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韧带断裂罕见,临床上,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极易忽视髌韧带断裂的可能。本文在此报道1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髌韧带断裂的病例。患者女性,80岁,因"双膝疼痛3年,加重伴活动受限6月"就诊。患者于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膝部疼痛,休息后好转。就诊6月前双膝疼痛加重,尤其行走时疼痛明显,不能伸直,走路跛行。病程期间多次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并自行口服药物"强骨粒",病情无明显好转.

  • 标签: 膝关节表面置换 髌韧带断裂 术后 膝部疼痛 关节腔内注射 口服药物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针对增强牙根抗折性能中采用铸造桩表面喷砂进行体外试验的效果;方法:收集 40名患者的第一前磨牙进行治疗,研究牙齿均属于近期拔出,在进行治疗后再距离釉牙骨质界 1.5毫米处进行截冠,将样本牙齿随机划分为两组,进行金属全冠修复及铸造桩核,研究组采用铸造桩粘固并进行表面的喷砂,参照组不采用处理方式。并在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结果:研究组的牙齿牙根折裂的强度为 3. 114±0. 367k N, 2 ,参照组的牙齿牙根折裂强度为 2. 774±0. 367k N,其差异性符合统计学的标准。结论:为提高患者桩核冠牙根修复的抗折强度,进行铸造桩表面喷砂的效果较为理想,有推广的意义。

  • 标签: 喷砂处理 牙根抗折性能 实验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白内障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白内障患者82例,按角膜切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11点位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研究组根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采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将折叠型后房人工晶体植入,对比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治疗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研究组裸眼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1周后、1个月及3个月后角膜散光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角膜最大屈光径线上改良型角膜隧道切口治疗白内障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角膜切口 超声乳化吸除术 白内障 裸眼视力 角膜散光
  • 简介:目的探究Vitallium2000plus含银抗菌涂层表面改性的可行性及其对变异链球菌的抗黏附性。方法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在Vitallium2000plus表面制备含银抗菌涂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孔隙率检测其表面特征;将常规Vitallium2000plus试件组为对照组,含银抗菌涂层组为实验组,激光共聚焦分析2组试件对变异链球菌的抗黏附性。结果涂层表面结构均匀致密,涂层和基底结合良好,Ag散在分布于涂层表面,涂层中以Cr和Cr_2O_3为主要物相;细菌抗黏附性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结论Vitallium2000plus含银抗菌涂层性能稳定,并改善Vitallium2000plus材料的细菌黏附性,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VITALLIUM 2000 PLUS 大气等离子喷涂 表面特征 黏附性
  • 简介:摘要: 本文从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B ( SP-B )的生化结构、细胞合成位点出发,阐明了 SP-B 蛋白的生理作用,并综述了 SP-B 与肺部疾病的关系,为肺部疾病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肺表面活性蛋白 B 肺部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来本院进行诊治的8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其中研究组选取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选取传统髓芯减压术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中选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救治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5例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经肺表面活性物质等救治,10例(22.0%)痊愈出院,30例(66.7%)好转出院,2例(4.44%)转上级医院,2例(4.44%)放弃抢救,1例死亡(2.22%).应用前与应用后2小时血气指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危重症,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有效减少及减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有效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优缺点。方法我院检验科收集的200例患者血液标本(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胶体金法两种方法进行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1.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呈阳性13份,阳性率为6.63%;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结果呈阳性14份,阳性率为6.65%。两种检测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2.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共有4份标本结果不一致,经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复测之后,其结果与酶联免疫法一致,胶体金法检测的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0.25%、0.68%.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高于胶体金法((P<0.05)。讨论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可靠方法主要包括有酶联免疫法与胶体金法两种,临床检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便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二者均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胶体金法 乙肝表面抗原 优缺点
  • 简介:摘要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一年之间,在院内进行治疗的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病情进行跟踪研究,探讨全膝表面置换术疗法对于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的作用,通过实际案例的显示,全膝表面置换术对膝关节炎病情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由此,希望全膝表面置换术能够在临床上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帮助患者脱离病痛的困扰。

  • 标签: 全膝表面置换术 老年患者 膝关节 骨关节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眼表面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2月至 2017年 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诊治的 112例眼表面损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56例;研究组应用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与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入选患者均通过治疗后,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p<0.05)。结论:眼表面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维生素 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与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将患者的治疗效率明显提高。

  • 标签: 眼表面损伤 维生素 A棕榈酸酯 玻璃酸钠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6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PaO(81.63±23.51)mmHg(12mmHg=0.1333kPa)、PaCO_2(35.44±10.21)mmHg、肺泡动脉氧分压差(0.43±0.15)、氧合指数(4.32±1.08)、PH(7.33±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机械通气参数FIO_2(0.51±0.04)%、吸气峰压(2.01±0.07)kPa、呼气末正压(0.24±0.06)KPa、呼吸频率(41.09±0.75)次/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降低机械通气参数。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膝关节病患者应用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的386例(422膝)晚期膝关节病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滑膜炎""创伤性膝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为期至少4年的随访时间。排除标准包括:使用限制型、铰链式假体;伴有精神、心理疾病史;由于文化、语言、认知等原因不能配合。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截至末次随访时,共有288例(317膝)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5.1%,随访时间平均(5.4±1.3)年。术后并发症:2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例肺部感染,1例膝关节结周围软组织感染,1例假体周围感染,1例右足干性坏疽,1例金属过敏性皮炎,5例伤口延迟愈合,3例僵直膝(ROM〈50°),2例外伤后股骨假体周围髁上骨折,1例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患者术前膝关节ROM平均(94±23)°,与末次随访时(104±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结论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关节畸形,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要做好对应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因此加强患者TKA术后定期随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将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的新生儿治疗中,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3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样本,分组参考应用的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差异性,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各有19例患儿,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参照组患儿,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实验组患儿,记录并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有效数据及并发症合计数据值。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数据和参照组患儿参比,P<0.05,显示统计学对比意义,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合计数据值和参照组患儿参比,P>0.05,未显示统计学对比意义。结论采取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效果优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提升治疗有效数值。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表面麻醉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需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行表面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应激状态、血流动力学特征和术后1周的泪膜稳定性。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6.38、-9.70、-18.97、-15.87,P均〈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开始30min后的HR、SBP、DBP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2、0.52、1.56,P均〉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开始30min后的HR、SBP、DBP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46、7.15、10.47,P均〈0.05)。观察组手术开始30min后HR、SBP、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99、-7.70、-8.22,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BUT、SIT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8、7.77、12.60、6.66,P均〈0.05),但两组术后BUT、SIT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分别=0.67、-1.58,P均〉0.05)。结论依托咪酯靶控输注联合表面麻醉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应激状态,且不损害泪膜稳定性。

  • 标签: 依托咪酯 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探讨和研究采取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价值。方法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接受基础治疗基础上联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设为对照组,而接受基础治疗基础上+盐酸氨溴索治疗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设为试验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研究数据表明,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则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有助于增加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儿病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效果确切,值得推荐和应用。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盐酸氨溴索 肺表面活性物质 疗效
  • 简介:目的分别利用全髋关节置换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两种术式对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进行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实施实施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优良率对比,观察组(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80.5),P<0.05。结论利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对髋臼骨折引起的骨关节炎进行治疗,其优良率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且术后关节活动比较好,可见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式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 髋关节表面置换 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全髋关节置换、髋关节表面置换对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在 2014 年 1 月 到 2017 年 1 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 60 例 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 。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 86.3±7.3 )分高于对照组( 64.5±6.3 )分, 对比差异显著,且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 髋臼骨折后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 标签: 髋臼骨折 骨关节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
  • 简介:目的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胫距关节面9~11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下胫腓联合形态,并测量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及胫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45例下胫腓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和胫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0.19)cm、(2.45±0.46)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mm和(6.80±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cm、(3.15±0.8)mm和(6.86±1.89)mm。其中,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中心距离和胫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胫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国人的下胫腓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胫腓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胫腓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踝关节 下胫腓联合分离 断层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探讨眼科患者在非接触眼压测量中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测量可靠性的护理干预对策。应用非接触眼压计对247例患者进行眼压测量。在检查过程中针对心理、环境、操作方法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统计分析表明,能一次性完成眼压测量的患者数达210例,占总样本数85%,需要反复检查完成者37例,占总样本的15%,所有病例检查结果均达到非接触眼压测量的可靠性。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提高了非接触眼压测量的可靠性。

  • 标签: 非接触眼压测量 护理干预 眼内压 可靠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细菌生物膜(BBF)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在45枚钛板表面建立SA的BBF后,将其随机分成3组,每组15枚钛板。其中两组随机选取10枚钛板分别置于0.25%、0.5%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中作用5min,另外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各组中的其余5枚钛板经超声裂解后做细菌培养,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3组活菌率比较以SPSS17.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不同层的活菌率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培养24h后成熟BBF中层活菌率为(67.4±1.1)%,底层活菌率为(39.4±2.2)%。中层和底层的BBF活菌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t=35.81,P〈0.01)。0.5%、0.2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分别为(66.7±1.4)%,(38.2±3.2)%、(66.5±1.0)%,(39.1±2.4)%;0.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与0.25%聚维酮碘溶液作用5min后的BBF的中层、底层活菌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0.25%和0.5%聚维酮碘组钛板经超声裂解后的血平板细菌培养均可见SA菌落形成。结论0.25%、0.5%浓度的聚维酮碘溶液对钛板表面SA的BBF作用5min无明显抗菌活性。

  • 标签: 葡萄球菌 金黄色 骨板 生物膜 聚维酮碘 抗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