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接触角膜内皮镜中参与分析的细胞数(NC)对测量结果重复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到我院诊治并在同一时间行2次以上(含2次)接触角膜内皮测量的患者,其测量结果包括中央角膜厚度(CCT)、内皮细胞密度(ECD)、平均细胞面积(ACS)、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六边形细胞百分比(HEX%),排除NC=0的结果,〉2次测量的患者,选择NC最大的2组结果,以每位患者所得的2组结果中NC较小者(NCmin)为分组依据,10个细胞为一个等级,获得(NCmin〈10、10~20……90~100、≥100)11个组段,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对各组段内2组数据的重复性进行评估,并对ICC进行F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各组段CCT的ICC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ECD和ACS的ICC,当NC≥100时,均〉0.9,且95%CI下限在0.75以上,当NC≥50时,均〉0.75;CV的ICC,当NC≥90时,〉0.75,其余组段均〈0.75;HEX%的ICC,当NC≥100时,〉0.75,其余组段均〈0.75。结论CCT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不受NC限制;分析ECD和ACS时,NC应在50以上,当NC≥100时,测量结果的重复性最佳;分析CV和HEX%时,NC应分别在90和100以上。

  • 标签: 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 重复性 中央角膜厚度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
  • 简介:目的探究对角膜溃疡患者实施生物羊膜移植联合绷带角膜接触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1日至2017年5月21日我院60例角膜溃疡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32例,应用生物羊膜移植联合绷带角膜接触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传统羊膜移植术治疗)。均随访一年,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疗效、角膜水肿消退时间、视力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100.00%)和对照组(100.00%)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治愈率(95.24%)相比对照组(81.08%)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角膜水肿消退时间[(7.24±1.23)d]相比对照组[(12.24±2.23)d]明显更短,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视力[(0.46±0.22)]相比对照组[(0.35±0.15)]明显更优,P〈0.05;治疗期间,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急性排斥反应、羊膜脱落。结论对角膜溃疡患者实施生物羊膜移植联合绷带角膜接触治疗的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

  • 标签: 角膜溃疡 生物羊膜移植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 效果
  • 简介:2012—2013年,我科利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治疗23例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改善了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1一般资料收集一年来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共23例27眼,男9例,女13例;年龄45~89岁,平均年龄67岁。右眼16例,左眼11例。其中大疱性角膜病变18例,发生于抗青光眼术后8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7例,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后3例:化学性眼外伤2例;无菌性角膜溃疡3例。视力:无光感2例,光感2例,眼前手动3例,眼前指数5例,0.01~0.17例,0.1~0.86例。全部患者的角膜上皮病变均经过1~2周积极的药物治疗,包括多种促进角膜上皮生长、修复,抗生素、抗病毒滴眼液或眼膏,症状均未缓解,伴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刺激症状,例如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睑痉挛等。经过治疗后仍不缓解者,为持续性角膜上皮病变,纳入本组临床观察研究。经过详细的检查,所以患者的眼压都在正常范围,除角膜上皮病变外,均不存存需要同时治疗的其枘眼病。

  • 标签: 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 角膜上皮病变 药物治疗 白内障超声乳化 角膜刺激症状 抗青光眼术后
  • 简介:摘要:角膜接触是广泛用于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本文以角膜接触的专利申请数据为分析样本,对专利申请状况以及主要技术发展的路线进行了梳理,对专利申请趋势及该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专利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角膜接触对大范围角膜上皮脱落的疗效。方法:收集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眼科2010年1-12月期间收治的大范围角膜上皮脱落的患者(36例)数据,对佩戴角膜接触后的患者上皮愈合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结果:佩戴角膜接触后患者眼痛、异物感症状立即缓解,连续配戴角膜接触5~7d后,其中28例患者角膜上皮完全修复,8例摘后继续使用1~2d眼液、眼膏后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对36例患者随访3~6月均未出现角膜上皮再次脱落。结论:在使用角膜接触治疗角膜上皮脱落时,患者所受痛苦少、治疗操作方便、费用低,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角膜上皮脱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角膜病患者用于持续佩戴绷带角膜接触镜中的效果以及疼痛。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院内收治的角膜病患者内选择20例研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患者的治疗效果为95%,且干预前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高于干预后,对比P<0.05。结论:将持续佩戴绷带角膜接触用于角膜疾病治疗中,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疼痛程度。

  • 标签: 持续佩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 角膜病 治疗效果 疼痛缓解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角膜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月,医院眼科收治的角膜病患者30例(4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15例(21眼),分别采用常规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持续佩戴软性角膜接触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刺激症状控制时间、畏光缓解时间、流泪缓解时间、痊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观察组前房炎症阳性率、复查一项及以上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可以缩短角膜病疗程。

  • 标签: 角膜病 软性角膜接触镜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多焦软)和单光软性角膜接触(单焦软)联合验配方式矫正老视的视觉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20例老视观察对象(老视度数+1.00~+2.00 D),分别按多焦法(双眼配戴多焦软)、单眼视法(一眼配戴远用单焦软,一眼配戴近用单焦软)和改良法(主视眼配戴单焦软主视眼配戴多焦软)3种方法验配角膜接触。每种方法配戴1周,间隔1周作为洗脱期,分析选用单光框架眼镜和3种接触矫正方法矫正下的观察对象双眼远、中、近距离100%及10%的双眼对比度视力(后文中视力均为双眼视力),同时采用VFQ-25汉化版视觉质量量表评估视觉效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方法下视力的差异。结果:在远距视力对比中,多焦法视力低于单光框架眼镜(t=3.91,P=0.001)和改良法(t=2.94,P=0.008)。在5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76,P<0.001;10%:t=-4.22,P<0.001)、单眼视法(100%:t=-3.50,P=0.002;10%:t=-4.76,P<0.001)和改良法视力(100%:t=-4.22,P<0.001;10%:t=-3.90,P=0.001)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在3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t=-4.36,P<0.001;10%:t=-5.48,P<0.001)、单眼视法(100%:t=-7.43,P<0.001;10%:t=-4.03,P=0.001)和改良法(100%:t=-5.67,P<0.001;10%:t=-3.93,P=0.001)视力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所有观察对象中有1例认为单光框架眼镜最佳,7例认为多焦法最佳,2例认为单眼视法最佳,10例认为改良法最佳。结论:联合多焦法和单眼视法的改良验配方法能很好地矫正老视,提供不弱于单眼视法和多焦法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老视患者接受。

  • 标签: 老视 角膜接触镜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绷带角膜接触辅助治疗急性眼化学性烧伤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大化集团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急性眼化学性烧伤28例(35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18只眼),对照组14例(17只眼)。所有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及常规治疗,观察组佩戴绷带角膜接触,对照组不佩戴绷带。随访21天,观察视力、角膜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3天观察组视力(BCVA,logMAR)为0.20±0.08,优于对照组的0.31±0.12(t=-3.134,P=0.004)。治疗后3、7和14天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Z=-3.304,-3.312,-2.249;P=0.001,0.001,0.024)。观察组角膜愈合时间为(9.44±3.93)天,较对照组的(14.82±4.53)天短(t=-3.759,P=0.001)。结论佩戴绷带角膜接触可以缩短急性眼化学性烧伤后角膜修复时间,使视力更快恢复。

  • 标签: 眼,烧伤,化学,急性 接触镜,绷带式 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角膜塑形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配戴角膜塑形真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8~12岁,近视度数-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前、戴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中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配戴在戴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围,说明对角膜代谢影响小。角膜塑形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角膜曲率 角膜厚度 内皮细胞计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佩戴硬性高透气性角膜接触(RGP)对轻中度圆锥角膜进展的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至2017年验配RGP、佩戴2年后更换镜片的轻中度圆锥角膜45例(74眼),比较佩戴前及佩戴2年后屈光度及视力等各项参数。结果佩戴RGP前后两次最陡经线上角膜屈光力[(52.03±7.93)D与(51.52±6.52)D]、中央角膜厚度[(467.69±74.59)μm与(469.05±68.69)μm]、适配RGP基弧[(7.22±0.64)mm与(7.23±0.61)mm]、RGP屈光度[(-7.11±4.01)D与(-7.62±4.84)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0、-0.24、-0.30、1.29;P=0.369、0.814、0.768、0.203);而代表角膜前表面平均散光的Simk’s散光值在佩戴2年后为(-2.75±2.31)D低于佩戴前的(-3.88±3.02)D(t=-4.08,P<0.001)、RGP视力(logMAR)0.02±0.09较初戴时的0.06±0.09提高(t=-3.55,P=0.001)。距角膜中央3.0 mm以内及3.1~5.0 mm两区域内的平均角膜屈光力在佩戴后2年均有所增加(t=-2.67,P=0.010;t=-5.04,P<0.001)。而5.1~7.0 mm区域的平均角膜屈光力及角膜散光在配戴后2年却有所减小(t=2.00, P=0.049;t=3.70,P<0.001)。结论佩戴RGP能有效控制轻中度圆锥角膜进展。

  • 标签: 圆锥角膜 镜,接触,角膜,透气性,硬性 效果,控制 原因,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央角膜厚度是否受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100例(198眼)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者,100例(199眼)无角膜接触配戴史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结果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543.66±32.95)mm,无角膜接触配戴史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553.38±29.05)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角膜厚度受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的影响,明显薄于无角膜接触配戴史者。

  • 标签: 中央角膜厚度 软性角膜接触镜 近视 超声角膜测厚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接触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观察2009年7月到2019年6月因配戴角膜接触发生感染性角膜炎而住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高危护理行为、症状体征、角膜感染灶的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共20例患者(23眼)纳入本研究,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21.4岁。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占高危护理行为的72%(8/1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异物感、疼痛、眼红及视力下降。溃疡位于视轴区及视轴旁区15眼(65%),位于周边区8眼(3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35%(8/23),4眼为棘阿米巴感染,其中2眼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眼为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1眼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6眼(70%)药物治愈,7眼(30%)手术联合药物治愈。治疗效果佳为8眼(35%),效果良好为9眼(39%),效果差为6眼(26%)。结论: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是引发接触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溃疡好发于视轴及视轴旁区;棘阿米巴原虫及铜绿假单胞杆菌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经过及时合理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感染性角膜炎 高危因素 临床特征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干眼是除屈光不正外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可极大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配戴角膜接触(CL)被认为是干眼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CL配戴人群干眼的发病率较健康人群高,配戴CL会导致或加速干眼的发生。2017年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首次将角膜接触相关干眼(CLADE)纳入医源性干眼的范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即往眼科医师多关注于配戴CL引起的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更常见的CLADE重视不够,认识也不足。本文就CLAD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干眼综合征 接触镜 眼泪
  • 简介:摘要通过观察超长配戴角膜接触一例的症状及体征,并结合相关案例得知,超长配戴角膜接触对眼的影响较为显著,可出现泪膜的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损伤、水肿、角膜知觉减退及新生血管形成,还可形成巨乳头性结膜炎。因此配戴角膜接触时应严格按照角膜接触验配流程进行选择,要求顾客严格规律配戴及对接触认真进行护理,定期进行复查以便验光师对检查结果做出相应及时的处理。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超长配戴 泪膜 角膜 睑结膜
  • 简介:摘要角膜接触(contactlens,CL)CL直接贴附在角膜的泪液层上,与人眼生理相容,达到视力矫正的目的。与眶架眼镜相比CL有更大的视野,在所有注视方向均能保持光学矫正性能,消除眼镜的三棱镜作用,消除斜向散光,减少双眼视网膜像差,保持更好的双眼视,使用安全、方便、美观,还有一些特殊镜片可满足一些特殊要求。国家药监局将角膜接触分为“软性”、“硬性”和“塑形角膜接触”三大类。在本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市面上使用最广泛的软性亲水接触的两项检测指标及检测依据。

  • 标签: 角膜接触镜 器械安全 检测项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接触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眼科就诊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的患者100例(128眼),其中28例为双眼,随机分为2组角膜接触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64眼)。角膜接触组在手术结束时角结膜表面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术后3d取下绷带型角膜接触,对照组术后当天包扎术眼,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和促进角膜创面修复眼药水点眼,观察术后患者角膜创面恢复情况及眼部刺激症状。比较术后2h、6h、24h、48h、72h2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及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差异,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1);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诊2~6个月,观察组术后复发率4%,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10%,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2,P<0.05);两组均未见感染、移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接触能加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减轻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疼痛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并能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 标签: 翼状胬肉 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 角膜接触镜 角膜上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软性亲水性角膜接触在药物毒性角膜炎中的应用。方法对药物毒性反应致角膜上皮粗糙、水肿,角膜刺激症状明显伴视力下降16例(20只眼)连续配戴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联合营养角膜上皮修复药物治疗。结果连续配戴一周左右病情均好转治愈。结论连续配戴治疗性软性角膜接触联合营养角膜药物,治疗药物毒性反应性角膜炎,具有保护角膜上皮促进其愈合的效果。

  • 标签: 亲水性 软性 角膜接触镜 药物毒性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