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中医辨证分析证形成病因,以便根据病因来提高证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 2016年 12月到 2018年 12月,采用回顾资料分析法,获得证患者形成病因。结果 :证 79例患者病因统计中,主要有以下病因引起:因于风者占比 30.37%,因于火者占比 21.51%,因于痰者占比 18.98%,因于瘀者占比 16.45%,因于虚者 12.65%。结论 :证病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因于风者、因于火者、因于痰者、因于瘀者、因于虚。临床上可以根据以上主要病因来判断患者病情,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医辨证 颤证 病因
  • 简介:摘 要: 心房纤是持续的心律失常,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纤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伴随而来的便是合并症脑卒中的发病率增高,导致病患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危害。有研究表明, 50 岁以下的人出现心房纤的几率低于 2% , 70 岁以上的人出现心房纤的几率则为 13% ,可见,老年人心房纤的发病率较高。老年人出现心房纤伴发栓塞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风湿性瓣膜心房纤的病患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会增加 17 倍。为了预防老年心房纤,经过医务人员的多年研究,发现抗凝治疗对于预防脑卒和降低其发病率中具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就其在药物选择、适应证、并发症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 标签: 老年人 心房纤颤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P<0.01)。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除颤导线 导线故障 起搏参数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 2004—2016 年对我院收治的 85 例老年慢性心房纤病人的观察治疗,发现老年慢性心房纤与脑梗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老年心房纤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因而,在诊断心房纤病人时,有必要做 CT 检查,尽早发现脑梗死,进行及时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免发生反复发作性的心源性多灶性脑梗死而导致严重的痴呆并发症。

  • 标签: 慢性心房纤颤 脑梗死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SCD)。一项给透析患者植入心脏复律除器的试验,研究了一级预防性植入型心脏复律除器(ICD)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透析患者所起到的预防死亡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某海洋平台注水泵自安装服役后,所在区域撬块及甲板一直存在高问题,通过对注水泵甲板高区域振动数据采集分析,得出甲板高原因,并根据原因进行模态仿真分析,给出甲板优化改造方案并实施,对比改造前后甲板振动实测数据,证明改造方法对甲板减确实有效。

  • 标签: 甲板高振 动力学仿真 减振改造 模态振型 海洋平台
  • 简介:摘要埋藏式心律转复除器(ICD)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ICD技术的发展,儿童ICD植入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ICD在应用指征、器械及植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就儿童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常见病种、适应证及ICD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心源性猝死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中采用迈瑞除仪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2-2020.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总计92例。在患者的施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急救方案,按照急救措施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措施,研究组在急救的过程中采用迈瑞除仪,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采用迈瑞除仪进行急救的研究组患者5分钟、10分钟、15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出院存活率更高,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措施中加强使用除仪可显著提高急救成功率,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除颤仪 院前急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在社会环境下使用自动体外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进行现场急救的5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国内公共场所应用AE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5年间国内公共场所使用AED现场急救54例临床病案从患者和AED使用者属性、AED临床性能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现场应用AED分析后,54例患者未发生院外发生心博骤停患者9例;发生心博骤停患者45例,脑复苏出院40例(88.9%),死亡5例(11.1%),其中1例为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在院内死亡。AED对可除节律识别及除建议的正确率为100%。对室颤电击成功率为97.22%,无脉性室速成功率为100%。数据显示不同品牌的AED在工作核心指标上均表现出临床有效性。施救者的操作水平影响着AED的电击关键时间,这些关键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P<0.05)。结论AED的电击决策和电击性能可靠、有效。加强人群培训,缩短电击关键时间,优化社会配置,加强运维管理可提高AED应用的整体效能。

  • 标签: 院前急救 院外心搏骤停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公共场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门市区120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掌握电除术现状,为全市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自动体外除仪(AED)配备现状、120急救车除仪配备现状、人员培训现状、急救人员对电除术掌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江门市区公共场所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除仪(AED);江门市区120急救车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除仪(AED),仅配备手动监护除仪;被调查医院有70%的医院有对本单位的急救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基层医院的急救人员对电除术技能掌握合格率(73.2%)显著低于二级以上医院的急救人员(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市公共社区和120急救车均缺乏自动体外除仪(AED);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电除技能水平欠理想,尤其是基层单位急救医护人员,应加强规范培训。

  • 标签: 院前急救 自动体外除颤仪 电除颤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 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 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除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除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 标签: 除颤器 多中心研究 患者特点 使用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外初始可除心脏骤停患者血液指标,探讨心脏骤停后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间急救的 313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情况及相关血液学指标。 结果:初始可除心律组的乳酸水平、免疫炎症水平、BNP水平明显的低于不可除组, 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初始可除组在缺血缺氧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脏损伤方面较初始不可除组轻,其较轻的内在损伤机制使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心脏骤停 初始可除颤心律 乳酸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标签: 心动过速,室性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恶性心律失常 单中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阐述了以硅油为介质的双出杆阻尼孔外引式隔器的结构原理,通过实验获取了阻尼器的阻尼力,利用动力学仿真模拟了隔器受到冲击时的衰减特性,并对样机进行了冲击响应实验,获取了隔器冲击响应特性。实验结果验证了基于硅油的双出杆阻尼孔外引式隔器具有较好了减性能。

  • 标签: 阻尼孔外引 减振性能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心房纤35例临床重点。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5例心力衰竭并发心房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按照单双号分组,将接受常规治疗1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另外20例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心力衰竭并发心房纤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0%,不良反应发生率15.0%;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0.0%,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两组心力衰竭并发心房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并发心房纤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明显提升,能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房纤颤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急救、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除监护仪的应用与护理措施。方法:将本院于2018年09月-2019年6月接收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之中的观察对象,均给予除监护仪,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救护期间,11例心脏骤停(55.00%),17例心室颤动(85.00%),经过心肺复苏、除监护仪抢救之后,成功复苏15例,占比88.24%。随访观察12个月,有18例患者存活。结论:应用除监护仪急救、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对患者的护理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除颤监护仪 心电监护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