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利用2012年9月2日影响内蒙古通辽市的次锋面降水过程的机载大气粒子测量系统(PMS)的资料,结合飞机宏观记录、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云层的物理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锋面降水云系中的PIP粒子浓度变化随高度变化成正相关,5200m高度达到最大。底部的云降水粒子浓度随时间减小,说明底部的云层正在消散。航线飞行过程中探测到降水粒子浓度在16:35之后变大,说明云在下层有发展的趋势。云中CAS粒子总浓度整体相差不大,浓度在100~600个·cm-3之间,峰值浓度在4200m高度处,达到800~900个·cm-3。SPP-200粒子总浓度呈现双峰结构,分别在5200m和3450m高度层。

  • 标签: 锋面 飞机探测 粒子谱 云物理特征
  • 简介: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5月28日发生在呼伦贝尔市次全市性寒潮大风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冷涡和蒙古气旋及冷锋是造成这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导系统;高空强锋区及低层强温度平流是寒潮天气爆发的关键;高低空急流为大风天气提供能量;气压梯度大和冷锋后较大的3h正变压与大风天气有很好的相关性.

  • 标签: 寒潮 大风 高空急流
  • 简介:引言最近中国气象局提出了“今后2~3年要大力调整气象事业结构,建成由基本业务、科技服务、综合经营三部分构成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框架,建立和完善相应运行机制”。这是为适应十四大提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作出的决策。由此可见,在近几年如何搞好综合经营,兴办经济实体已成为摆在气象部门广大干部面前的个重要任务。

  • 标签: 综合经营 气象部门 经济实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型气象事业 运行机制
  • 简介:利用NCEP1x1分析资料对2001年8月3~4日的浙南闽北的东风波暴雨过程,根据螺旋度(Helicity)分析了这次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雁荡山脉诱生中尺度低涡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螺旋度大值中心强度和位置的演变较好地反映了暴雨落区和中尺度低涡的诱生、移动,螺旋度的时空演变对暴雨发生有定的预示意义.

  • 标签: 东风波 中尺度低涡 暴雨 螺旋度
  • 简介:在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流台站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概括,阐述了建立流台站标准模式的必要性,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成就、分析提炼了重要经验,查找了差距,尝试对流台站的阶段性标准进行了设计,探索了“十二五”时期流台站的建设思路。

  • 标签: 基层气象台站 标准模式 “十一五” 统计分析
  • 简介:通过对20013年4月9日青海特强沙尘暴天气前期的增温现象、高空环流特征、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等分析,找出了特强沙尘暴出现前具备的气候背景、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和对流指数(Ky)以及理查逊数(Ri)等稳定度指数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将对今后青海沙尘暴天气的预报、预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沙尘暴 天气过程分析 环流特征 青海
  • 简介:运用排除法明确降水时段和非降水时段,然后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跟踪预测。本文运用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天气图对1998年梅汛期第场暴雨进行短时预报研究,并对数值产品进行适当的订正。

  • 标签: 梅汛期 短时预报 暴雨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数值产品
  • 简介:2011年11月10—14日苏州地区发生了次严重灰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大气成分站监测资料对苏州三个站点的受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风力较小,且有接地逆温的持续存在,大气水平和垂直输送都较弱,导致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堆积,能见度较差;三站中昆山站灰霾持续时间最长,共计104时次,影响程度最重,重度灰霾占总数的39%,中度和重度灰霾超过灰霾总数的半;灰霾时各粒径颗粒物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细粒子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细粒子对灰霾贡献作用大,14日凌晨昆山及太仓出现大雾天气时细粒子比重甚至超过了灰霾时,而相对湿度峰值只有94%,因此将该段天气定性为雾霾共存或者湿性霾;秸秆焚烧污染期间,黑碳(BlackCarbon,BC)浓度明显上升,其绝对浓度要高出正常情况的3倍左右;通过CO/SO2及PM10/SO2对比发现昆山站受秸秆焚烧污染程度要严重的多,因此推测昆山本地郊区可能也存在零星秸秆露天焚烧点。

  • 标签: 灰霾 秸秆焚烧 颗粒物 气态污染物
  • 简介:2002年和2003年新代天气雷达应用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计划项目"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及示范",在青海省河南县和河南省许昌市进行秋季和春节降水系统中尺度结构外场试验观测和指挥中,获取到了大量云和降水的外场试验资料.

  • 标签: 天气雷达 人工影响天气 中尺度结构 试验观测 降水特征
  • 简介:利用WRF数值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模式资料,对2010年7月14—15日江西出现的次副高控制下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同样也存在充沛的水汽输送,比湿、水汽通量散度基本都达到江西暴雨的阈值;暴雨区以北能量锋区密集,梯度达到12K/纬距,大暴雨出现在强能量锋区南缘的高能量舌中;干冷气流侵入地面暖槽,地面扰动有利于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激发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降水发生在切变线附近的西南气流中,并且强降水发生时中低层为致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对上升运动的维持十分有利;300hPa层以下有正涡度柱存在,在其两侧有下沉气流,并有次级环流存在。

  • 标签: WRF 暴雨 次级环流 中尺度系统
  • 简介:王守荣和苗长明等编著的《浙江省气候资源环境及其变化》书已于2008年6月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浙江省重点科研社会发展研究项目'浙江省生态气候资源区划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首

  • 标签: 书出版 变化书 气候资源环境
  • 简介: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侧。计算的中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为暴雨到特大暴雨。计算的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中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为它们的"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的中、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的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西南涡—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成因。

  • 标签: 西南涡暴雨 降水运动 LAPS中尺度分析 凝结函数降水率 水汽 云水和云冰通量散度
  • 简介:目测项目是地面气象观测的难点,云状观测更为突出。近年来云状观测中暴露出的些问题,给气象资料的“三性”带来定的影响。如笔者在报表审核中发现,些站的云状记录中很少出现关于Ns的记载,有的甚至全年未出现次;实况出现大暴雨,但云状却记为满天的Sccug等等。这些不合理记录的出现故然带有定的人为因素,但仍有相当部分是出于技术上的原因。下面就目前云状观测中存在的些较为普遍的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 标签: 云状观测 螺旋云带 对流云 直展云 人为因素 地面气象观测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物理量、FY-2E及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地区巴尔喀什湖冷槽型的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强沙尘暴的触发系统主要是冷锋过境,而冷湖中尺度低压系统则起到了激发和加强作用。

  • 标签: 沙尘暴 中小尺度分析
  • 简介:冬季虽然云、天变化较夏季简单,但在地面观测工作中可能会碰到许多特殊之处.为了提高测报工作的内在质量,现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细小问题归纳如下,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a.冬季严寒,地表层冻结,呈坚硬

  • 标签: 地面观测 测报工作 问题归纳 地表层 表身 冻土器
  • 简介:多站点多种大气污染物的同步在线观测对深入剖析大气污染的成因和演变机制有重要意义。以龙潭湖、北京325m塔、双清路和阳坊4监测站点实时NOx、SO2、O3、PM2.5和PM10浓度观测数据为基础,介绍了北京地区2010年10月3~11日发生的次典型污染过程。不同污染物在污染过程中变化特征不致,表现为NOx、SO2、O3浓度有明显日变化,而PM浓度升高后直维持在高值,日变化幅度很小。通过分析不同站点、相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变异系数发现,4站点间次污染物NO和SO2空间浓度差别大,变异系数分别为77%和70%,相关系数低于0.44;而二次污染物NO2、PM2.5、O3空间浓度差别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34%、36%和29%,相关系数均超过0.54。结合中尺度气象模式研究发现,该污染过程中,850hPa高空持续的西南暖平流造成华北地区显著平流逆温,与近地层辐射逆温共同作用,使北京地区混合层高度维持在1200m以下。低混合层高度和低风速限制了大气垂直和水平扩散,造成北京地区近地层污染物累积,形成重度污染。

  • 标签: 数值模式 MM5模式 气象条件 天气型
  • 简介:应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RUC模式高分辨资料,对2013年2月17日甘肃河东暴雪天气从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西北区域RUC模式输出的模拟结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700hPa低涡、地面冷锋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雪前期,低层正涡度增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雪发生的动力机制;降雪前期,由于低涡辐合作用,700hPa高度以下,湿度猛增,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降雪中心和政上空有θse密集强能量锋区;西北区域RUC模式模拟的24h内降水量范围、落区、量级与实况致,模拟的地面风速偏大。

  • 标签: 暴雪 低涡 水汽通量散度 涡度 数值模拟
  • 简介:以2012年7月15日凌晨榆林地区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冷涡影响下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特征明显,卫星水汽图像上的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的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同时对流云团发展;干侵入与对流层高层的下沉运动、高值位涡以及干冷区相对应,因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在强降水区上空出现了对流不稳定层结,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另外,此次降水过程水汽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低层,风场辐合带来的短时间水汽辐合为短时强降水集聚了定的水汽条件。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将不稳定层结中包含水汽的气块抬升,从而形成降水。

  • 标签: 干侵入 水汽图像 位涡
  • 简介:利用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系统,对2012年5月23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次飞机人工增雨过程进行了催化效果数值模拟试验,给出了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平均增雨率、催化影响范围等结果。结果表明:基于ARPS的中尺度云系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该降水天气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模式所模拟的人工播云后作业区和影响区的增雨量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同时,对于此次增雨作业,催化作业产生的增雨效应主要出现在催化之后的5h内,在此之外,催化效果逐步消失。

  • 标签: 人工增雨 APRS 数值模拟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