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萨义德从其批判意识出发,通过放大传统东方主义某些侧面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之。萨义德批判陷入了私人化,导致批判(所指)批判主体(能指)分裂,因此批判就变成了萨义德自我建构策略,而不再具有它所力图表征意识形态特权。萨义德西方之间实际上是一雇员/雇主或生产者/消费者关系。

  • 标签: 萨义德东方主义和传统东方主义 意识形态立场 共谋
  • 简介:《儒林外史》里歇后语具有多样性格特点,其修辞效用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人、事立体感,达到了语言形象,塑造了人物形象,增强了讽刺效果。

  • 标签: 《儒林外史》 歇后语 运用特点 修辞效用
  • 简介:谈评论集《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陈墨(以下简称“问”):1986年,您把自己书房命名为“天命斋”,是出于何种心态?陈骏涛(以下简称“答”):是因为自己年届五十,“五十而知天命”嘛,这是孔老夫子说。问:专业工作才做了没几年,就到了五十岁,有什么样感受呢?

  • 标签: 艺术魅力 文学观念 现代 传统 知天命 “问”
  • 简介:<正>《市场街:一个中国妇女在哈尔滨》是一组文笔细腻自传性散文集,记录了女作家萧红三十年代早期在哈尔滨生活经历,那时满洲尚处日本统治之下。这些散文文字优美,娓娓叙述了女作家那段生活中

  • 标签: 中国妇女 三十年代 女作家 生活经历 萧红 张洁小说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全球性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潮流.它对传统小说创作是一场严重挑战.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生命力卓越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纪实小说 主义中国 兼评
  • 简介:本文在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现代思想体系中观照《鲁滨逊漂流记》,认为鲁滨逊是代表着启蒙意识形态神话,其背后真理是为启蒙意识形态服务隐喻,而鲁滨逊则集中体现了现代思想体系个核心价值:理性至上原则以及对自给自足主体性崇拜。在肯定启蒙成就前提下,本文旨在从批判角度观照这个核心价值,以反思启蒙,提出理性至上原则有可能造成人异化,同时它还为鲁滨逊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及殖民行为提供理据,而对自给自足主体性崇拜则成为现代人傲慢根源。

  • 标签: 鲁滨逊 神话 启蒙 理性 主体性
  • 简介:20世纪末美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一大批华裔作家崛起.这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关注.

  • 标签: 中西文化冲突 冲突对话 华裔文学
  • 简介:<正>一、成功诱拐舆论2006年6月,王朔从公众视野里失踪了5年半之后,突然从《收获》那汪失落于这个时代静潭里浮出水面。在这本杂志第5期上刊登了作家孙甘露对他访问,题目是《王朔:我内心有无限黑暗

  • 标签: 孙甘露 《收获》 公众视野 惠能 文学评论 自由女神
  • 简介:<正>电脑每增添一项功能,人类便走近更大烦恼。这是我从遥远方位,判断电脑一句不用置辩箴言。电脑从来不曾为人类祥和增添任何内容,无情界是一个蕙莸杂处、不辨是非、怪力乱神处所,而不是一个众芳所在、清心寡欲、风调雨顺圣址。据推销商广告,电脑至今已有十万种功

  • 标签: 圣址 怪力乱神 麦克斯威尔方程 清心寡欲 盈箱累箧 上穷碧落
  • 简介:<正>万能上帝啊,请您把那无数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在您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暴露自己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是写在萨特研究入口处题词、它赫然在目,看到它,我们几乎是“逡巡遁逃而不敢进”了。要知道,我们都是凡人,人谁无过?因而谁也没有资格批评萨特。可是我们还是向前迈进。因为这是我们搞评论的人义务。我们并非要同萨特较量德行,非要把他“批倒批臭”,而是要使读者明辨是非,不受他消极影响。要知道,恩格斯列宁,曾是那么推崇歌德托尔斯泰,却并不讳言这位作家消极方面。再说,萨特对我们革命导师恩格斯列宁,不止一次地加以无理诘难攻击。为什么对他那样

  • 标签: 托尔斯泰 资产阶级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家 消极方面 人与人
  • 简介:第18届东盟首脑会议8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闭幕,会议在推进东盟共同体建设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东盟商务专家许宁宁9日接受采访时认为,在这过程中,东盟应加强内部努力,争取外部支持,以确保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目标。

  • 标签: 外部支持 共同体 东盟 印度尼西亚 首脑会议 雅加达
  • 简介:庄子与屈原同为战国时期文学巨匠,庄屈并称,庄骚比翼。他们作品风格相近,都富于想象力,语言挥洒自如,充满奇幻色彩。但是出身门第、地域文化、审美观念、政治理想不同,导致他们文学风格同中存异。对比庄子《逍遥游》与屈原《离骚》,不同之处大致可概括为:传情达意手法不同;采用文体不同;审美特征不同。

  • 标签: 庄子 屈原 风格 异同
  • 简介:本文从小说出版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创作过程出发,围绕《漂浮歌剧》主题展开讨论.笔者以为,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同虚无主义虽然是小说重要主题,但这并非表达了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因为作者本着对社会历史负责任态度深入地探讨了世界根源问题、人生存终极意义问题,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漂浮的歌剧》 虚无主义 存在的本质
  • 简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内疚过.当我意识到自己行为是多么可耻时,我甚至感到血液像重锤一样在敲打着我心脏.我当初怎么会认为一切都会平安无事,没人会介意,尤其是米里亚姆不会介意呢?雕花茶壶碎片散落在地板上,下面是一汪已经变凉茶水.我们俩都盯着它看,谁也不说话.米里亚姆开始默默地流泪,行闪光泪水顺着她脸颊流下来.

  • 标签:
  • 简介:近几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有越来越多成果体现出了以我为主学术立场,表现了用一独特视角来审视外国文学作品、剖析国外文学思潮流派努力.殷企平主笔并统稿李维屏撰写(以下简称)就是真正实现了与西方学者在同一研究层次上交流对话部重要著作.

  • 标签: 小说研究 《英国小说批评史》 《英国小说艺术史》 外国文学研究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仿象对真实侵袭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
  • 简介:主体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判定:一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时间性内涵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主体生成所发生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本文是作者、西班牙记者费利佩·莫拉莱斯(FelipeMorales,生平不详)于1936年4月采访西班牙著名进步诗人、戏剧家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谈话实录。当时,加西亚·洛尔卡还不满三十八周岁,正处于年富力强,文学创作激情满怀、精力旺盛、而且表现手法已臻圆熟大好时期。作家在谈话中,用诗一般语言向记者畅谈了自己文学主张,并兴致勃勃地透露了自己艺术活动计划:他打算于是年夏季去美国,随后去墨西哥参加他剧作《血婚礼》首演仪式并作关于西班牙十七世纪著名讽刺作家兼诗人弗朗西斯科·德·克维多学术报告。虽然这一良好愿望因同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反动势力发动内战、加西亚·洛尔卡本人又于8月19日惨遭杀害而未能实现,然而,作家生前最后一次比较完整地论及文学艺术精辟谈话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份宝贵财富,并不断给人以有益启迪。全文译自《加西亚·洛尔卡全集》,1980年第21版。

  • 标签: 创作激情 学术报告 戏剧家 喜剧 西班牙 内战
  • 简介:在马拉美不多文学创作中,三部戏剧作品《希罗底》、《牧神》与《依纪杜尔》占据了重要位置。马拉美戏剧创作生命力在于他真诚地吸收了20世纪之前、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经典戏剧创作—莎士比亚作品,同时又以自己诗学为出发点,揉以形而上美学思考,划出了一道以时代为背景、又超出时代维度流星轨迹。这可以说是其戏剧观之现代性一个体现。

  • 标签: 马拉美 戏剧 诗学 莎士比亚 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