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黄芪为中医的传统固表药物,祖国医学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三七其功效为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为止血化瘀常用要药。为了进一步探讨黄芪与三七的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发挥临床治疗效果,收集、整理多年临床应用体会,供同道借鉴。

  • 标签: 黄芪 三七 临床新用
  • 简介:摘要黄芪异黄酮是黄芪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来,食品安全和保健性食品备受人们的青睐,黄芪异黄酮也逐渐成为被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黄芪异黄酮的提取工艺、检测技术以及异黄酮的生物学功能,且分析黄芪异黄酮的研究前景。

  • 标签: 黄芪异黄酮 提取工艺 含量 成分 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复方黄芪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EclipseXDB—C18柱(150mm×3.9mm,5μm),乙腈-0.1%磷酸溶液(1:2)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05nm。结果黄芪甲苷浓度在(0.01~2)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8%,RSD为2.36%。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黄芪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黄芪 分析 色谱法 高压液相 口服液
  • 简介:中国版图的轮廓很像一只雄鸡,内蒙就是雄鸡的背脊。这块背脊从中国的西北部延伸到东北部.跨越了近29个经度.近16个纬度.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总体而言.内蒙古区内地形比较单一.高原约占2/3.但由于跨越的经纬度大.使全区各地受不同降水量及不同气候带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的地貌和植被景观.地区差异较大.

  • 标签: 内蒙古 植被景观 经纬度 东北部 西北部 多样性
  • 简介:象棋在我国的文体娱乐历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仅在清宫各种棋类就有不少种类,在清宫廷中的棋类娱乐项目中,就有一款彩色的蒙古象棋。它每个棋子为立体木刻,用不同颜色粉饰,突显的活灵活显、生动有趣。唐末五代时,北方的辽国兴起,当时蒙古族各个部落多在辽国的管辖下。

  • 标签: 蒙古族 象棋 清宫 娱乐项目 唐末五代 辽国
  • 简介:蒙古,这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家,就像是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三明治”,数十年来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停滞。可是,2011年,蒙古的经济增长率却高达17.3%,一时间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而这背后,正是蒙古实施“矿业兴国”战略的结果。

  • 标签: “资源诅咒” 蒙古 经济增长率 异国情调 经济停滞 俄罗斯
  • 简介: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

  • 标签: 内蒙古大学 简介 少数民族地区 高等教育布局 国务院副总理 综合性大学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酵母菌发酵对黄芪药材中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对不同发酵时间下的药材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与传统水煎法中黄芪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水煎法中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6.1mg/g,产率为1.61%;微生物发酵法在发酵最佳时间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8.4mg/g,产率为1.84%,两种处理方法对黄芪多糖的产率影响相差0.23%。结论:酵母菌发酵黄芪药材对黄芪多糖含量有一定影响,且其产率与传统水煎方法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标签: 黄芪多糖 酵母菌 发酵
  • 简介:摘要黄芪味甘、性平,为常用传统中药,以根供药用,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能。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含有多种皂甙、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亚油酸、生物碱、胆碱等复杂的化学成分,黄芪多糖、皂甙、黄酮等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随着中药药理研究及应用的快速发展,黄芪的药理作用得到人们更多的认识,为了保证中药临床疗效、安全性与质量的稳定性,中药指纹图谱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质量检测手段、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做简要介绍。

  • 标签: 黄芪 化学成分 指纹图谱 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健脾化湿法自拟黄芪降脂汤,观察其治疗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口服黄芪降脂汤,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降脂汤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脂的作用。

  • 标签: 高脂蛋白血症 脾虚痰湿证 健脾化湿法 黄芪降脂汤
  • 简介:青海蒙古族生活在青藏高原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人口发展缓慢,现有近1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海西、海北、黄南、海南、海东等地区。对青海蒙古族的历史,虽然汉藏文史藉中多有记载,但进行具体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成果不多。新中国成立前在国内报刊上发表的有关青海蒙古族的文章,仅有寥寥20余篇。建国初期,国家组织专门的调查组,在对全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青海蒙古族进行了系统的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志于青海蒙古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大量资料不断挖掘整理出版,研究领域在扩大,研究内容在加深,形成了一大批新的成果。文章主要就国内青海蒙古族研究的成果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整理,包括学术研究领域的各方面,以便使研究者尽可能较全面了解青海蒙古族研究的基本状况。

  • 标签: 青海蒙古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调查 综述 人口发展 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