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高高的山上有我一座小屋,有一支短笛在那小窗里边有一轮明月在那小屋顶上……我想从那小窗里看外面的世界一定更美。可我总是找不见小屋不管注视过多少山头。爸爸只能打一孔好大好深的窑洞给我们,再后来的公共宿舍都在高耸的围墙里面……但有时我仍会想见小屋,茅草覆盖的小屋……笛子谁来吹奏?悠长的尾声一直在

  • 标签: 一轮明月 看云 土里 小崖 林边 露光
  • 简介:曾经有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但有个善良美丽的妻子,一双活泼可爱的子女,还有一份理想的职业。可以说,温馨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让我尽享生活的甘美与亲情的其乐融融。

  • 标签: 人生哲理 生活态度 人生观 生活方式
  • 简介: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奔驰和捷豹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两车主进而斗殴,奔驰车主一边追打捷豹车主一边怒吼:“有钱就跛,你爹妈没教你,穷人也是人啊!”

  • 标签: 十字路口 车主 捷豹 奔驰
  • 简介:春天悄然而至,卸下了冬装的围裹,你却仍然奔波于钢筋水泥的手掌之间。某个夜晚,也许你会梦想自己徜徉在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丛中,那么,这个清晨,就让我们一起出逃吧。逃到一个中国最美的乡村,那里,叫做婺源……

  • 标签: 婺源 花丛中 钢筋水泥 汪口 相信你 丰王
  • 简介:印象中,我学生时代的评语里似乎总有一条:“希望以后注意团结同学。”我那时很委屈,我并没有不团结同学,只是生性羞涩、沉默寡言而已。高中时代,我瘦小,矮,总坐在第一排。我没有傲人的才艺,不会唱歌跳舞拉小提琴;

  • 标签: 高中 文艺 忧伤 学生时代 小提琴 同学
  • 简介:对唐代经学家师古是否参与了《五经正义》的编撰这一问题,学者的看法颇有不同。通过考辨史料,可知师古于贞观十二年开始参加了《五经正义》的编撰工作,但在贞观十五年退出。退出原因为:在《五经正义》编撰期间,唐太宗筹划封禅之事,所用礼仪多采纳师古《封禅仪注书》的意见,但贞观十五年前往泰山封禅途中遭遇彗星,师古从而在政治上失宠;师古性格简傲,与编撰集团关系紧张,编撰队伍借机将师古排挤出去;师古与孔颖达等主撰者的学术观点不同,编撰集团将师古对《五经正义》所作的疏解删削至尽,因而后来《五经正义》的撰者中不提师古的名字。

  • 标签: 颜师古《五经正义》 编撰
  • 简介:清代乾隆时期在绥远城任副都统的画家兼画论家布图的绘画及其绘画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少数民族书画理论。布图告诉我们,面对所画之物,要画的有生气,不要类同死物。要养气,养浩然正气,以传达自然物象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态,只有这样整幅作品才"活"了。"情景者境界也"是布图绘画美学的重要观点。他分析了"笔墨""情""景"三者之间的关系。布图的绘画思想主要是从师古法与师造化、意与境、笔墨与情景、情景与境界、隐与显等方面体现出来。

  • 标签: 绥远都统 蒙古族 布颜图 绘画思想
  • 简介: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一套以仁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钧尤以独特的体仁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的"体仁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体仁"、"体仁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性、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体仁"说;"不逾矩"即是"知及仁守,庄莅动礼",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一贯的"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的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割裂了工夫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也与他所追求的一体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 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后来建立的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