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7月,笔者就哈琴夫妇的新作、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与加拿大文学等问题,对哈琴进行了邮件专访。哈琴强调文化对理论研究及理论自身发展的影响,提出"理论"即"方法","方法"则是研究者的信仰、价值旨归及其对文化的猜想。诸多理论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下再议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是谓重访后现代,而她本人则更倾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哈琴还认为,理论无所谓兴衰沉浮,因为学界对理论的关切早已渗透到一代学者的思维方式中,或融入到文学教学之中,故而在后理论时代,理论依旧无处不在。

  • 标签: 理论研究 加拿大文学 文学教学 价值旨归 后现代时期 门罗
  • 简介:一我妹妹丁宁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1998年春节期间,她告诉我,社里要推出《百年人生丛书》,内容是当代文化名人的回忆录。第一种已经问世,是周一良的《毕竟是书生》。这本书我读后感到很有意思。周一良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毕竟是书生》不到十万字,重点叙述自己20世纪70年代进入梁效写作组,打倒“四人帮”后接受审查的尴尬经历。当时除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外,其他当事人尚未直陈其事。周一良的回忆录态度比较诚恳,

  • 标签: 《思痛录》 20世纪70年代 再版 文艺出版社 1998年 “四人帮”
  • 简介:由劳伦·鲁尔·麦克斯韦撰写的专著《美洲小说的浪漫主义改写》以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为例,阐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美洲后殖民小说写作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后殖民文学研究方法,该著作首次从比较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研究的视角,选择性地研究了不同地域、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发现了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反复借用和改写,进一步说明了英国殖民对美洲文学、文化乃至政治的深远影响。

  • 标签: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 后殖民研究 比较文化研究
  • 简介:《少女小渔》是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由此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而小说文本中对移民女性的关注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理论解读小说,探讨小说在女性视角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分析其叙述声音折射出的移民女性现状,以此更加全面地审视严歌苓作品中对女性世界的关注。

  • 标签: 《少女小渔》 女性视角 移民女性 叙述声音
  • 简介: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余华大量阅读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现代主义小说,深受其影响,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把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技巧和中国经验以及经典文学传统融合起来,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世纪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越来越回归传统,越来越中国化和民族性,但不是很成功,这让余华很困惑。余华的成功和困惑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成功和困惑。

  • 标签: 余华 现代主义 先锋 阅读 创作
  • 简介:《鲁宾逊漂流记》是笛福以英格兰水手为原型,进行的文学艺术的再创造,将自己多年的海上经验和体验灌注于鲁宾逊身上。这部小说大获成功,为笛福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笛福的殖民主义心理。本文通过对鲁宾逊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找寻出作者骨子里所透露出的殖民主义色彩。

  • 标签: 《鲁宾逊漂流记》 资本主义时期 殖民主义 侵略
  • 简介: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式游戏的先锋主义的反拨。可以说,徐则臣的神秘主义叙事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形式、意蕴,它既是对标榜为"现实主义"的日渐平庸化的、囿于琐屑日常生活的文学的抵抗,也是对于当下破碎了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的把握,是徐则臣所独有的对当下纯文学道路的探索。

  • 标签: 徐则臣小说 神秘主义 传统 现代
  • 简介:"双性同体"理论由伍尔夫于20世纪引入文学领域,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逐渐成为男女两性人格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状态。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和德莱赛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嘉莉都是具有"双性气质"性别魅力以及拥有男性戾气的勇敢女性。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析利蓓加和嘉莉的"双性气质",以此展现她们作为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女冒险家的性别魅力。

  • 标签: 双性气质 女性主义 《名利场》 《嘉莉妹妹》
  • 简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经典短篇《强奸幻想》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有着紧密而微妙的渊源。一方面,作品根植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对男权社会强奸文化的批判,将主流媒体热炒的女性强奸幻想改写为女性借助语言交流、抵制性侵的反强奸幻想,同时也反讽地展现了语言之于女性现实困境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英美图书市场的小波折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女性主义内部的观点论战存在一定关联。

  • 标签: 《强奸幻想》 阿特伍德 反强奸幻想 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
  • 简介:本文提出了关于丁玲早期作品两个重要的新观点:作者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并非目前学界通常所认为的是表达"五四"时期争取个性解放的努力和挫折的"新女性"的"启蒙"式话语,而是一种已经有条件满足"性解放"需求的"后五四"的市民对于其"市民阶级"身份无法有效建立的苦闷;而此后作者力图打破这一困境而创作的"革命加恋爱"小说系列,也仍然是作者在市民阶层立场和角度上,出于空虚而观察其时流行的"革命"潮流的浅层涉猎之作。

  • 标签: 丁玲 新女性 革命与恋爱 “左翼”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