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中西结合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40例腰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70例。70例中西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治疗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P

  • 标签: 腰椎结核 西医常规治疗 中医保守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西医常规药物结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86 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 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中医辨证治疗,疗程均为 15 天,治疗 1 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痊愈率治疗组为 67. 44% ,对照组为 48. 84%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 05) ;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3. 02% ,对照组为79. 07% ;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 05) 。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 2 例,复发率为 4. 65% ; 对照组复发 17 例,复发率为39. 5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 0. 05) 。结论: 中西结合治疗眩晕疗效较好。

  • 标签:    眩晕 辨证治疗 西医常规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结合治疗小儿水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7月~2019年3月收治的64例小儿水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33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和对照组(31例,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水疱消失时间为5.25±1.26d,平均住院时间为6.25±1.56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短,P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水痘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瘤胃积食是牦牛较为常见的一种疫病,通常是由牦牛食用难以消化过度膨胀的草料所引发,如果缺乏及时有效治疗,会对牦牛生长发育产生严重抑制。基于此,下文笔者主要就如何运用中西结合手段治疗牦牛瘤胃积食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牦牛 瘤胃积食 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复发率为25.00%;观察组复发率为4.00%,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胃炎患者中采取中西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降低慢性胃炎复发率。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胃炎 临床效果 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结合治疗 IgA肾病患者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 6月 -2018年 6月我院收住的 IgA肾病患者 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辩证口服中草药,治疗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本IgA肾病患者治疗前后比较疗效有统计学差异( P< 0.01)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lga肾病具 有明显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西结合; IgA 肾病; 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痢疾为夏秋季节的常见传染病 , 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败血症 , 迁延不愈可以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类白血病反应;且有研究表明 , 骨质流失在炎症性肠病中十分普遍 , 易发生多部位骨折。因此 , 病发早期的积极治疗对于干预病情进展、阻断不良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笔者运用中西结合方法进行早期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 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中西结合  治疗  痢疾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本病终年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中医学范畴的痢疾不仅包括现代医学细菌阿米巴痢疾,还包括急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在内。本病多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形成。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粪便色泽及伴随体征,结合各项实验室检查,考虑是感染性肠道疾患,抑或非感染性肠道疾患,排除因肠道恶性肿瘤引起者。          一、西医诊治思路         ( 一 ) 一般治疗          注意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流质半流质为宜,保持精神愉快,注意寒温适宜。         ( 二 ) 病因治疗          根据诊断结果,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有感染者予以抗感染药物,需手术等外科治疗时及时手术等。         ( 三 ) 对症治疗          失水者可口服补液盐从静脉补充,并注意保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腹痛明显者可给予对症处理,尽量不要长期使用解痛剂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免肠毒素致病菌不能及时排出。          二、中医辨治思路         1. 湿热痢         (1)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本证的病机特点是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病性为实为热,治当祛邪为主要原则,具体治法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2) 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的芍药汤治疗。常用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的黄芩、黄连、大黄、当归、芍药、甘草、木香、槟榔、肉桂、金银花等。         (3) 根据兼证加减: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凉血行瘀的地榆、桃仁、红花、赤芍、丹皮等。         (4) 根据变证转方: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有表证者,可用解表法。方选活人败毒散,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法;如属痢下较重,赤多白少,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清热解毒。         2. 疫毒痢         (1)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本证的病机特点为疫邪热毒,壅盛肠道,以其毒盛,故其治非若前述清解可比,而应以解毒以祛其热毒之邪;毒热之邪传变最速,每易燔灼气血,故需赖凉血之品,综合观之,本证当清热凉血解毒以治其痢。         (2) 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专治热毒深陷血分,具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白头翁汤加味治疗。常用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等。         (3) 根据兼症加减:疫毒内淫炽盛,可加金银花、赤芍,丹皮、地榆、贯众等以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4) 根据变证转方: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红绛苔黄糙,脉弦细者,为热毒深人心营,病热危急,上方加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         3. 寒湿痢         (1)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和血。          本证的主要病机为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治疗应针对寒湿之邪,由于有别于一般寒湿证,故非单纯温运可及,而应在温化同时注重流通、行气导滞之法,并遵该病基本治则以调气和血贯穿其中。         (2) 选方用药思路,本证可选用具有化湿和胃、行气利水之胃苓汤治疗。常用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等。         (3) 根据兼症加减:因痢疾忌利小便,故猪苓、泽泻可以减去,并可加芍药、当归以活血和营,槟榔、木香、炮姜以散寒调气。         (4) 根据变证转方:如寒邪较重,可选用不换金正气散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 虚寒痢         (1)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本证的病机要点为久痢不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病属虚证,治当扶正为要,应宜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2) 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收涩固脱的桃花汤真人养脏汤。前方重在温中补脾;后方既收涩,又补脾,兼能温肾行气。常用收涩固脱的赤石脂、干姜、粳米、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肉桂、当归、芍药、木香等。         (3) 根据兼症加减:如虚寒较甚,可酌加温中之品如附子等。         (4) 根据变证转方: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5. 阴虚痢         (1) 治法:养阴清肠。          本证的要点为阴虚湿热,肠络受损,为虚热之证,故扶正为主要原则,具体治法应养阴清肠。         (2) 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养阴和血、清肠止痢的驻车丸。常用黄连、阿胶、当归、炮姜等。         (3) 根据兼症加减: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养阴生津的沙参、石斛若痢下血多,可加凉血止血的丹皮,赤芍、地榆等。         (4) 根据变证转方:若阴虚较甚,可加酸甘化阴,和营止痛的白芍、甘草;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清解湿热的黄柏、秦皮。 参 考 文 献 [1] 吴佳愉 , 孙 菁 , 袁耀宗 . 炎症性肠病患者骨密度降低的多因素分析 [J]. 中华消化杂志 , [2] 李乾构 , 周学文 , 单兆伟 . 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中西药的结合治疗的方法对于肺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从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56例患有肺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随机挑选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的方法,治疗组则采用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制剂生脉注射液以及和黄氏注射液的两种不同的注射液进行联合治疗。最后得出的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效率达到了75.6%,而治疗组最终的总有效率在96.3%,而且治疗组中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是要比参与对照组效果好,(p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