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五行说的起源与殷商时期的农业经验有关,指有了"水"浇溉,"火"烧荒,"木"、"金"作农具的条件后,就可以在"土"上种植和收获了,是一种有固定中心的系统认识.西周以后,五行先抽象发展为地舆世界的基本元素,构成"相生"、"相胜"的关系,后又扩大为对于整个宇宙世界的一般认识;认识的系统形式则是无固定中心和有固定中心并存.因为经验性认识在历史的过程中积淀为传统的先验的存在,加上统治者用以阐释政治历史的规律性和现实政治的合理性,秦汉时期五行说异变成了一种关于价值规范和认识模式的先验信念.

  • 标签: 五行说 经验性认识 先验信念 认识模式 价值规范 文化思想
  • 简介:正确认识和防止两极分化、收入差距的扩大严林彪一、什么是界定两极分化的客观依据目前我国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出现持续扩大的倾向,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有人把这种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现象,看作是两极分化的一种表现;但也有人认为目前虽然存在收入...

  • 标签: 收入差距 贫富差距 贫富两极分化 正确认识 占有生产资料 物质生产资料
  • 简介:文章介绍评述了美国汉学家蒙罗(DonaldJ.Munro)的学术成果.阐发了中国人性论中自然平等的观念和道德典范的作用,并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的行为主义倾向.侧重分析朱熹人性论中事实与价值的混合.研究了本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对人性的看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蒙罗着重分析了'帝国式的探索方式'的起源、弊端.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朱熹 事实 道德
  • 简介:通过借鉴徐复观的相关思想及对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的再理解,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表现为“传统一反传统~形成新传统”的规律,即以中国文化的体(即儒家的内圣之学、心性之学或曰历史常道者)为核心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由此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庞朴先生所发现,并为中国古人一直袭用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

  • 标签: 文化 机制 徐复观 中体西用 一分为三
  • 简介:戴震的认识论中有两个颇有意义的范畴:“意见”和“理义”。他认为,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取理义,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意见。宋明时期的哲学家,如朱熹等人,由于分不清理义和意见,以致把意见当成了理义,把理义当成了意见。这不仅贬损了理义的至上性,而且

  • 标签: 戴震 认识论 “意见” “理义”
  • 简介:全文旨在探究《尚书·尧典》所述“五教”的真正意涵,并提出吾人对其应有的认识。首先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的说法,认为“五教”之所指,应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之教为确诂。其次则指出在近代以来,对五伦之教的一片挞伐声中,仍有加以肯定,但也提出检讨者,因以贺麟、李国鼎两人之说为例,介绍其所持的观点。最后则谨就所知,提出两破即破除两种误解、两立即建立两种正确认识,以澄清对五伦之教的质疑,揭示五伦之教的真谛。期待大家能正面看待五伦之教,使其继续发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 标签: 五伦之教 贺麟 李国鼎 类推 合乎情理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的中国,把隐逸看作是一种典型的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的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一家之言的统一的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在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的是,高倡“道法自然”的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的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的“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的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一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的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邓小平同志第一个明确表明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①的思想。这是邓小平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经典理论...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对邓小平 “左”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新贡献 警惕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