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耳炎在类疾病中的发病率会更高,由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反复感染的问题。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整体的治疗周期比较长,同时也需要浪费一定的资金,因此这种疾病的产生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多种因素共同结合才能够构成具体的发病因素。针对类而言,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找相对应的病因对其进行解决。本文主要针对全外耳炎的常见病因以及具体的治疗方式进行相对应的分析,希望能够对外耳炎的具体治疗提出相对应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外耳炎 病因及治疗
  • 简介:摘要:瘫痪在动物临床医疗中属于常见病例,对本身造成了极大痛苦同时对饲养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针灸在治疗瘫痪中通过各种疗法取得了卓越疗效。本文总结近五年来学者在针针灸治疗瘫痪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针灸在瘫痪治疗上的优势与劣势,为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瘫痪 针灸
  • 简介:摘 要:消防搜救集训,就是将搜救集中起来训练。本人从事搜救集中训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预防控制搜救疾病的知识,对集中训练过程中各个环节预防疾病和治疗的方法予以阐述,以为搜救集中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着重于研究消防搜救疾病管理对症防治进展。

  • 标签: 消防搜救犬 疾病 管理 对症防治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对健康Beagle胸部各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进行研究。方法将麻醉后,打开颈部及胸、腹腔,于胸部食管各段中点处于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注射液0.4 ml,观察颈部、胸部和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蓝染情况,观察时间大于30 min。不同食管分段之间所有观察部位的蓝染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胸上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60.0%;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7.1%;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44.4%;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2.9%;左上纵隔区域淋巴管33.3%;左上气管旁淋巴结3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20.0%;隆突下淋巴结12.5%;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颈部淋巴管和锁骨上淋巴结9.1%。胸中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5.6%;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44.4%;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42.9%;胃左动脉旁淋巴结42.9%;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0.0%;隆突下淋巴结33.3%;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25.0%;左上气管旁淋巴结20.0%;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9.1%。胸下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100.0%;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100.0%;胃左动脉旁淋巴结100.0%;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55.6%;脾动脉旁淋巴结30.0%;隆突下淋巴结11.1%。结论胸上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近端,引流区域为颈部、上纵隔至隆突下区域;胸中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向上可至上纵隔,向下可至腹腔;胸下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远端,引流区域为隆突下区域至腹腔。

  • 标签: 食管 淋巴引流 亚甲蓝
  • 简介:摘要:当前,类的饲养量在不断的提升,这些类有的是小型宠物,有的是较为大型的看门,这些类的来源也比较的复杂,有的是来自本地,还有的是来源于外地,由于其来源比较复杂,所以对于疫病的防控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养管理工作还有狂犬病的防控工作都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当前在养管理和狂犬病防控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改善。本文就养管理主要做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分析了当前养管理与狂犬病防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养犬管理 狂犬病 防控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养宠家庭日益增多,各种宠物皮肤疾病层出不穷,春夏尤为多见,对宠物的健康和美观造成影响。其中真菌性皮炎占很大比例,该病病程长、易复发,传统西药疗法耐药快,故本文对两种中草药对猫真菌性皮炎的疗效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宠物皮肤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 标签: 犬猫 真菌 皮肤病 中草药
  • 简介:摘要: 细小病毒病为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为典型症状。此病发病率高达20%~100%,致死率高达10%~50%。对养业的危害,目前已经被列为烈性疫病菌之一。

  • 标签: 犬细小病毒 急性出血性肠炎 心肌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从现阶段城市类狂犬病流行的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狂犬病的感染范围广,在春季极容易发病,类病毒鉴定难等,因此,其防控难度大,防控需求紧迫。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从城市类狂犬病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保障城市类狂犬病防控实效。

  • 标签: 城市犬类狂犬病 问题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尿喹啉酸(kynurenic acid,KYNA)作为内源性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经调节剂,近年来,随着对KYNA与G蛋白偶联受体35和芳香烃受体的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KYNA与免疫系统、炎症和癌症密切相关。文章从KYNA对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入手,对KYNA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未来KYNA在抗炎、调节免疫及相关疾病等方面的探讨提供参考。

  • 标签: 犬尿喹啉酸 免疫细胞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微信平台干预的连续性服务对损伤患者免疫依赖和认知行为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并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微信区域平台上1000名类损伤患者的免疫信息,将1000名类损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500人,对对照组采用免疫时现场教学,采用基于平台的持续干预结果:观察组的疫苗接种率在干预后达到98.80%,而观察组为79.20%,在统计上存在显着差异(p < 0.05);观察组患者的狂犬病预防和治疗知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在统计上显着(p < 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干预的持续服务可以大大提高病患者的狂犬病知识,定期接种疫苗,提高疫苗的可靠性,提高患者的认知行为。

  • 标签: 微信平台 延续服务 犬伤患者接种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比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横断(ACLT)骨关节炎模型探究关节软骨下骨重塑的病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本研究选取8周岁,雄性,体重10~15 kg的比格,将18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骨关节炎(OA)模型组。通过离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构建关节不稳的OA模型,术后16周后处以安乐死,取材。通过番红固绿染色和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学会-改良Manking(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评估关节软骨退变程度。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分析软骨下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分离度(SP.Tb)、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通过经免疫染色测定软骨下骨中pSmad2/3,Osterix和CD31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OA模型组肉眼可见多处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退变,番红固绿染色显示关节软骨龟裂,但尚未侵犯深层结构,OARSI-Modified Manking评分显著升高(4.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P<0.01)。Micro-C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软骨下骨BV/TV显著高于对照组(0.4±0.3),而SP.Tb和Tb.P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0.1、-2.0±3.5),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4、2.519、3.393,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外周血中含有高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81.7±5.1),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80,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A模型组的关节软骨下骨髓腔中聚集了大量的pSmad2/3+MSC、Osterix+成骨前体细胞和CD31+血管内皮细胞(109.9±3.9、70.5±1.8、26.8±1.8),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14、-42.475、-8.937,P<0.05)。结论比格膝关节OA的软骨下骨中出现异常骨重塑,其中活跃的骨吸收和TGF-β1/Smad2/3通路是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关键靶点。

  • 标签: 骨关节炎 计算机断层扫描 转化生长因子-β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胰蛋白酶及消化后是否弃去胰蛋白酶对Madin-Darby肾(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消化效果的影响,并评价培养基中添加胎牛血清对减轻胰蛋白酶细胞毒性的作用。方法选用5种胰蛋白酶分别消化MDCK细胞,消化5 min后弃去胰蛋白酶为弃去组,不弃去为保留组。观察消化过程,记录细胞达到不同状态所需的时间。完全消化后,检测细胞的活率、结团率、直径。以不同浓度的胰蛋白酶消化MDCK细胞,按培养基是否添加胎牛血清分为含血清和无血清组,检测细胞活性。结果重组胰蛋白酶消化时间长于动物源胰蛋白酶。保留和弃去组细胞活率均值都大于94.77%,结团率均值均大于34.56%,直径均值分别为17.33和16.97 μ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2, P<0.001)。细胞活性随胰蛋白酶添加量呈现梯度变化。含血清和无血清组的细胞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5, P<0.001)。结论5种胰蛋白酶均可完全解离贴壁MDCK细胞,其中重组胰蛋白酶消化时间较长,作用温和,比较适合生产。弃去胰蛋白酶再继续消化的做法可行且有益,胰蛋白酶浓度对细胞活性有影响,胎牛血清可以减轻胰蛋白酶的潜在毒性。

  • 标签: Madin-Darby犬肾细胞 传代培养 细胞消化 胰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对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30条健康杂种随机分为假失血休克组(SHAM组)、休克组(HEM组)、迷走神经切断组(VGX组)、迷走神经刺激组(STM组)、胆碱酯酶抑制组(THA组)5组,每组6条。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制作失血性休克模型,从制模成功即刻(0 min),以5 V、2 ms、1 Hz强度的连续电流电刺激30 min。刺激开始前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 Swan-Ganz漂浮导管,股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0、120 min和180 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血浆中TNF-α,在休克前、0 min和180 min时分别计算氧合指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制模成功时除SHAM组外其余4组MAP[(40.70±0.82)、(41.30±1.21)、(40.50±1.23)、(41.20±1.17) mmHg]、CO[(1.10±0.20)、(1.10±0.14)、(1.10±0.33)、(1.00±0.28) L/min]和CI[(2.00±0.46)、(2.00±0.27)、(2.00±0.70)、(1.80±0.45) L/min·m2]处于低水平。HEM组在制模成功90 min时MAP(54.00±5.66)低于STM组和THA组[(65.30±10.63)、(59.30±5.85),F=120.401,P<0.01];CO在120 min时STM组(1.60±0.34)高于HEM组(1.00±0.24,F=87.409,P<0.05),180 min时THA组(1.60±0.13)高于HEM组(0.90±0.21,F=65.491,P<0.05);CI在150 min时HEM组(1.80±0.43)低于STM组(2.93±0.58,F=95.519,P<0.01);180 min时SHAM组、STM组和THA组血浆中TNF-α含量显著低于HEM组[(0.25±0.10)、(0.42±0.19)、(0.50±0.11)、(1.08±0.37) pg/ml,F=17.244,P<0.01];氧合指数0 min时SHAM组[(580.0±11.2) mmHg]高于HEM组[(453.0±23.3) mmHg,F=77.931,P<0.01],180 min时STM组[(523.0±18.7) mmHg]及THA组[(505.0±24.7) mmHg]显著高于HEM组[(400.0±12.7) mmHg,F=156.538,P<0.01]。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失血性休克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 标签: 胆碱能抗炎通路 失血性休克 电刺激 迷走神经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两个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当地制定有效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以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较多的村,收集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采集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小环DNA。结果共调查537只,PCR检测阳性率为41.15%(221/537),其中文县和迭部县阳性率分别为64.63%(95/147)和32.31%(126/390),文县高于迭部县(χ2=46.044,P < 0.05)。有内脏利什曼病临床症状的35只,PCR检测阳性率为74.29%(26/35),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有症状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22/26)和4/9,文县高于迭部县(P < 0.05);无症状502只,PCR检测阳性率为38.84%(195/50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无症状的阳性率分别为60.33%(73/121)和32.02%(122/381),文县高于迭部县(χ2=39.982,P < 0.05)。结论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较高,无症状感染PCR检测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居民和感染利什曼原虫风险高,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居民主动防护意识,并加大控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力度。

  • 标签: 利什曼病 犬感染利什曼原虫 PCR检测 甘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种能高效完成大动脉吻合的新型血管吻合器械,利用磁性吻合技术(MCA)达到快速吻合大动脉的目的。方法选择成年杂种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MCA组(n=8),利用新型磁吻合器械完成吻合;传统手工缝合(HS)组(n=8)。比较两种方法吻合腹主动脉耗时、吻合口耐压水平、术中渗漏血、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查吻合口血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MCA组大动脉吻合耗时[(8.25± 1.16) min]较HS组[(19.44±2.29) min]缩短 (P<0.001); MCA组术后吻合口耐压能力高于HS组(P<0.001);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HS组有6例因吻合口渗漏血需修补。血管X线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MCA组吻合口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通畅率100%;HS组术后发现3例狭窄。结论新型磁性吻合环及MCA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且吻合效果可靠的大动脉血管吻合方法,MCA血管吻合术可减少由于传统缝合技术与材料导致的吻合口并发症。

  • 标签: 腹主动脉 磁吻合技术 无缝线吻合 血管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吻合技术(MCA)实现大动脉无缝线吻合,通过吻合口组织学与电镜观察比较新型磁吻合环与传统手工缝合(TMS)方法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成年杂种22只,按腹主动脉吻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MCA组(n=11)利用新型磁吻合器械完成吻合;TMS组(n=11)。比较两种方法吻合腹主动脉耗时并进行吻合口质量评估,包括术中术后并发症、吻合口耐压水平及术后4、8、12及24周吻合口愈合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吻合口纤维组织排列情况;吻合口标本HE染色与Masson染色用于组织学分析。结果MCA组术后即刻吻合口耐压能力高于TMS组(Z=-2.087,P=0.033 )。MCA组术中吻合口无渗漏血发生,手工缝合有6例因吻合口渗漏血并发症需修补。组织学检查发现MCA组术后4周可见吻合口腔内表面有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层覆盖,术后12周吻合口组织呈慢性炎症反应,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24周无明显炎症反应;TMS组血管吻合口因缝线异物残留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电镜观察发现MCA组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壁内胶原纤维排列整齐;但TMS组吻合口呈褶皱样,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透射电镜观察见TMS组吻合口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新型血管磁吻合装置可简单有效地实现腹主动脉吻合,且较传统缝合技术更加可靠。

  • 标签: 腹主动脉 磁吻合技术 无缝线吻合 血管吻合
  • 作者: 刘瑞青 段少博 程四国 常志扬 曹会存 曹广劭 赵文利 邢孟艳 张连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大学人民医院综合介入科,郑州 450003 河南省超声分子影像与纳米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郑州 450003,河南省超声分子影像与纳米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郑州 450003 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大学人民医院综合介入科,郑州 45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医学影像技术评估前列腺内经会阴激光消融(transperineal laser ablation,TPLA)的价值。方法成年雄性比格6只,在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引导下通过TPLA分别对前列腺左右两侧叶各消融一个灶区(3 W/600 J和3 W/1 200 J)。消融当天、消融后1周和1个月采用TRUS、经直肠超声造影(transrect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TR-CEUS)以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pMRI)评估消融灶,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消融灶体积,对比不同医学影像技术评估激光消融灶的价值。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RUS可以清晰引导和观察TPLA的穿刺和消融过程。消融当天、消融后1周及1个月,采用TR-CEUS和增强MRI测量消融灶体积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消融后1个月,TR-CEUS、增强MRI及病理测量的消融灶体积分别为(1.69±0.51)ml对(1.73±0.36)ml对(1.52±0.41)ml(3 W/600 J),(2.23±0.54)ml对(2.34±0.29)ml对(2.19±0.34)ml(3 W/1 200 J),三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结论TRUS可清晰引导和监视TPLA操作的穿刺和消融过程。TR-CEUS和mpMRI均可用于TPLA的术后评估和随访,前者具有实时及价廉等优势,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检查,经直肠 超声造影,经直肠 经会阴激光消融 前列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