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6月本院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7.50%;40例患者咳痰消退时间为(1.15±0.42)d,胸闷消退时间(1.05±0.16)d,咳嗽消退时间为(2.71±1.12)d。结论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不仅能够及早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且有助于治疗效果提升,值得采纳、推广。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病毒性肺炎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爆发给全球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血液净化中心作为重要的医疗机构也面临防控压力。本文旨在探讨血液净化中心在防控COVID-19期间的就医流程管理策略,以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的预检分流、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就医流程的优化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旨在提供实用性的建议,为血液净化中心有效防控COVID-19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液净化中心 防控策略 就医流程管理 个人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社区中心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高血压、糖尿病建档管理人员518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对比新型管理模式下,患者依从性的提高程度。结论:新型模式下社区患者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值,显著提升。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粪便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抗原胶体金检测试剂的制备方法,并对试剂的性能指标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溶液,用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抗体作为标记抗体,硝酸纤维素膜上包被另一新型冠状病毒抗体,并用羊抗兔多克隆抗体和兔IgG作为独立质控线系统制备胶体金检测试剂;对试剂的加速稳定性、特异性及临床诊断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试剂盒37℃加速破坏3周稳定。试剂盒与隐血阳性、轮状病毒阳性、腺病毒阳性、诺如病毒阳性、幽门螺杆菌阳性样本无交叉反应。确诊及健康人群样本测试,灵敏度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将创新型护理流程应用于 ICU 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分析。 方法: 选取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肠内引流技术预防低位直肠吻合口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9例获得经腹切除、低位直肠吻合的直肠癌病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55例)术中附加由生物可降解吻合环、避孕套复合而成的新型肠内引流装置;对照组(64例)术中附加回肠末端保护性造瘘: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形、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分化、吻合位置、营养状态及伴随疾病等生理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者。全组病例3个月随访率100%。研究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3%(4/55),内引流装置排出时间平均18.3d,无引流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仅见5.5%(3/55)无需松解治疗的吻合口轻度狭窄;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4.8d,前3日引流量平均12.8ml/d,无严重感染及保肛失败病例。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率10.9%(7/64);45.3%(29/64)的病例伴有肠造瘘相关并发症,3个月后有28.1%(18/64)的病例吻合口轻度狭窄,6.3%(4/64)的病例吻合口严重狭窄需进行松解治疗:吻合口瘘者漏后引流时间平均17.1d,前3日引流量平均35.4ml/d;2例并发严重感染,1例吻合口毁损而致保肛失败。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漏后腹腔引流量、引流时间、感染及3个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肠内引流技术简便、安全.能有效避免低位直肠吻合口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与预防性肠造瘘相比.保护吻合口的作用更为优越,同时也显著减少了因废用而导致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直肠吻合 低位 肠内引流 吻合环
  • 简介:【摘要】春节期间流行起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开学造成了影响,在疫情期间 ,各个高校担负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和控制疾病传播这一任务的巨大责任。对学生的管理是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就像学生第二个家。高校要成为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引路者。 [1]本论文就本次疫情的实际情况 ,就高校学生管控中的四个关键问题进行循证推荐 ,提供参考给高校管理阶层、教师及学生工作人员有依据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学生管理 高等教育机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我院感染科主要收治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其中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最为多见。日常工作中病房管理难度大,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要求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感染科需要迅速加强管理网络,对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进行统筹调配,制定工作流程与制度,对医护人员加强疫情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与各部门之间共同合作,从而创建一条快速、畅通无阻且有效的保障及救治渠道,确保尽快进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状态。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期间 感染科 护理管理 应急防护措施
  • 简介:目的设计合成新型苯氧芳酸类调脂药物。方法以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川芎嗪代替苯扎贝特结构中疏水端的对氯苯甲酰片段作为基本结构单元,保留降脂功能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苯氧芳酸类化合物。结果和结论合成目标化合物5个,经核磁和质谱鉴定确证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 标签: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 代谢综合征 泛激动剂 合成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62例患者,病症:

  • 标签:
  • 简介:目的为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研究建立一种新型的动物模型。方法出生后4周的幼兔通过适应性训练和特定的悬吊,模拟人类直立行走,两条后腿负重行走。饲养至成年后用液氮将一侧股骨头冷冻,术后2周继续悬吊,定期拍X线片和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的情况。结果术后3d切片见股骨头完全坏死,术后3周X线片示骨密度增高,术后7周X线片出现典型的新月征和股骨头坏死塌陷的表现。结论液氮冷冻“直立行走兔”短期内复制出了与人股骨头坏死一致的动物模型。

  • 标签: 模型 动物 股骨头坏死 冷冻
  • 简介: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是一种急性的感染性肺炎疾病 , 传播途径广,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以及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 ,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内并且长时间处于高浓度气溶胶的环境下,也会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该种疾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巨大,特别是针对病区医护人员的影响更大。本文主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区护士的防护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分析。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区护士 防护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病理学实验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病理学实验体系已经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开始形成多元实验体系,有效改善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效益。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从创新型实验体系对病理学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对病理学实验内容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了新时期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措施。文章对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贡献性作用。

  • 标签: 病理学 实验教学 创新 作用 构建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我院实习护士采用新型护理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方法:从我院 2014年 4月 -2016年 6月期间的实习护士中选取 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90例,观察组护士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分析两组理论、操作考试成绩及对护理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实习护士实习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护理教学方法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实习护士的实习成绩和对教学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新型护理教学方法 实习护士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病理技术中应用新型环保生物组织透明剂(TO试剂)替代二甲苯的可行性。方法病理常规制片中,应用TO试剂与二甲苯各制片10000张,并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种试剂制片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日常病理技术工作中,TO试剂可以替代二甲苯。

  • 标签: TO试剂 二甲苯 病理技术 替代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 情 期 间 普通病 区 管理策 略 。 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 2020 年 2 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普通病房内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相关问题及 5 0 例非病毒暴露环境下患者的管理情况展开评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结果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普通病区内存在的问题有: 1. 疫情期间忽略医护及患者的心理压力; 2. 普通病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欠佳; 3. 医院护工对公共区域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不当; 4. 患者遵医嘱行为差,自我防护意欠佳; 5.“ 一患一陪护 ”及 “限时探视 ”制度落实不到位。 结论: 1.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能力强,人群普遍易感,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发现的上述不足之处均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人际传播的潜在危险因素; 2. 针对上述问题的及时整改,可能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起帮助作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普通病房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