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微出血作为一种具有出血倾向的小血管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越来越高。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微出血与缺血性、脑出血和溶栓或抗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关系密切。本文旨在探讨微出血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将有利于微出血患者防治策略的制定。

  • 标签: 脑微出血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血管神经网络。静脉是血管神经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提供有效的引流途径并维持足够的灌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静脉引流系统功能正常对于缺血性患者转归可能与动脉灌注同等重要。然而,相对于动脉系统,静脉系统尚未引起足够关注。文章就静脉系统的解剖、在缺血性后的影像学改变以及缺血性及其相关并发症可能涉及的静脉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静脉 侧支循环 神经影像
  • 简介:患者刘某,女,86岁。2011年4月曾因肺炎合并脑梗死住院治疗1个月后好转,无明显后遗症[1]。2011年12月25日因腰椎压缩性骨折住院治疗5d,症状略好转,2012年1月2日突然腰痛加重,下肢无力,伴言语不利,再次入院。急查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病灶,右侧脑室旁脑梗死,双侧室旁白质脱髓鞘改变”。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予对症治疗1周,症状未好转。1月10日患者突发胸痛,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T改变,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敏肌钙蛋白I1406ng/L。生化:BUN14.13mmol/L,Cr179.00μmol/L。胸部CT:“右上肺炎变;双侧胸腔中量积液。”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大面积脑梗死;肺部感染;肾功能损伤。予溶栓抗凝、扩血管、抗感染等治疗2d,症状改善不明显。其后中医开始参与治疗,由家属通过电话、照片汇报病情变化及舌象。

  • 标签: 脑心卒中 中医 病案
  • 简介: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对的预后十分不利,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既往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PSD与急性病灶的关系,结论不完全一致。近年来人们发现小血管病(SVD)与缺血性密切相关,且很多研究表明SVD为血管性抑郁的重要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标准。但其在PSD发病机制的作用还不明确。本文主要通过介绍SVD的相关知识及其在PSD发病中的作用,来探讨SVD与PSD的关系。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影像学表现 临床特征 卒中后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序列获取后失语患者主要语言功能区的血流量来评估及量化语言损伤程度,使失语症评估更客观、精准,治疗更有效。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22例后失语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及同时段收集的无或其他脑血管病疾病史的2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多模态磁共振扫描,并在病例组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失语症量表评估。选取经典语言相关区和潜在语言相关区作为感兴趣区,提取局部平均血流量。对比两组间各区的血流量差异,并将各感兴趣区的血流量与多项语言量表子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语言表达相关,病例组额下回盖部[AAL-11,(39.18±3.85) ml·100 g-1·min-1与(50.41±1.93) ml·100 g-1·min-1, t=2.605]和三角部[AAL-13,(39.90±3.29)ml·100 g-1·min-1与(47.86±1.93) ml·100 g-1·min-1, t=2.087]的血流量显著下降(均P<0.05);听理解相关,病例组的顶下回[AAL-61,(33.86±4.15) ml·100 g-1·min-1与(44.31±2.39) ml·100 g-1·min-1, t=2.179],缘上回[AAL-63,(36.49±4.40)ml·100 g-1·min-1与(50.17±2.26) ml·100 g-1·min-1, t=2.765],角回[AAL-65,(35.56±4.24) ml·100 g-1·min-1与(48.98±2.32) ml·100 g-1·min-1, t=2.777],Heschl回[AAL-79,(47.30±5.11) ml·100 g-1·min-1与(62.54±2.45) ml·100 g-1·min-1, t=2.689]及颞上回[AAL-81,(43.56±4.82) ml·100 g-1·min-1与(56.29±2.06) ml·100 g-1·min-1, t=2.429]的血流量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病例组左侧岛叶[AAL-29, (46.59±3.76) ml·100 g-1·min-1与(55.74±2.12) ml·100 g-1·min-1, t=2.120]及罗兰迪克岛盖[AAL-17,(39.71±3.81) ml·100 g-1·min-1与(52.48±2.01) ml·100 g-1·min-1, t=2.968]的血流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左侧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顶下叶及双侧缘上回6个区的血流量值与语言量表命名子项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流量降低是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下降的潜在原因,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岛叶、左右侧缘上回、顶下叶6个区的血流量的下降可作为反映命名功能水平的客观量化指标。

  • 标签: 失语 脑血流灌注 动脉自旋标记 相关性分析
  • 简介:背景白质疏松是神经影像学中用于描述白质下白质异常表现(在CT上表现为双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在MRI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的一个术语,回顾性研究获得的证据表明白质疏松与相关,前瞻性研究证实它对(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或血管性死亡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综述概要白质疏松最具有预测意义的缺血性中亚型是腔隙性梗死,因为后者很可能是由相同的小血管病理学改变造成的。业已证实,白质疏松患者易发生基底节和叶部位的脑出血,尤其当患者有广泛性白质疏松并且因原来的缺血事件接受抗凝治疗时。结论白质疏松和中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很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必须把白质疏松看作的中间替代物,而不是一种危险因素。

  • 标签: 白质疏松 危险因素 卒中
  • 简介:[摘要 ]微出血是由于颅内微血管损伤后血管附近血管内皮素的蓄积。它是实质的一种亚临床损伤而导致的脑血管疾病。微出血的发生主要与淀粉样血管病和高血压性血管病有关。在发病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微出血与脑出血及脑梗死后出血有密切关系。现就目前的研究背景下对微出血做一专题,希望更多人去研究微出血,更多的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的意义以及相关治疗策略。

  • 标签: [ ]脑微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建立一种客观评价意识障碍程度的方法,探讨意识障碍患者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0例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为意识障碍组,均经临床检查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常规脑电图进行评估。取30例意识状态正常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依次采集所有患者安静闭眼、听觉刺激(言语和音乐)和痛觉刺激(患侧和健侧)状态下的电信号,并计算其复杂度(Cx)、近似熵(ApEn)和互近似熵(cross-ApEn)非线性指数。结果①意识障碍组和意识正常组在安静闭眼状态下的非线性指数分别为0.25±0.04,0.35±0.08;ApEn为0.54±0.08,0.72±0.12;cross-ApEn为0.69±0.10,0.90±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在听觉刺激和痛觉刺激的状态下,意识障碍组患者的各项电非线性指数与安静闭眼时比较,几乎无变化(Cx:听觉刺激为0.25±0.04,0.26±0.06,痛觉刺激为0.25±0.05,0.26±0.05,P=0.529;ApEn:听觉刺激为0.52±0.10,0.53±0.12,痛觉刺激为0.50±0.11,0.55±0.12,P=0.909;cross—ApEn:听觉刺激为0.69±0.13,0.67±0.16,痛觉刺激为0.66±0.11,0.71±0.12.P=0.605)。意识正常组患者的ApEn和cross—ApEn非线性指数显著增高,但复杂度变化不显著(Cx:听觉刺激为0.37±0.07,0.39±0.08,痛觉刺激为0.37±0.08,0.39±0.07,P=0.205;ApEn:听觉刺激为0.76±0.11,0.79±0.10,痛觉刺激为0.74±0.13,0.81±0.10,P=0.017;cross.ApEn:听觉刺激为0.93±0.10,0.97±0.09,痛觉刺激为0.94±0.13,1.00±0.11,P=0.006)。结论电非线性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和定量检测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意识障碍患者电非线性指数明显低于意识正常者。结合听觉刺激和痛觉�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意识障碍 脑电描记术 非线性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本院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予以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44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将两组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血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致残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急救后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与急性缺血性患者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PSC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认知损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血清BDNF与PSCI的独立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其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511例急性缺血性患者,男性332例(65.0%),年龄(60.67±10.18)岁(范围49~80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5.0分(2.7~6.7分),前循环413例(80.8%);血清BDNF中位数11.54 μg/L(6.13~16.25 μg/L)。310例(60.7%)发生PSCI。单变量分析显示,PSCI组年龄、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基线NIHSS评分和血清BDNF与非PSCI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BDNF与PSCI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0.514,95%置信区间0.356~0.807;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BDNF预测PSCI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95%置信区间0.830~0.896;P<0.001),最佳截断值为10.78 μ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9%和86.8%。结论基线血清BDNF较高是PSCI的保护因素,对PSC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认知障碍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养血清颗粒在治疗后抑郁( PSD )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 2015 年 5 月—— 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50 例后抑郁( PSD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 25 例执行采用百忧解 20mg/ 次,治疗 4 周;分析组 25 例给与养血清颗粒 1 袋 / 次,治疗 4 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治疗前焦虑自评量表( 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均获得改善,且分析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临床在治疗后抑郁,养血清颗粒的使用有助于缓解患者抑郁情绪,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养血清脑颗粒 卒中后抑郁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微出血(CMBs)的MRI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并比较MRI不同扫描序列检出CMBs的能力。方法患者60例,分为脑缺血组(34例)和脑出血组(26例),以同期查体的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MRI(包括SET1WI和FSE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和平面回波成像(EPI)检查,分别统计各组CMBs、腔隙性梗死、白质稀疏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检出CMBs的差异。结果CMBs在缺血组、出血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9.4%,61.5%和6.7%。CMBs最常见于基底节/丘脑区。CMBs与高血压、病史相关(P〈0.01),而与糖尿病无关(P〉0.05)。CMBs的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和白质的改变程度成正相关(P〈0.01)。常规MRI和DWI均不能显示CMBs,EPI与GRE-T2WI检出CMB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多发性CMBs的存在提示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出血倾向,对于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GRE-T2WI是检测CMBs的首选方法,EPI可作为GRE-T2WI的补充手段。

  • 标签: 脑微出血 磁共振成像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单元治疗老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患者50例和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行单元模式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和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层医院单元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基层医院卒中单元老年脑卒中临床分析
  • 简介:后抑郁(poststroked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有报道其发生率达50%。PSD可导致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增加;阻碍神经功能恢复,致残率增加;康复意愿及效果下降,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对PSD进行分组治疗,以探讨治疗PSD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治疗方案 脑卒后 疗效比较 抑郁 神经功能恢复 常见并发症
  • 简介:摘要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其发生机制、临床评估和干预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后缺血未波及的认知相关区继发性损害是造成PSCI的机制之一。在啮齿类动物中发现这些远隔认知相关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丢失参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减轻这些继发性损害可改善认知功能;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后远隔区有神经元丢失,却未发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临床影像学研究也发现这些远隔区的继发性损害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性,但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关系并不明确。由于远隔区继发性损害发生时间相对较晚,且有更宽的治疗时间窗,对其行干预保护有望成为PSCI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卒中 认知障碍 继发性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价后运动性失语症语言功能区微观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发生缺血性后运动性失语症病例15例纳入病例组,并收集正常健康志愿者15例纳入健康对照组,行头颅平扫及DTI扫描,将所获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两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及纤维束走行图,比较两组间FA值、MD值及纤维束走行分析。结果病例组左侧Broca区域FA值为0.357±0.020,正常对照组Broca区FA值为0.396±0.010,病例组左侧Broca区较正常对照组减低(t=-7.2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FA值为0.361±0.020,对侧镜像区域FA值为0.406±0.010,病例组患者FA值低于对侧镜像区域(t=-9.4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侧Broca区的MD值为1.091±0.084,患侧MD值为1.098±0.100,健康对照组MD值为0.797±0.048,对侧镜像区域MD值为0.808±0.030,病例组左侧Broca区、患者MD值高于正常对照组(t=11.61,P=0.00)及对侧镜像区域(t=9.84,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区域纤维束走行较对侧不同程度稀疏、缺损。结论DTI技术能够为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提供影像诊断依据,为临床治疗及康复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卒中 运动性失语 扩散张量成像 脑结构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缺血性是我国中老年人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而侧支循环对缺血性的代偿作用至关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性得到大幅提高,许多大型临床试验也开始结合侧支循环的评估制定治疗策略。另外,改善侧支循环具有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侧支循环在缺血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脑侧支循环 缺血性卒中 神经影像
  • 简介:目的探讨后吞咽障碍患者皮质吞咽中枢在磁图中的激活情况,为吞咽皮质中枢的功能探讨提供资料。方法采用151通道Omega2000全头型生物磁仪(CTF.co,Canada)对6例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磁信号的采集。以等电流偶极(equivalentcurrentdipole,ECD)记录肌电信号开始前-2500ms内激活区的部位及时间顺序。以每隔20s、25s、30s、35s时间不等的方式向受试者口腔注射室温纯净水0.5~1ml共10A。所有检查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检查,并与磁图的磁场变化结果融合,形成磁源性成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结果5例患者得到磁源性影像。所激活的区包括岛叶、初级运动感觉皮质、扣带、丘脑等。部分区呈现反复激活,内吞咽皮质激活存在5个相对较为固定的环路。中央前后回、岛叶、丘脑、扣带回持续稳定激活,其初次激活发生在一定时间段内。后扣带较前扣带回及岛叶激活较晚。结论吞咽皮质在处理吞咽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环路。后扣带回激活较晚可能是由于后吞咽皮质功能活动受损的表现。

  • 标签: 吞咽障碍 吞咽皮质 卒中 脑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