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临床上许多种疾病都需要采用CT增强扫描来做出诊断。检查前的准备、检查中的观察护理,检查后的宣教随访工作都要坚持有序进行。强调工作要有预见性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急危重症、可预防的工作,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点。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增强检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肝血管瘤患者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方式,主要对全肝进行平扫、增强扫描以及延时扫描,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平扫发现86处病灶,并且大多数的病灶为圆形或者卵圆形;增强扫描发92处病灶,动脉期、门脉期病灶强化;延时扫描可见82个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10个病灶为部分填充。结论在肝血管瘤的诊断中,应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螺旋CT 三期增强扫描 肝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平扫诊断,观察组行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中,动态增强CT扫描的结果更理想,可推广于后续工作中。

  • 标签: CT平扫 动态增强CT扫描 肺内硬化性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病理检查证实8例血肝脏血管肉瘤和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检查情况和影像学特征。结果肝血管瘤和肝血管肉瘤的瘤周动静脉短路、CT值和早期强化位置出现几率比较,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期肝血管肉瘤与肝血管瘤可见明显等密度或是高密度患者比例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均存在明确的CT影像特征,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血管肉瘤 血管瘤 CT影像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2月期间确诊治疗的98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CT检查,研究组采用增强CT检查,依照手术病理学确诊结果核实两组CT检查肿瘤转移部位诊断准确率及患者病灶诊断结果,并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核实显示,研究组增强CT检查患者的肿瘤转移部位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诊断最小种植灶面积、长和宽度均比较符合,其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CT检查可准确检查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部位及病灶情况,其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医生治疗提高准确诊断依据,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有效治疗,该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检查 增强CT 腹部肿瘤腹腔转移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优质护理在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率、呼吸、脉搏、体温)、不良反应以及检查成功率。结果两组在心率、呼吸、脉搏、体温上比较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轻度、中度、重度)比较P>0.05;两组检查成功率比较P<0.05。结论接受优质护理的患者在进行CT增强扫描时,生命体征较平稳,不良反应减少,检查成功率提高。

  • 标签: 优质护理 CT增强扫描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癌患者使用超声诊断与CT增强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2月1日—2016年11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疑似肝癌患者,46例患者均接受超声诊断、CT增强扫描检查,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将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检查和CT增强扫描检查的病灶直径分别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相差较小(P>0.05);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比CT增强扫描检查高(P<0.05)。结论超声诊断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比CT增强扫描高。

  • 标签: 肝癌 超声诊断 CT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对比CT增强CT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80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普通CT扫描,观察组行增强CT扫描。之后,由2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阅片,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将所有阅片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内容包括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最小检出种植灶大小、平均长宽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同时,经观察组患者的最小种植灶及其长度与宽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临床诊断中,增强CT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CT诊断,定性更为准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增强CT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诊断效果
  • 简介:我经常在新闻和小视频中看到医务人员为儿童打针或抽血十分困难,因为儿童的血管很纤细,不好寻找,而且他们对打针都感到很恐惧,不愿意配合。如何能让儿童血管变得清晰可见,让医务人员更容易找准呢?我想到了近红外灯,近红外灯发出的光能透过手部的皮肤和肌肉,让血管的影子清晰显示。

  • 标签: 儿童 血管 输液装置 卡通 显影 医务人员
  • 简介:基于造影图像序列的血管减影增强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图像中大部分非血管结构、成像噪声以及不同结构运动所造成的运动伪影,对实现血管结构识别,提高血管的对比度,并对后续血管结构的分析和医生对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技术可减少对病人的造影剂注射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基于单视角血管造影图像序列,从血管造影图像减影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基于图像配准和基于层分解的两类减影方法出发,介绍了每个关键步骤的发展现状。同时对血管减影技术的难点进行分析,并对减影增强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 标签: 冠脉造影图像序列 减影 增强 图像配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患有肝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这些患者均使用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其病情。然后对这些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并在术中采集其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将这些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确诊其病情的依据。然后观察对这些患者使用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其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及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对这些患者使用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其肝癌的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83.33%,符合率为90%,对病灶的检出率为97.30%。结论使用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肝癌的特异度、灵敏度、符合率及对患者病灶的检出率均较高。

  • 标签: CT增强扫描技术 肝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12例需行CT增强扫描患者为研究对象,征求患者意见后,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6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辅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扫描前后的血压水平,比较两组伪影率。结果扫描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接近,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后,研究组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伪影率为3.5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CT增强扫描患者心理护理,能有效平缓患者紧张状况,降低伪影率,是理想的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CT增强扫描 心率 伪影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肺部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8例,分别进行病理检查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两种检查在1周内均完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断CT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早期肺癌中的准确率。结果病理检查结果为,肺炎4例、肺结核6例、早期肺癌58例,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为,肺炎6例、肺结核8例、早期肺癌54例,诊断准确率为94.12%,与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良性结节和早期肺癌患者相比,在血容量、血流量、通过时间、表面渗透性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肺癌的诊断中,可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的方法,能够取得理想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头部血管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双源CT以及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 颅脑血管检查 结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目的探讨CT和MRI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有效性和有效性。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入院后行CT检查,比较CT与MRI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有效性和效果。结果CT、MRI和CTMRI对脑出血的诊断无显着性差异(P>0.05)。CT、MRI和CTMRI对脑梗死和动脉瘤的诊断无显着性差异。CT、MRI、CTMRI对脑梗死及动脉瘤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CTN(P<0.05)。MRI诊断成本和总费用均显著高于CT诊断(P<0.05)。结论与单纯CT和MRI相比,CT联合MRI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效果理想,可提高临床诊断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CT MRI诊断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时有效预防造影剂渗漏的护理措施及发生外渗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取的在CT增强扫描中出现造影剂渗漏及渗漏后护理的24例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选择四肢表浅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连接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2.0mL/s-4.0mL/s。结果根据穿刺部位及局部肢体处的肿胀等情况分为轻、中、重三度,本组中轻度占62.5%,中度占25.00%,重度占12.5%,1例重度渗漏病人在注射后4h出现肌筋膜高压综合征而行切开引流,其余病人均经过冷热敷加50%硫酸镁局部湿敷后恢复。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和工作责任心,加强心理护理,可以有效避免造影剂渗漏的发生;及时进行冷热敷加硫酸镁湿敷及密切观察可以加快渗漏处的恢复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针对不同患者出现的不同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

  • 标签: 预防医学 造影剂,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评估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中、低分化组。分别于CT平扫及增强扫描测量病灶CT值,并计算病灶强化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宫颈鳞癌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患者的静脉期强化程度分别为(20.89±12.79)、(29.00±13.21)、(37.28±16.1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分化与低分化、中分化与低分化宫颈鳞癌强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的评估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宫颈鳞癌 CT 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