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新砦遗址地处中原,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通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期间出土动物的分析显示,家畜的食物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而结合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研究结果,C4类植物应为粟黍。其食物之间的差异表明,该遗址不同种类家畜之间的饲养方式有所不同。

  • 标签: 新砦遗址 家畜的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 简介:2002年7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及乡宁县文管所组成的内阳垣考古队,在乡宁县昌宁镇内垣村南的土疙瘩墓地,抢救性发掘各时期墓葬94座,灰坑7座。其中夏墓5座,灰坑3座;春秋墓89座;汉魏暑期灰坑4座(图一、二)。

  • 标签: 乡宁县 墓葬 夏朝 春秋时期 历史文化 出土器物
  • 简介: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流通年限最长,也是发行最为成功的一种货币。现将笔者收藏的一枚面“卍”字五铢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 标签: 五铢钱 古代历史 公元前 汉武帝 唐高祖
  • 简介:隆化县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辽代白釉贴花莲生贵子榴联体笔洗,造型奇特,设计乖巧,别具匠心,为笔洗中的精品,也是辽瓷继承发展中原瓷业的优秀作品之一。

  • 标签: 隆化县 辽代白瓷 联体笔洗
  • 简介:关中出土远点、点“通”大观平钱郝朝之,常润富1990年,在关中中部渭河北岸(北宋属同州地区),出150余公斤北宋铜钱,其中多数为未经使用的圣宋元宝和大观通宝平钱。小平圣宋为日本《古泉大全》载第2-4、7-9、14-18、27、28品,小平大观为该书第1-6、12、13、15,16、22、24-26品,绝大部分是第22品(平头通)。其中还出土了大观通宝“远点通”1枚与“点通”平钱多枚二种,为历来钱谱未载。这批钱均为精美的陕西铸钱风格。大观通宝,因其通字走之旁上点与下笔相距颇远,所以称为“远点通”(图1),又因其通字走之旁上为点,而称为“点通”(2)。此两种钱皆异于常品。“远点通”在各类小平大观中,笔划最精细,或可称为“细笔大观”。“远点通”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楷通”大观钱;有人认为,“点通”两点中,下面的一点为流铜,这批钱中出有多品均作“两点”,可说明不是流铜。关中出土远点、点“通”大观平钱@郝朝之,常润富

  • 标签: 古泉大全 圣宋元宝 双点 流铜 钱谱 铸钱
  • 简介:古城墓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岱海南岸.墓地面积3000平方米.2003年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除m2为一座土坑竖穴墓葬外,其余均为偏洞室墓.偏洞室墓平面呈长方形,在其北部下侧掏出一偏洞室,其底部略低于墓穴底部,在墓穴底部摆放动物.

  • 标签: 凉城县 古城墓地 内蒙古 洞室墓 乌兰察布市 抢救性发掘
  • 简介:这是一枚持花女神图西班牙柱银币。该银币正而图案是坐在卧榻上的西班牙女神,她头戴城堡形皇冠,背靠群山,手拿橄榄枝伸向前方,上书西班牙文国号“ESPANA”(西班牙),下书发行年款“1870”。

  • 标签: 西班牙 银币 女神 赏读 国号
  • 简介:古城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岱海南岸,墓地面积3000平方米。2003年8月发掘墓葬15座,墓葬形制流行偏洞室墓,仅M2为竖穴土坑墓。15座墓葬中,11座为正式发掘的,正式发掘的11座墓葬中皆或多或少的存有殉牲。

  • 标签: 小双古城墓地 殉牲与人种 殉牲与墓主人性别和年龄
  • 简介:沙俄国徽头鹰,是由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嫁接而来。其中有一段政治和宗教的联姻故事。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兵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阵前。拜占庭破灭。君士坦丁十一世之弟,带着两儿一女逃往罗马,罗马教皇将他们抚养成人。

  • 标签: 双头鹰 沙俄 君士坦丁堡 东罗马 拜占庭 土耳其
  • 简介: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齐家文化经济以固定的农业为主,兼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 标签: 甘肃省 黄河上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 馆藏 齐家文化 早期文化
  • 简介: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任辅仁大学校长期间,曾经倾注巨大的热情访求金石书画,收集了包括陶瓷、青铜器、玉石、书画、拓片、造像、甲骨、纺织品等在内的文物数万件,这批珍贵的文物成了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博馆收藏的主体。在陈垣先生收集的文物中,历代官窑瓷器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一件黄釉红彩龙万寿盘,是伪满洲国时期的“官窑”瓷器。

  • 标签: 官窑瓷器 伪满洲国 双龙 北京师范大学 大学校长 历史学家
  • 简介: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淅川县河镇基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发掘,清理了一批年代为秦至两汉时期的墓葬。其中M3年代为西汉晚期,为一座积石积炭墓.出土了陶器、铜器、铅器、铁器和石器等遗物。

  • 标签: 浙川县 双河镇基地 积石积炭基 西汉晚期
  • 简介:2007年9月-2008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川县河镇两汉基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发掘,共清理基葬72座,其中M51为一座甲字形土坑竖穴砖室墓,出土陶器、铜镜、五铢铜钱及铁剑等随葬器物103件,其中铜镜为纪年铭文镜,年代为东汉晚期。

  • 标签: 淅川县 双河镇基地 砖室基 东汉晚期
  • 简介:2006年11月,在登封市告成镇庙煤矿塌陷区搬迁安置小区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登封市文物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获得了一批实物资料。

  • 标签: 河南 登封 宋墓 发掘简报
  • 简介:雅安汉墓出土的“兽搏斗”石雕及其他兽搏斗题材的遗存是当时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反映。现有证据证明这种题材直接来源于云南滇池地区滇文化的影响,而欧亚草原乃至中亚地区流行的同类题材对其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有利于“西南丝绸之路”某些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作为墓中的棺座,墓主希望勇猛的有翼龙虎能辟除鬼魅,承载和保护其成功地升往仙境。

  • 标签: 汉代石刻 双兽搏斗 文化交流 升仙
  • 简介:正呼和乌素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呼和乌素乡泉脑村东的一处山坡上,北距旗政府所在地土贵乌拉镇10公里。该墓地南靠山梁,北临呼和乌素河,地势南高北低。199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11座,该墓地头向多为北向,墓葬均为单人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墓葬内随葬品极少,一般置于头前或头龛之内,多

  • 标签: 骨胶原 稳定同位素比 汉代 饮食结构 人骨 西汉中期
  • 简介:象思维的发展是文字萌发的内在动力,文字的起源始于文的出现,经衍象孳形的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墩刻画符号是七千多年前先民取象比类,刻画成文的珍贵记录。墩刻画符号未必记录语言,尚处于文的阶段,而不是字的阶段,其中蕴藏着汉字和易道思想共同的基因——象。由文到字的衍象孳形过程中,指事与象形皆遵从书的共法——象,指事象大类,象形象小类,指事先于象形,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观物取象,即象思维下类的认知,我们称为原象认知。是一种道性认知,中华道性文化即萌蘖于此。

  • 标签: 双墩刻画符号 中国文字起源内在机制 衍象孳彤
  • 简介:为了探索六安龙机床厂墓葬出土西汉黑陶的呈色机理,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对黑陶的黑色物质进行物相分析、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拉曼光谱结果显示黑色物质是无定形碳;SEM显示黑色物质均匀覆盖在胎体表面,其颗粒大小为3μm左右,属于炭黑颗粒;能谱分析显示碳元素分布较为均匀;红外光谱检测出黑色层中含有生漆成分。综合分析显示黑陶样品的呈色机理是:胎体表面被均匀地涂饰了一层由生漆和炭黑构成的黑色物质。该研究对探讨黑陶呈色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了解黑陶制作工艺的发展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 标签: 西汉黑陶 呈色机理 炭黑 生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