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为考察初中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此作用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差异性,对北京市四所初中697名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了班级地图量表、中学生学习压力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的测查。结果表明:(1)总体班级环境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女生在学业自我决定上具有小效应量的显著优势,男生的学业压力显著高于女生,核心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和班级行为自控可以显著预测学业压力,两者共同解释学业压力12%的变异;(3)男生和女生的核心自我评价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4)女生群体中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男生群体,说明性别对此中介效应存在调节作用。最后对核心自我评价班级环境和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机制及其对女生群体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初中生 班级环境 核心自我评价 学业压力 性别
  • 简介:采用学习坚持性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内在价值问卷和学习投入量表,对407名四、五年级小学生施测,并收集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作为客观指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考察学习坚持性和学习投入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与学业成就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学习坚持性与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学习投入、学业成就均显著正相关;(2)学习坚持性可以部分中介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内在价值与学习投入之间的相关;(3)学习坚持性通过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就。

  • 标签: 学习坚持性 学习投入 自我效能感 内在价值 学业成就.
  • 简介:在世界性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传入中国少数民族群体以前,几乎中国所有少数民族都拥有形态各异的原生性传统与灵性观念。彝族约占我国总人口的0.6%,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彝族的原生性宗教可称为毕摩宗教,它由祭司毕摩创建与传承、通过经文和仪式传播,以祖先崇拜和仪式实践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彝族独有的哲学观念和疾病治疗方式。本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州的关姑县的预调查田野数据,共访谈了2名毕摩祭司和5名信徒。根据苦难的认知、情感表达和求助行为等类别,我们对根据被访者的访谈稿进行了编码和分类。我们发现,彝族毕摩信众的苦难经历大多集中财务困境和家庭压力上,他们更多地寻求外在参照点(externalreference)来表达苦难相关的情感,更倾向于将苦难归因于超自然(supernatural)的力量,并更多地寻求强关系(strong-ties)的帮助。未来的研究应检验本土化苦难理论彝族民众中的有效性。

  • 标签: 少数民族 中国 民间宗教 苦难
  • 简介: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量化(Quantitativeinvestigation)方法,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三个方面对广州青少年的攻击性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前广州市高中生在攻击性行为表现上,青少年的身体攻击相对较高;攻击性认知上,报复心理较为强烈;而在攻击性情绪表现上,青少年的冲动性较为突出。②住宿生与走读生的攻击性没有显著差异,攻击性情绪上,走读生显著高于住宿生,尤其冲动方面差异显著。③网络游戏类型与身体攻击行为、易怒情绪存在相关。

  • 标签: 高中生 攻击性行为 八荣八耻 攻击性情绪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2004年7月20日至7月24日贵阳市贵州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举办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由林秉贤教授率刘援朝、张德发、张克荣教授和杨泉美编辑参加了这次学术年会。

  • 标签: 与会者热烈欢迎 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理学会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