生,从而降低脑出血的几率,是ICVD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脑血管病 缺血性 侧支循环 血管重建术 间接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新冠疫情期间,采用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收的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信息资料纳入计算机系统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共计43例,开展一般护理干预),另外接受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43例患者自动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观察组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冠疫情期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采用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情绪状态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临床精细化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新冠疫情期间,采用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收的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信息资料纳入计算机系统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共计43例,开展一般护理干预),另外接受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的43例患者自动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观察组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冠疫情期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采用临床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情绪状态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临床精细化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背景:间接复位技术相对于较早期的开放复位技术具有能够提高骨愈合率及减少植骨的优势,我们对以间接复位治疗股骨干假体周围骨折的结果进行了研究。方法:连续对50例稳定的股骨干髓内假体周围骨折(VancourvrB1型)进行治疗,根据病例记录包括切开复位、间接复位、外侧单钢板固定且不行同种异体或其他植骨。4例术后早期死亡,5例随访时间短,对其余41例(平均年龄72岁)进行了平均24个月的随访,并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骨折平均12周(7~23周)愈合,对位满意。1例有1根钢丝断裂,2例有1枚螺钉断裂,骨折最终愈合且无明显的内置物松动和对位不良。1例发生围手术期深部感染。41例中30例行走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的状态。结论:结果证实间接复位骨膜外侧单钢板固定且不进行植骨的方法对于稳定的股骨干髓内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是应该肯定的。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 标签: 假体周围 周围骨折 固定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接受康复治疗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动态骨量及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此次依不同时间康复治疗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我院行改良SmithPetersen切口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分组为对照组于恢复期接受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早期接受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动态骨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将所获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早期接受康复治疗(观察组)的效果优于恢复期接受康复治疗(对照组)的效果,患者动态骨量情况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期接受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动态骨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康复治疗 动态骨量 骨折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实施双抗原夹心法和间接法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8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予以项目研究,选于2020年7月至2020年1月,全部患者均予以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分析两组方案的诊断准确性。结果:(1)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确诊结果阳性59例,占比37.34%;阴性99例,占比62.66%。间接法阳性67例,占比42.41%;阴性91例,占比57.59%。双抗原夹心法检测阳性63例,占比39.87%;阴性95例,占比60.13%。(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诊断结果灵敏度(94.92%)、特异度(92.93%)、准确性(93.67%)均明显高于间接法(77.97%、78.79%、78.48%),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患者予以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间接法 双抗原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