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 标签: 保护生态环境 危机治理 三江源区 绩效评估 风险识别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为什么香港缺乏客家认同?听到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香港有客家人吗?第二种反应则是香港果真缺乏客家人认同?其实香港新界地区原来有将近一半是客家村落,研究新界的人类学者也记录了客家人存在的事实,不过早期的研究并没有特别注意客家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随后再讨论其详情。前述的第一种反应通常来自香港以外的人,正好表明了香港认同的表征缺乏客家成份,以致外人多不理解。最近笔者在香港的随机访谈中发现,不少香港年轻人也有同样反应,显示了香港主流社会漠视客家的存在。

  • 标签: 客家人 社会学分析 香港 语言政策 身份认同 政治
  • 简介:本文以撒拉族相关族名为重点,通过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提出撒拉族源自Qaramang(尕勒莽)部,和土库曼、土耳其的Karaman,鸟兹别克的努尔塔Salur人都应是源自历史上著名的、Salur乌古斯部的一位领袖Karaman的观点。撒拉族的自称Salir,是由历史上的Salur、Salgur、*Saragur、呋SarigOgur等演变而来。SarigOgur意为“黄箭(部落)”,曾是匈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撒拉族等一些乌古斯(0舢z)民族和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祖先回纥(Ogur)都同出一源。

  • 标签: Saragur Salr 撒拉族
  • 简介: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境民族。现有人口1000多万人。苗族在国内外的分布是:中国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国外,200多万苗族人口主要散居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

  • 标签: 苗族 语言文字 苗文 篆字体文字 民族语言
  • 简介:第二轮修志启动以来,笔者有幸应邀参加了省内外一些续修县市志评稿会,看到这些志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时代特色鲜明,地方特点突出,资料丰赡翔实,编纂体例完备,篇目结构合理,全面记述了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城镇乡村的新建设,各行各业的新成就,人民生活的新提高,弘扬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绘出了一幅幅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地方历史新画卷。这一切都生动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修志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 标签: 语言问题 志书编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理论 科学发展观
  • 简介:战前日本的上海史研究述略─-从语言学家新村出谈起[日]野泽丰著吴健熙译译者按:本文是野泽丰先生于1991年10月20日在嘉定召开的"城市研究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作的报告,并于同年11月在日本《近邻》杂志(汲古书院出版)第19号上全文刊载。野...

  • 标签: 上海史 日本企业 语言学家 上海研究 历史地理研究 印刷所
  • 简介:乔姆斯基和福柯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激进的批评家。然而,他们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他们各自所持的语言哲学观与他们关于人性和政治的不同见解之间的关联性。乔姆斯基传承了语言、思维和世界合一的语言哲学观,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内在语言、本能知识,并追求人性与正义在社会中的充分实现。福柯是后结构主义者,延续和发展了语言是思维与世界的中介的语言哲学思想,认为话语、权力和知识紧密交织。人性、正义是人自己创造的观念,并非科学的概念,正义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工具。乔姆斯基关于人性和政治的看法是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而福柯则带有虚无主义和反传统色彩。双方的思想有长有短,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都对人类的自由、尊严和解放,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标签: 语言哲学 人性 正义 权力
  • 简介:新疆是一个多语种、多文种的地区,世居着十三个民族,使用着七种文字。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新疆曾先后使用、流行过粟特文、汉文、佉卢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突厥文、回鹘文、吐蕃文、西夏文和察哈台文。使用过的语言,有印欧语系的东伊朗语、印度语,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阿尔泰语系的诸突厥语、蒙古语和满语等,这些语言文字共同推动着新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真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解放后,我们党非常重视新疆的民族语文工作,成立了专门机构,民族语言研究规范也空前发展起来。因此,编修《语言文字志》,能反映我区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反映我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关系及文化传统,反映我区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 标签: 文字志 突厥语 民族语文 蒙古语 新疆通志 回鹘文
  • 简介:中景园林有限公司位于西安市高新区,注册成立于2004年6月,注册资金10109万元。国家城市园林绿化壹级企业,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园林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及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

  • 标签: 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园林绿化 施工总承包 创新 进取 市政公用工程
  • 简介: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一直以来被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重点关注,也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话题之一。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有关生态与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等议题,使得“生态人类学”研究成为备受瞩目的一个新兴学科。本文简略地梳理了生态人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侧重分析近30年来我国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生态人类学研究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因而在学科规范上问题较为突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科规范建设。

  • 标签: 生态适应 文化变迁 生态移民
  • 简介:英国学者爱德尔在他所著的《客家人种志略》称:“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美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在客家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客家妇女集中体现了客家人勤俭朴实、重情明义、崇文重教、历难弥刚等优秀品质与精神,充分地塑造出客家妇女的形象和精神特质。本文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客家妇女的精神特质的特点和缘由展开分析。

  • 标签: 客家妇女 精神特质 生态环境 劳动妇女 客家族群 集中体现
  • 简介: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开始步入一个空前完善的历史时期。尤其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呈现出一派盛唐气象。这个时期的君主政治表现出许多为后代所仰慕、具有典范意义的君臣模式与制度文明,不仅对中国历史也对东亚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唐代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历史地位,是与唐初以来的政治生态环境及其完善的制度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的。

  • 标签: 生态环境 君主政治 君臣道合 给事中 谏官
  • 简介:2014年4月26日-27日,"民族地区(阜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辽宁省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合作共建授牌仪式"在辽宁省阜新市举行。本次会议是由辽宁省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心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联合举办,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谋,科研处处长张世保,综合处处长、办公室主任李锡娟等应邀出席会议。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民族地区 阜新市 研讨会综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民族理论政策
  • 简介:明朝前期经历洪武、永乐两朝的重典治吏后政治空气开始舒缓,随之而来,官员家属交通公门、以公谋私的不法之事渐有漫延膨胀之势。伴随这一局势变化,明代中期士大夫家书等文献中“屏迹公门”一词逐渐增多。依据士大夫家书文献体系中的不同语境,“屏迹公门”一词具体意涵有三:其一是士大夫禁止家人涉足公门、谋取私利;其二是士大夫自我约束不因私事而访公门、干扰公事;其三是致仕官员乡居期间远离公门、严守法度。屏迹公门逐渐成为明代朝廷官员考核、士林道德品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现在考核评语和墓表行状等文本中。屏迹公门成为明代清流士大夫管束家人和约束自身的自律行为,既体现宋明理学修身齐家思想带来的道德约束,也反映士大夫维护政治地位和官声清誉的现实考量。

  • 标签: 明代 士大夫 屏迹公门 家书
  • 简介:芝加哥学派认为,城市内部存在的各种力推动着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的变迁,而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组织结构演变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力量.美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组织结构的演变深刻地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的结构十分紧凑,没有区位功能的分化;城市有轨交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区位功能的分化,大都市区的生态组织初步形成;汽车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推动了大都市区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向多中心结构演变,形成了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大都市连绵区.

  • 标签: 芝加哥学派 生态组织结构 城市交通 步行城市 大都市区 大都市连绵区
  • 简介:福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长汀、宁化、清流、明溪、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等11个纯客家县和沙县、永安、梅列、三元、新罗等13个非纯客家县。历史上,客家人生态文化积淀深厚。迄今,对客家生态文化的探讨,多是从风水的视角进行理论解读,也有个别学者从闽西土楼民居的视角分析民间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笔者曾面向三明客家地区,以文献史料为事实依据,从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维度的三个方面,对历史上三明客家生态文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笔者拙文虽是迄今惟有的立足客家文献资料,从历史上客家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维度,对客家生态文化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但是所作的探讨局限于三明客家地区,材料占有也不尽充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无论是深度、广度方面均有欠缺,而且伴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意识到,拙文中所使用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概念上不够准确。笔者认为概念使用上,以“生态与环境建设”一词代替“生态环境建设”一词较切。拙文即是笔者对历史上福建客家地区生态与环境建设问题再审视的结果。

  • 标签: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化 客家人 历史 福建 设问
  • 简介:从文学范畴内的"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蒙古秘史》是一部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它突出地反映着蒙古民族对待自然世界的生态思想,同时也蕴涵着淳朴而深厚的生态审美特色。这种思想和特色是一个民族集体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们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原始朴素的生态天然美、和谐稳定的生态整体美、客观平等的生态交融美。

  • 标签: 生态意识 《蒙古秘史》 天然美 整体美 交融美
  • 简介:生态危机提示我们,人类更需要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自己在上万年的集体生存中获得的经验。当今"主流文明"不过是人类众多生存方式之一,它虽然强势,但远未经历足够的检验,它构建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几何公理的地位,它制造的生态危机却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而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众多文明,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研究。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自然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控制和回归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系统,从而发展出了与生态多样性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就使民族文化与自然在"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特定民族在其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文化 生态系统 耦合运行
  • 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抗战时期写于昆明和成都的一本七万馀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正文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1942年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印行,后由文光书店多次再版,至今仍是一部长销书,

  • 标签: 《经典常谈》 图书出版社 文化生态 四十年代 《说文解字》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