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2012年12月2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纪念座谈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理事副理事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主编王礼先教授作了"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纪念《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的报告。

  • 标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编委会 创刊 三亚 海南 第四届理事会
  • 简介:为了解黑龙东部山地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水质的影响,试验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原子吸收法对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pH值的变化都不甚明显,变异系数都较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溶解氧含量降低,浊度和电导率明显增加,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Na、Ca和Mg离子总平均浓度逐渐升高.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K、Ca元素的淋溶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且树干径流各元素的净淋溶和淋溶系数均高于穿透水.地表径流对水质的酸化有缓冲作用.

  • 标签: 兴安落叶松 人工林 大气降水 穿透水 树干径流 地表径流
  • 简介:西南大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研究成立于2000年,隶属于西南大学科技处,并取得了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研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在职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

  • 标签: 水土保持规划 研究所 大学 西南 设计 水土保持方案
  • 简介:王兵,男,1965年5月出生,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首席科学家,森林生态连清技术体系的提出者与设计师。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站长,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管理中心主任,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副主任委员,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专家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 标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家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森林生态环境 博士生导师 中国民主促进会
  • 简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二届二十二次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于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在京的常务理事、名誉理事、理事及专业委员代表共计25人参加了会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杨振怀理事长主持。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传达中国科协六届五次全委会会议精神;审议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报告和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

  • 标签: 中国 扩大 会议 大会 召开 理事
  • 简介:龙江是福建第二大河流,北溪是龙岩、漳州和厦门三市的主要水源地,该河流的水土流失及水源含养直接关系到三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本文对北溪的悬移泥沙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以及变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北溪的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泥沙年际变化 侵蚀模数 平均含沙量
  • 简介:杨玉盛,男,1964年9月出生于福建仙游县,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1988年毕业于福建林学院,获农学硕上学位;1997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2002年从厦门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地理研究所长,福建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高校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海峡西岸资源与环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负责人,福建和福建师范大学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 标签: 博士生导师 水土保持专家 福建师范大学 学科带头人 自然地理学 南京林业大学
  • 简介:何丙辉,男,湖南泪罗市人,1966年8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6年9月在美国普渡大学国家土壤侵蚀研究实验室(NationalSoilErosionResearchLab.,PurdueUniversity)当高级访问学者。现任西南大学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研究所长,

  • 标签: 水土保持专家 东北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水土保持规划 硕士学位 林业科技
  • 简介:植被覆盖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本文在对湖北近16年来植被覆盖在不同类型区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植被覆盖在不同坡度、土壤、高程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探讨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自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平均海拔高、坡度大的武陵山和秦巴山山地丘陵区年际变化NDVI相对值比平均海拔低、坡度小的江南和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区要高,NDVl年际变化趋势增幅也较大,春、夏、秋三季的NDVI值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大。年均NDVI退化和改善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坡度〈5°、高程〈500m的区域,退化的区域最主要是城镇及周边地区,改善的区域最主要是江汉平原等农作物主产区。

  • 标签: 植被覆盖 NDVI 区域变化 驱动因子
  • 简介:龙江特大桥边坡动态监测是龙江特大桥勘察内容之一,监测内容有深孔位移监测、深孔推力监测以及地下水位监测,监测点主要布置在边坡和崩滑区。通过1年多的监测,桥位两河岸边坡现状整体稳定,局部有小量位移,深部比浅部稳定,第四系及全风化~强风化岩体稳定性相对较差。

  • 标签: 高速公路 边坡 监测 特性分析
  • 简介:日前获悉,我刊副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崔鹏研究员在南非召开的第十四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SC)会议上,当选为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委员,任期截至2018年12月31日。这是自2010年IRDR成立以来,我国当选的唯一一位科学委员委员。

  • 标签: 灾害风险 研究计划 国际科学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都山地灾害 国际社会科学
  • 简介:左长清,男,汉族,生于1956年1月,湖南衡阳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1年底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系,1982年分配到江西水利厅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1989年12月调至江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江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党支部书记、所长,兼任江西科学技术协会理事、江西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江西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西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 标签: 高级工程师 水土保持专家 教授 科学研究所 科学技术协会 江西省
  • 简介:研究采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对湖北水土流失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周边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和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是湖北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而江汉平原及周边丘陵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和洞庭湖丘陵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则是湖北水土流失程度最轻的地区。湖北水土流失强度最高的县(市)多位于江汉平原与周边山地的过渡地带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说明湖北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是水土流失区域分异产生的先决条件,但是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活动强度的差异也对水土流失分异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区域分异 湖北省
  • 简介:本文立足土地整理的实践,对福建土地整理建设和管理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全面分析了土地整理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福建土地整理的对策。

  • 标签: 土地整理 建设 管理 问题 对策
  • 简介:降雨侵蚀力是反映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本文利用广东26个基本气象站点的多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并初步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于4~9月份(雨季),其占全年的84.8%,根据季节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第一类型区分布于粤北、粤东北、粤西北的内陆山区,第二类型区分布于粤中、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第三类型区分布于广东南端的电白、吴川和雷州半岛地区,各类型区之间的季节分布有明显差异;在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上,1961~2001年间大部分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趋势,最大趋势系数(r)可达0.326,其年际变化特征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关.

  • 标签: 降雨侵蚀力 广东 土壤侵蚀 时间变化特征 降雨量 降雨强度
  • 简介:生态补偿机制是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纽带,也是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压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只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有针对性的实践较少,尤其是缺乏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态补偿技术方法与政策体系。为了使河北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政策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根据河北水土保持实际情况初步划分了3个不同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区,提出了各生态服务区的生态补偿对策和补偿强度,并阐述了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补偿 机制
  • 简介:本文以地理位置、地貌、侵蚀类型、修复方式为命名,进行福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的划分,提出针对性方案,确定适宜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分区 福建省
  • 简介:贵州“珠治”试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了水、土、石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珠治”试点工程石漠化治理成效及经验,其成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水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经验:推广群众参与式治理模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充分利用水、土、石等资源,重视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示范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 标签: 珠治 石漠化 贵州 石灰岩 喀斯特
  • 简介:崩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由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下土体受破坏而崩塌和冲刷的侵蚀现象。本文以江西赣县崩岗为研究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地貌因子对崩岗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崩岗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250m以及相对高程在100-200m之间的的低山丘陵区,分别占到崩岗总数量和总面积的77%以上和54%以上,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为主;5-25°范围内的斜坡和陡坡是崩岗的高发区域,其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到了总体的73.23%和72.51%,以综合型崩岗居多;东坡向崩岗数量最多,西坡向崩岗面积最大,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半阳坡上;除条形崩岗凸形坡数量比凹形坡少之外,均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崩岗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其他崩岗类型数量和面积相当。崩岗受地貌因子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地貌因子选择性。该研究成果为赣县崩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依据。

  • 标签: 地貌 崩岗 发育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