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联合检测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和FPSA/TPSA的效果。方法选择BECKMANDXI800化学发光分析仪与配套试剂,检测93名健康者、74例为前列腺增生、1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TPSA、FPSAFPSA/TPS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前列腺增生组相比,前列腺癌患者的TPSA水平较高,且前列腺增生组TPSA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患者的FPSA水平较高(P<0.05);前列腺癌组患者FPSA/TPSA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含量在4~10ng/ml时,TPSA含量的对比(P>0.05)。结论TPSA、FPSAFPSA/TPSA联合检测,可使前列腺癌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实现早诊断与治疗的目标。

  • 标签: TPSA FPSA FPSA/TPSA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中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导性抗原(FPSA)及FPSA/TPSA比值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45例健康男性,40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2例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含量,计算FPSA/TPSA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PH组及PCa组的TPSA和FPSA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Ca组FPSA/TPSA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PH组.当TPSA值在4.1~60.0ng/mL时,BPH和PCa出现交叉重叠现象,单靠TPSA一项指标难以提高PCa诊断率.BPH组的FPSA/TPSA很少〈0.11,PCa组的FPSA/TPSA很少〉0.20.由此,FPSA/TPSA比值的测定可用于BPH和PCa的鉴别诊断.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TPSA、FPSA的含量及FPSA/TPSA比值,可大大提高PCa的诊断率,对PCa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tPSA)在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过临床和病理确诊的52例PCa和81例BPH患者进行tPSA、fPSA检测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PCa与BPH两组患者间tPSA、fPSA、f/tPSA比值比较,当tPSA介于4.0~20.0ng/ml,两组的tP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fPSA、f/tPS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SA、fPSA、f/tPSA比值联合检测可作为PCa、BPH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疾病中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以及fPSA/tPSA比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对40例健康男性、54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3例前列腺癌(PCa)患者进行tPSA、fPSAfPSA/tPSA比值的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Ca组及BPH组患者血清tPSA、fPS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Ca组fPSA/tPSA比值明显低于BPH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tPSA、fPSAfPSA/tPSA比值对前列腺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前列腺增生症(BPH) 前列腺癌(PCa)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相关临床操作对血清PSA、FPSA影响的研究。方法探究30例前列腺血清异常患者作为对象,此为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前列腺血清异常患者,选取功能正常人的血清、功能低于正常人的血清、功能高正常人的血清分别对PSA、FPSA的指标高的血清进行同比例检测,对患者的前列腺进行手术操作,分别记录这些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清变化情况。结果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情况不同,相关临床操作对血清PSA、FPSA,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讨论对于前列腺血清异常患者,采用合适的方案治疗,对于不同人选择不同的方法,分别对PSA、FPSA的指标高的血清进行比对,发现此操作对恢复血清值效果良好

  • 标签: 前列腺血清异常 游离血清值 前列腺手术 临床测值
  • 简介:目的观察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fPSA/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症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测量BPH和前列腺癌症患者的血清TPSA、fPSA,并计算f/T比值。结果前列腺癌(PCa)组、前列腺增生(BPH)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诊断灰区内(TPSA4.0~20.0μg/L)PCa组与BPH组TPSA、f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T比值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运用fPSA/TPSA比值,结合TPSA含量,可提高PCa与BPH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对PCa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高危人群的筛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TPSA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IGF-1、PSA及fPSA联检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入院诊疗前列腺癌的患者中任意选择60例设为观察组,再择取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同样包括60例,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相同检测诊断,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IGF-1、PSA、fPSA水平。结果:根据检测结果上看,观察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IGF-1水平、PSA水平、fPS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健康人员相同指标,两组检测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IGF-1、PSA以及fPSA指标与健康人员相比明显更高,这三项指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敏感度,可用于前列腺癌筛查,为医生提供可靠诊断依据,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血清IGF-1 PSA fPSA 前列腺癌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尿液中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以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PSA/总PSA(fPSA%)、PSA密度(PSAD)等联合应用时对PSA灰区的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且PSA质量浓度为4~10 μg/L的患者81例,其中前列腺癌患者24例(前列腺癌组),良性前列腺病变患者57例(良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预留尿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尿液中的CXCL16水平,同时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的血清PSA水平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81例血清PSA质量浓度为4~10 μg/L的患者中,前列腺癌组与良性组之间fPSA%、PSAD、CXCL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PS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PSAD、fPSA%、CXCL16及三者联合在诊断前列腺癌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逐渐增高,分别为0.684、0.645、0.710、0.816。当以CXCL16≤2.4 ng/L为最佳截断点时,前列腺穿刺活检灰区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62.5%,特异性为78.9%。结论尿液CXCL16作为一个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可以用于前列腺肿瘤的筛查及诊断,联合PSAD,fPSA%以及尿液CXCL16有利于PSA灰区的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特异抗原灰区 CXCL16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与总PSA的比值(FPSA/TPSA)、PSA密度(PSAD)联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PI-RADS(前列腺影像数据与报告系统)评分在PSA灰区前列腺癌(PC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PSA灰区、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或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患者117例,统计上述患者FPSA、TPSA、多参数磁共振PI-RADS评分数据,计算FPSA/TPSA、PSAD,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并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FPSA/TPSA、PSAD及多参数磁共振PI-RADS评分对PSA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FPSA、TPSA、FPSA/TP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PSAD、多参数磁共振PI-RA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FPSA/TPSA、PSAD联合PI-RADS评分检测对PCa及BPH患者曲线下面积AUC=0.771(P<0.01)。结论对于PSA在灰区的患者,PSAD、PI-RADS评分对诊断前列腺癌有显著价值。FPSA/TPSA、PSAD联合多参数磁共振成像PI-RADS评分在诊断PSA灰区前列腺癌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抗原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碱性磷酸酶(ALP)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在评价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随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内分泌疗法治疗的64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内分泌治疗后1年,进行PSA、fPSA、ALP、BAP水平检测以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评价前列腺癌内分泌疗法治疗效果中的应用。结果内分泌治疗后的64例患者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显示共发生51例骨转移;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灶数目>2个骨转移灶的患者的血清PSA、fPSA水平高于骨转移灶≤2个患者的的血清PSA、fPSA水平(均P<0.05);随着骨显像分型的增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PSA、ALP与BAP水平均增高,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PSA、fPSA、ALP、BAP能够实现内分泌疗效的准确评价与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 标签: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 内分泌疗法 前列腺癌 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