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着重研究通古斯鄂温克语元音系统。首先分析讨论了该语言的a、藜、i、e、o、u6个短元音音素,以及aa、藜藜、ii、ee、oo、uu6个长元音音素,进而用具体例词阐述了不同元音音素的使用原理及其不同程度的使用率。

  • 标签: 通古斯 鄂温克语 元音系统
  • 简介:<正>北大兴安岭探险队1942年5月12日,北大兴安岭探险队一行10人从海拉尔出发。队员们分乘卡车,带上全部行李物品,穿过草原,北抵三河。然后,再从那里徒步行进,并改用马车运送行李。在行政区划上,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误,现属内蒙古自治区——译者),当时归兴安北省管辖。三河是俄罗斯人的垦荒居住地,中心村叫多拉戈钦卡,由此往东直至很

  • 标签: 大兴安岭 内蒙古 北方通古斯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日本人
  • 简介:母系社会,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1)盛行渔猎经济,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晚期出现畜牧业及行业分工,生产关系表现为"集体"形式;父系社会,满-通古斯语族渔猎、畜牧业与农业经济并存,进入铜、铁、石并用时代,并萌生了私有制;阶级社会,满-通古斯语族经济形式由以渔猎为主转向农业,养殖的动物成为劳动的重要帮手,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私有制确立。

  • 标签: 神话 中国北方满-通古斯语族 经济制度
  • 简介:《奥古斯都功德碑》为罗马元首制创立者奥古斯都生前留下的自述,所及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是研究罗马共和与帝制转型期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该碑自发现以来,国外学界已有多种校勘本问世。兹特综合各家校勘,从古典语文逐译该铭文,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注释,为国内古典学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文本。

  • 标签: 奥古斯都 安齐拉铭文 译注
  • 简介:古斯故事是中国北方广为流传的吃人精怪故事类型,土族中也盛传蟒古斯故事。本文对土族蟒古斯故事的起源和演变历程进行了尝试性的探寻,并对其中所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蕴进行了挖掘和解析。

  • 标签: 蟒古斯 土族 原始文化 活化石 故事 中国
  • 简介:国家的作用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学者们对著名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的作品作了不同的解读,形成了“国家消极论”与“国家积极论”这两种不同的见解。本文通过对相关重要文本与理论的分析,指出奥古斯丁既强调国家在消极意义上的“惩恶”作用,又重视国家在积极意义上的“扬善”作用。他对国家之作用的认识既未背离古典思想的传统,又与中世纪的基督教政治传统一脉相承。

  • 标签: 奥古斯丁 国家 消极论 积极论
  • 简介:居住是人生存的条件之一。华夏人的居住从遥远的野处,经历五六千年的寻觅、构造,才走到文明的家居时代。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原始住房早已不存,惟中华汉字^字及相关的字存其可追溯的踪迹。能为这种追溯提供资证的,有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和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本文即以宀字为核心,追溯居住的演进之迹及其引起的人文精神,并从中升掘出汉字的历史文化价值。

  • 标签: 宀部字 汉字 历史文化价值 人文精神
  • 简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些红歌最近传唱率很高。虽然红歌发生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那些红色经典历经岁月的雕琢还是一样光彩夺目。在建党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单位在五月份组织了一次红歌合唱大赛。

  • 标签: 编辑部 故事 红色经典 红色文化
  • 简介:小小编辑.幽默四溅,笑话横飞,从本期起,杂志开辟“爆笑编辑版块”,与读者共享本刊编辑们的快乐生活。

  • 标签: 编辑部 版块 杂志 读者
  • 简介:蜡梅吐芬芳,冬尽春将至,春风传喜讯,年关闹晚会。春节快到了,单位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如期上演。

  • 标签: 编辑部 故事 春节晚会
  • 简介:2016年4月29日,微信朋友圈忽然跳出“著名作家、《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病逝”的消息,瞬问就被刷屏!一位圈友立刻画了一页漫画《斯人已乘白鹿去》。我感觉刚刚看到陈忠实在镜头前谈《白鹿原》和《白鹿原》电影,谈他喜爱的田小娥,尽管有些苍老,脸上全是黄土高坡的沟沟壑壑,但没有觉得是病体,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 标签: 陈忠实 《白鹿原》 著名作家 黄土高坡 田小娥
  • 简介:达延汗死后,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称汗,这一家族势力迅速膨胀。先是,巴尔斯博罗特四子巴雅思哈勒分得了永邵卜万户中的喀喇沁,末子博迪达喇又得到了永邵卜、阿苏特二。这样,庞大的永邵卜万户四分五裂,被喀喇沁万户所代替,阿苏特成为该万户的一个组成部分。16世纪末17世纪初,阿苏特在今内蒙古苏尼特旗一带。阿苏特在火落赤及其七个儿子统治下,约有二万之众。他们在兴安岭南部拥有兀良哈塔布囊属,17世纪20年代就有七个和硕单位的属民。林丹汗西征后,在1628年秋天的埃不哈河战役中,永邵卜、阿苏特等大吃败仗,其部落渍散。阿苏特在越兴安岭奔喀喇沁的途中,被“阿巴噶”部落劫夺,火落赤七个儿子中有五人阵亡。劫后余生的二台吉虽然到了他们的塔布囊属,但是已经无力管辖他们,最终投附了爱新国。后来也有其他阿苏特人陆续来归,和喀喇沁、土默特等来归之人一道,被编入八旗满洲。阿苏特人分别被编入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和正蓝旗。

  • 标签: 内蒙古 17世纪 喀喇沁 家族势力 16世纪 八旗满洲
  • 简介:本刊(原《蒙古学资料与情报》)于1984年第1期刊载了叶新民先生所译《察哈尔布尔尼亲王之乱》一文的第1、4—7分。最近,译者又将该文第2、3分惠送本刊,现予发表,以使读者卒读此文。──编者二、阿布奈的袭爵后金国(清)统治内蒙古以前,众所周知,在那里最有力的统治者有察哈尔王家和土默特(Tumed)阿勒坦汗(Altanqayan)以后的顺义王家。其中,顺义王家由于受到林丹汗(ligdanqayan)的攻击,大部分毁灭了。而察哈尔王家,也在1634年,因林丹汗病死于西迁青海地方的祁连滩(siratala)后投降了后金国,因而失去力量。在这时,后金国对两个王家的处置和待遇是全然不同的。一则是顺义

  • 标签: 察哈尔 林丹汗 呼和浩特 蒙古史研究 亲王 顺治帝
  • 简介:"文革"期间,我在湖北省军区担任干部调配组长,同时还兼任过一段时间的湖北省委常委、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军区党委书记张洪的秘书。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当时由省军区代管的设在咸宁向阳湖的文化"五七"干校,对干校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同在那里的诸多文化名人也有过接触和交往。现摘要回忆如下。

  • 标签: 干校散记 文化部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