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非检测因素所致血液报废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从而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 2016年 ~2018年我市中心血站非检测因素所致血液报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 2016年 ~2018年血液报废量共计 22607.70U,其中脂肪浆为 15947.00U( 70.54%),过期为 2971.50U( 13.14%),血浆颜色异常为 1799.50U( 7.96%),制备破损为 318.00U( 1.41%),絮状物为 70.75U( 0.31%),渗漏为 183.00U( 0.81%),非标量为 278.20U( 1.23%),质控抽检为 940.00U( 4.16%),其它因素为 99.75U( 0.44%),质控抽检、其它原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脂肪浆、过期、血浆颜色异常、制备破损、渗漏、絮状物、非标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为减少血液报废,血站应不断规范采供血各项操作,完善血站质量管理措施,提升血液有效利用率。

  • 标签: 非检测因素 血液报废 原因 改进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从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本血站血液检验标本中抽取10000份,统计标本不合格的数量,分析产生原因,探讨质控方法。结果:在10000份血液标本中,共有33份标本检验不合格,占比0.33%。分析原因,发现和血量采集少、标本有凝块、标本未妥善处理、未及时检测、献血者采血前进食高脂食品等因素相关。结论:除去献血者自身的因素外,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还和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需要规范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等操作,认真核查,准确记录,以提高血液标本的检验质量。

  • 标签: 血站 血液检验 实验室质量 控制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血站采供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本血站于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进行献血的共计60例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划分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人数各30例。其中,对于对照组的献血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而对于观察组的献血者则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对比分析两组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况以及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献血者的护理后SDS、SAS评分明显更低于对照组献血者,其心理状态更佳,且满意度更高,组间对比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对于在血站献血的献血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并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使献血者对于血站护理工作更为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站 优质护理服务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站采供血过程实施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效果和方法。方法:我站通过实施感控标准预防措施,对比分析实施前后使用中消毒液污染情况、无菌间尘埃情况、工作间空气消毒效果、工作人员收治清洁情况、献血者穿刺部位消毒情况、高压灭菌效果、运血箱消毒情况等。结果:实施感控标准预防措施后工作间空气消毒合格率、工作人员手指细菌监测合格率、献血者穿刺部位消毒合格率、运血箱消毒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站采供血过程实施感控标准预防措施能提高采供血过程环境、器具、人员、操作的感染控制合格率,从而有助于降低感染事件发生率。

  • 标签: 血站 采供血 感控 预防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方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血站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护理质量以及血液报废率情况。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较改进前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护理服务满意率升高、血液报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采血护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

  • 标签: 血站 采血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质量 血液报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