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通过一些数据显示,这些年来患上恶性肿瘤的患者人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临床中,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化疗的方法。在对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当中,需要多次对患者进行输液。而在输液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都需要使用针管进行注射。这也就意味着在这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患者需要反反复复的忍受被针扎带来的痛苦。而且运用这种输液方式常常会使患者的伤口出现一些炎症,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显然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种输液方法的缺点,我们在实际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往往是通过在患者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为PICC)来对患者进行输液。相比起传统的输液方法,该总输液方式有着诸多的优点。例如造成的创口较小、操作的方式更为简单安全以及可以植入一次进行多次输液,通过该种输液方式,大大的降低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痛苦,也方便了医护人员对进行患者输液的过程。但是该种方法也并不是全无缺点可言,例如,在使用该种方法对患者进行输液之后的24小时之内,患者伤口会出现持续的渗血现象,该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会大大的增加伤口被感染的概率,而且也会诱发其他的并发症产生。而且对于一些患者来说,渗血现象是非常恐怖的,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极端的不适感。这种情绪的出现是不利于对患者治疗的效果的。为了有效地减少渗血现象,我们常常会使用到压迫止血法。在写下本篇文章之前,。笔者选择使用picc进行输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效的数据,现将这些数据报道如下

  • 标签: 藻酸盐敷料 PICC穿刺部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行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并对去进行护理后探究护理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选择其中32例PICC置管渗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6例为对照组常规护理,16例为观察组行渗液原因分析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16例PICC置管渗液患者经常规护理后穿刺部位仍有渗液的7例。观察组16例PICC置管渗液患者经渗液原因分析针对性护理后穿刺部位仍有渗液的3例。观察组渗液概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PICC穿刺部位渗液因素较多,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后进行针对性护理可减少渗液概率,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穿刺 穿刺部位渗液 因素分析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进行 PICC穿刺部位渗液的原因并对去进行护理后探究护理效果。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 4月 -2019年 4月收治,选择其中 32例 PICC置管渗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6例为对照组常规护理, 16例为观察组行渗液原因分析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对照组16例 PICC置管渗液患者经常规护理后穿刺部位仍有渗液的 7例。观察组 16例 PICC置管渗液患者经渗液原因分析针对性护理后穿刺部位仍有渗液的 3例。观察组渗液概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 PICC穿刺部位渗液因素较多,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后进行针对性护理可减少渗液概率,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穿刺 穿刺部位渗液 因素分析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穿刺部位改良,研究改良Picc导管在锁穿穿刺点为穿刺部位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的影响。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12月,我们对20例肿瘤患者用PICC导管进行了穿刺,将PICC置管患者分为A、B两组研究并总结,A组患者10例,按常规PICC置管流程进行,B组患者10例,选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点为右胸锁乳突肌外缘与锁骨上缘夹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cm处为穿刺点,分别对两组穿刺方法对患者舒适度、患者满意度、医疗费用、护士工作量及工作效率进行对比。结果Picc导管在锁穿穿刺点为穿刺部位进行穿刺,患者舒适度增加、患者满意度增高、医疗费用低、留置时间长、护士工作量减少及工作效率增高等明显高于常规PICC穿刺部位置管。结论对PICC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进行穿刺部位改良,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接受及肯定,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广前景广阔。

  • 标签: picc 锁穿 改良穿刺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PICC穿刺部位对患者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评估血管后,将80例PICC患者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肘上2横指处穿40例为A组,采用肘关节上3~4横指处穿刺40例为B组。观察比较不同置管部位对患者活动度的影响。结果两组PICC置管部位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于A组。结论上臂PICC置入部位应尽量选择肘关节上3~4横指处,以提高患者的活动度。

  • 标签: PICC 穿刺部位 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理疗在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穿刺部位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置入PICC管肿瘤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实施微波理疗,对比两组穿刺部位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3.33%)较对照组(20.00%),显著偏低(P<0.05)。结论针对行PICC穿刺的肿瘤患者,通过开展微波理疗,能有效减少穿刺部位感染发生,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微波理疗 肿瘤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应用两种不同加压包扎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采用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研究,时间段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总病例数416例,根据PICC置管后加压包扎方法差异对患者分组,采用无菌纱布覆盖加压包扎的小组命名为对照组,采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加压包扎的小组命名为观察组,对比置管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在所有置管后指标对比中,除了渗血程度对比无差异外,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应用藻酸盐敷料覆盖加压包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穿刺部位 加压包扎
  • 简介:目的:选择胸骨最佳穿刺部位,供临床使用时参考。方法:在胸骨上确定24个穿刺点(胸骨柄、胸骨角各3个穿刺点,胸骨体为18个穿刺点),用骨穿针、测力计及游标卡尺等在60具尸体上进行该项研究.结果:胸骨柄的测试压为8.30±0.24kg(3.02~14.10),胸骨柄的穿刺深度为21.36±0.19mm(473~30/40);胸骨角的测试压为8.83±0.32kg(3.57~13.40),胸骨角的穿刺深度为21.38±0.08mm(11.53~30.5);胸骨体的平均测试压为7.57±0.66kg(2.00~15.13)胸骨体的平均穿刺深度为19.54±0.57mm(3.00~31.32).结论:从胸骨各穿刺点的压力大小及胸骨后方的毗邻关系等进行全面考虑.位于第3、4胸肋关节之间水平胸骨正中处为最佳穿刺部位,其次为胸骨角正中上.下各1.0~l.5cm处.

  • 标签: 胸骨穿刺 胸骨柄 胸骨角 胸骨体 血液病诊断 骨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上肢贵要静脉与下肢大隐静脉穿刺留置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异位率。方法各选取6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贵要静脉和下肢大隐静脉留置PICC并对其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的异位率为0,选用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的异位率为9.23%。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使用下肢大隐静脉留置PICC的成功率要明显优于上肢贵要静脉。

  • 标签: 上肢贵要静脉 下肢大隐静脉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中心静脉 异位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ICC在临床的使用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2013年6月—2014年11月期间的10例使用PICC的住院者,观察其置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病人中导管2例堵管,5例静脉炎,2例外渗,1例穿刺失败。结论经过一年三个月的时间对10个病人的观察,发现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可以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来预防。

  • 标签: PICC 方法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静脉输液因其给药方便、迅速、疗效好而应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历史,成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工作中发现,某些疾病对输液部位的选择有特殊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我们特别留意。

  • 标签: 静脉输液 穿刺 部位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进穿刺部位护理措施对新生儿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留置PICC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改进穿刺部位护理方法,包括皮肤准备、敷贴选择和使用、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的改进。观察两组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改进穿刺部位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皮肤浸渍、接触性皮炎、毛囊炎及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87.50%比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主要由新生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反复穿刺或多次置管、置管时间及位置、医用敷贴粘性及使用方式、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引起。穿刺部位护理方法的改进,可有效降低新生儿PICC相关性皮肤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儿的安全。

  • 标签: 新生儿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措施 皮肤并发症
  • 简介:献血后穿刺部位局部青紫肿胀是一种最多见的献血不良反应,严重时献血者一侧前臂青紫肿胀、疼痛,肢体活动受限,给献血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增加其对献血的恐惧心理,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发展.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三指按压法及有效的宣传指导等预防措施,使献血者献血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献血后 局部 穿刺部位 献血者 青紫 肿胀
  • 简介:脉输液使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用途,由于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及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均可导致穿刺部位肿痛及液体外渗,临床中常用湿热敷,50%硫酸镁湿热敷来帮助吸收,促进消散,但操作繁琐,显效较慢,我科自2008年至今,对50例液体外渗采用马铃薯片给予局部湿热敷,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液体外渗 穿刺部位 马铃薯片 外敷治疗 硫酸镁湿热敷 临床治疗
  • 简介:静脉穿刺是采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技术操作,静脉穿刺前的局部清洁、消毒及穿刺后的局部保护,除对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外.对献血员的安全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采血前用流动水洗手臂,合理掌握消毒面积及对静脉穿刺后局部正确处理等环节上,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等.可有效控制献血者静脉穿刺部位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静脉穿刺部位 献血者 局部 献血员 反应 流动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实施在PICC穿刺新生患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PICC穿刺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新生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新生患儿采用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新生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护理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实施在PICC穿刺新生患儿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将新生患儿的舒适度与护理满意度提高,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舒适护理 PICC穿刺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视知觉学习治疗单眼弱视患儿的相关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从而提高疗效。方法对66例(66眼)患儿采用视知觉学习治疗及遮盖法,总结其临床资料,就其影响治疗效果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护理总结。结果本组病例治疗时间3~12个月,其中基本治愈74.24%(49眼),进步22.72%(15眼),无效3%(2眼),治疗总有效率为96.96%。结论影响单眼弱视患儿治疗效果与弱视程度及遮盖有关,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可以提高单眼弱视的疗效。

  • 标签: 视知觉学习 单眼弱视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