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山药,也叫山药蛋、地蛋、土豆、山芋、洋山芋、洋芋、马铃薯等。河湟农村都叫山药,所以我从小叫惯了这个名字。住进县城变成准城里人后,虽然有时也叫洋芋,但总不如叫山药来得顺口和痛快,所以这篇拙文自然要以"山药"为题了。小时候是整个社会物质匮乏、温饱难保的时代,素常的吃食就是杂粮和山药

  • 标签: 川水地区 河湟 社会物质 畜群 午药 工作变动
  • 简介:明代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著位置,成为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中华文苑中的又一奇葩。明代民歌集多以诗意很浓的名字命名,有些还带有一定的民俗气息,如:《挂枝儿》、《夹竹桃》等,有的干脆名之曰《山歌》。1935年中央书店出过一种明代民歌集——《黄山谜》,收人《国学基本文库》,为该丛书的第一集第五种。“黄山谜”这个名称明显与其他明代民歌集不同,没有一点意趣,令人迷惑。著名俗曲研究专家赵景深先生就曾对此产生过疑问,他在《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序中谈到:“《黄山谜》这书名也许不可靠,内容也任意增加,决非原本的规模。”(《曲艺丛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赵景深先生所疑很有道理,一本民歌集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干巴巴的名称,这个问题也像它本身一样是一个难解之谜。

  • 标签: 明刻本 《山歌》 黄山 明代民歌 《夹竹桃》 谜语
  • 简介:<正>1929年,林散之持老师张栗庵先生介绍信赴上海从师黄宾虹先生学山水画.在上海学了二年,因停止教书,家中失去主要收入,生活困难,乃于1931年春从上海归.回来后,林散之不忘黄先生之勉,于1934年3月,只身携一行李,一油布囊,开始了影响他一生创作的万里之行.他自河南游嵩山,观龙门,入潼关,登华山,攀太白,过剑门,至成都,上峨嵋,出三峡,沿江而下,瞻庐山,由九江乘轮船而归.此行历时8个月,越7省,跋涉1.8万余里,得画稿800余幅,诗300余首,游记若干卷.回来后,林散之相约祖父邵子退游家乡中独山,未能去成;又约游黄山,忽于翌年春,害起搭背,经过3个月的医治始愈.林老立即敦促祖父同游黄山,他们才于1935年秋和学生林秋泉一道开始了对黄山的旅游写生.

  • 标签: 林散之 黄山 文殊院 山水画 黄宾虹 乘轮船
  • 简介:G20杭州峰会召开恰值9月,正是满城飘香的季节,“江南最忆是杭州,杭州最忆桂花香”,一个峰会,再加上两个“最忆”,杭城经历着不小的考验。为不给杭州添堵,也为了不辜负美好时光,我们一家老小响应号召,驱车直奔黄山,把杭州让给客人。

  • 标签: 黄山 焦虑 杭州 峰会 江南 客人
  • 简介:<正>自宋代罗愿《新安志》出,李白是否到过黄山,就成为历史上一件“积案”。近年,随着黄山对外开放和宣传,尤其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进行,“积案”一变而为“急案”。但近年出版的一些书刊,如《李白在安徽》、《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古代

  • 标签: 黄山 李白诗文 徽州 新安江 对外开放 方志编纂
  • 简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成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政治运动,全国大约有1700万城镇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早在1965年,上海便有零星人员前往黄山茶林场,开始了他们的采茶、农耕生活。10余年间,近万名上海知青,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播撒在那片土地上,他们体验着农村的辛劳,忍耐着恶劣的生活条件,在理想主义的热血与对家乡的思念之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冬。他们之中,有曾经养尊处优的高干子弟,有响应领袖号召的热血青年,也有饱尝生活艰辛的黑五类子女。他们来到茶林

  • 标签: 茶林 上山下乡运动 持续时间 农耕生活 农垦局 毛主席最新指示
  • 简介:"如意鸡鲜又香,打个巴掌都不放!"这句民谚藏着一个鲜活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黄山市歙县有牌坊群的那个棠樾村.

  • 标签: 故事 民谚 黄山市 歙县 牌坊
  • 简介:"马烽和赵树理不一样。马烽是为党而写农民;赵树理是为农民而写农民。所以当党和农民利益一致的时候,他们两人似乎没什么差别。而当党和农民的利益不一致时,马烽是站在党的一边,而赵树理是站在农民的一边。"

  • 标签: 赵树理 山药蛋派 作家 农民利益 山西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