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1930代左翼文学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有紧密联系,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示。但30代左翼文学更多是作家们出于像鲁迅所说的"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为政治"的写作,也是在广义的政治上、立足于政治"原点"之上的写作。它放射出来的真纯、与民众苦难保持深切联系的人性和人道光辉,以及在批判现实中奔涌出来的道德义愤,显示了"为政治"写作的精神风貌。

  • 标签: 政治 为政治的文学 左翼文学
  • 简介:本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如何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罗兰·巴特在1980代进入中国后,和当时中国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勾连,尤其是对新的文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的解释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最核心的思想,本文认为,罗兰·巴特的写作一直徘徊在语言、身体和快感之间,他将语言看作是身体的快感方式。正是在语言中,在写作中,他获得了巨大的快感。

  • 标签: 罗兰·巴特 中国 语言 身体 快感
  • 简介: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五届年会将于201611月11-13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本届年会由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承办。会议主要议题如下:(1)庞德、现代主义与中国新诗;(2)美国当代诗歌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3)美国诗歌中的儒释道;(4)朦胧诗以来的中国诗歌及其与美国的交流;(5)中国诗歌在美国的研究与传播;(6)声音、视觉、表演:诗歌文本建构;(7)中美诗歌中的伦理问题;(8)美国族裔诗歌研究;(9)中国与亚洲对洛杉矶诗歌的影响;(10)诗歌翻译研究。

  • 标签: 第五届年会 诗歌理论 洛杉矶 中美 协会 诗学
  • 简介:孙犁20世纪40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其建构的过程和意义都显示了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孙犁以"落后""先进"的革命话语将女性纳入到宏大历史叙事中,并标明其形象的塑造重在指向革命而非人性、人情。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动作家不断调整、重构女性形象,以女性建构民族国家叙事,表现出孙犁追随革命的姿态。女性审美与革命话语间的冲突致使作家的艺术构成逐渐与主流文学产生裂隙,注定了孙犁被"边缘化"的命运。

  • 标签: 女性 革命 孙犁
  • 简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纪念大会暨‘30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8月17日至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及科研和出版机构的近1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提交150余篇论文或发言提纲。本次会议全面总结我国30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宝贵经验,展望今后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东北师范大学 周年纪念 日至 优秀成果奖
  • 简介:本文提出了关于丁玲早期作品两个重要的新观点:作者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并非目前学界通常所认为的是表达"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的努力和挫折的"新女性"的"启蒙"式话语,而是一种已经有条件满足"性解放"需求的"后五四"的市民对于其"市民阶级"身份无法有效建立的苦闷;而此后作者力图打破这一困境而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系列,也仍然是作者在市民阶层立场和角度上,出于空虚而观察其时流行的"革命"潮流的浅层涉猎之作。

  • 标签: 丁玲 新女性 革命与恋爱 “左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