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HepZJ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获取HepZJ培养上清液,通过PCR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支原体检测,通过显色基质法进行内毒素检测;将HepZJ细胞悬液经尾iv进入SD大鼠后观察其生存情况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剖检,通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析该细胞的生物分布;将HepZJ细胞悬液sc进入BALB/c-nu裸鼠后分析其致瘤性。结果HepZJ支原体检测电泳图未见阳性条带;内毒素检测浓度〈2EU/mL;SD大鼠尾ivHepZJ后生存情况良好,血液、肺脏、脾脏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GAPDH-Human和TERT-Human基因表达,血液中12h后、肺脏和脾脏中1周后基本被清除,剖检过程中未见肿块形成;裸鼠scHepZJ后无硬性肿物形成。结论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HepZJ无支原体、细菌污染,进入体内后无明显副反应及致瘤性,具备应用安全性。

  • 标签: 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 安全性 支原体 内毒素 生物分布 致瘤性
  • 简介:目的:分析初治急性髓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感染特点,并探讨抗感染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60例初治急性髓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能够明确感染部位42例(占70.00%),不能明确感染部位者18例(占30.00%),前三位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占45.24%)、血液(占14.29%)及肛周(占9.52%);病原菌检出3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8.33%,革兰阳性球菌占30.56%,真菌占11.11%.降阶梯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升阶梯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升阶梯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升阶梯治疗组(RP〈0.05).结论:急性髓白血病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部位不明确患者占有较高比例;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升阶梯治疗可能延误抗感染时机,延长感染控制时间及增加感染相关病死率,亚胺培南为基础的降阶梯抗感染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急性髓系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 发热 感染 降阶梯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雌三醇软膏与诺氟沙星口服联用对绝经后妇女泌尿感染反复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绝经后妇女泌尿感染反复发作患者100例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诺氟沙星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雌三醇软膏外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阴道健康、复发性阴道炎症的评分值和雌二醇(E2)水平、阴道pH值的测得值,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阴道健康评分值和E2水平测得值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复发性阴道炎症评分值和阴道pH值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雌三醇软膏外用与诺氟沙星口服联用治疗绝经后妇女泌尿感染反复发作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改善了其阴道炎症状、E_2水平和阴道pH值。

  • 标签: 雌三醇 泌尿系感染 反复发作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五水头孢唑林钠联合热淋清颗粒在治疗肾结石术后泌尿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肾结石术后泌尿感染患者,根据所有患者入院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采用五水头孢唑林钠进行治疗,实验组39例,患者采取五水头孢唑林钠联合热淋清颗粒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另外,同时对肌酐(Creatinine,CR)、微量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DMII)与尿素氮(Ureanitrogen,UN)等肾功能相关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治疗后发现,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P<0.05);此外,实验组的Cr、DMII以及UN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实验组的细菌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对照组为25.6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水头孢唑林钠联合热淋清颗粒应用于肾结石术后泌尿感染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五水头孢唑林钠 热淋清颗粒 肾结石 泌尿系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他克莫司(TAC)对人肾小球膜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及其抑制人肾小球膜细胞周期性增殖的机制。方法5μmol/L的TAC分别培养人肾小球膜细胞24、48、72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进一步将人肾小球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TL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TGF-β1组)、TAC组、TGF-β1+TAC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μmol/LTAC作用于人肾小球膜细胞48h,细胞在S期的比例明显下降了(P〈0.05),在G0/G1期的百分比增加(P〈0.05)。与CTL组相比,TGF-β1组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CTL组相比,TAC组Smad2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TGF-β1组相比,TGF-β1+TAC组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TAC可能通过影响TGF-β1/Smad2信号通路阻断人肾小球膜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而抑制其增值。

  • 标签: 肾小球系膜细胞 细胞增殖 他克莫司
  • 简介:目的探究将外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所有患者均应用外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同期修复缺损组织,观察所有患者的组织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其组织缺损状况均得到修复,并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1±0.9)h。而所有患者的皮瓣制备时间为40-65min,平均时间为(55.4±9.1)min。而实验结果中,患者的皮瓣完全成活率为112(90.32%),其中包括9例远端皮肤坏死、2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感染,9例患者出现皮瓣坏死。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症均痊愈,未见存在生命危险患者。结论在对足跟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组织重建时,可以应用外踝后穿支皮瓣进行修复,能够提高皮瓣的存活率,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外踝后穿支皮瓣;踝关节;足跟皮肤缺损;组织重建;应用价值踝关节以及足跟皮肤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多发伤,并且也是临床对组织进行修复的一项难题1。相较于传统的背部或腹部皮瓣选择方式来说,外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修复具有更为灵活的制备方案2。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探究了将外踝后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应用于足跟皮肤缺损组织重建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所有足跟皮肤缺损组织缺损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2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开展实验。本次研究中纳入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4例,所有患者年龄区间介于54-78岁,患者平均年龄数据(61.6±7.2)岁,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资料统计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后纳入本次实验。(P>0.05)。1.2方法在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当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插管,所有患者均采用预防性气管切开,保证患者的呼吸状况。根据患者状况,对患者进行皮瓣缺损修复。在对患者进行气囊止血带下,对患者的皮瓣远端进行切取,将患者的静脉、神经和动脉完全暴露,将其进行切断,结扎,并在远端做好皮瓣制备,将皮瓣周缘切开后掀起,使患者的神经以及营养血管包裹在皮瓣内,纵行将患者的皮肤进行切开,游离患者的静脉浅层,并纵行切开筋膜组织,形成含神经经在内的皮瓣蒂。皮瓣选择完成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损伤皮瓣缝合,注意连接患者的神经,保证患者移植皮瓣的血液供应。1.3评价标准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皮瓣制备时间,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状况,评价皮瓣修复效果。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皮瓣成活率则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卡方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时间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而实验数据应用t值进行检验。若p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2008-2015年上海市松江公立医院门诊药房药品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方法:对2008-2015年上海市松江全部公立医疗机构(7家二级医院,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抽样,每家医院以系统随机法上报100张/月门诊处方,共201600张。根据卫生部及WHO颁布的有关文件评价其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2015年,平均每张处方用药金额和用药品种数分别为113.36元和2.05种;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注射剂处方比例分别为16.71%和9.58%;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比为88.32%,用通用名开具药品比例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抗菌药物和注射剂处方比例以及每张处方用药金额明显低于二级医院。结论:在医疗监管部门以及临床药师的干预下,上海市松江公立医疗机构门诊药房合理用药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抗菌药物和注射剂使用比例已达到卫生部和WHO的要求。

  • 标签: 门诊处方 处方分析 二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 简介:目的研究涂阳肺结核病患者耐药状况及耐药原因,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扬州市江都结核病诊疗定点医院2014−2017年确诊的初治、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以研究其耐药状况及形成耐药原因。结果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较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显著提高(χ2=64.533,χ2=8.319,χ2=4.411,χ2=42.6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病人的督导管理,及时治疗合并症、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肺结核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及预期,提高服药的依从性,确保全疗程完成治疗是防止产生耐药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涂阳肺结核 耐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