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译者附言:美学家、文艺学家尤里·鲍列夫是我国读者并不陌生的一位著名俄罗斯学者,其力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译成中文,且一版再版,在我国美学界、文艺学界颇有影响.2000年8月,鲍列夫应邀来华,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十分精彩的主题演讲,从美学高度对20世纪文学艺术发育的总体气象与基本特征,发表了引人深思的评论,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经作者授权,这里译出鲍列夫专门为这次研讨会撰写的论文<20世纪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特征以及新世纪的前景>的第一部分以飨读者.]

  • 标签: 20世纪 艺术创作 特征 艺术文本 艺术作品 作品语义
  • 简介:张大干少年时期有过两年在重庆求学的经历,对重庆地域文化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1916年张大干从重庆出发沿长江东行,三峡风光给张大干留下深刻印象。重庆地域文化对张大干艺术创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重庆境内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壮丽的三峡,它们为张大干的绘画创作和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开阔了张大干的视野,提高了张大干的艺术修养。

  • 标签: 张大千 重庆 地域文化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正>法国作家莫泊桑,长期以来倍受中国读者的青睐,其根本原因在于:莫泊桑的精神风貌与中国文人的传统风范、莫泊桑短篇小说模式与中国小说的思维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一、莫泊桑风度与中国文人风流风度,是对人的精神气质和言行风范的概括。莫泊桑风度,就是一种极端自由放达的风范。这位破落贵族出身的作家,在短短四十三岁的人生生涯中,典型地体现出了一种西方世界特有的疯狂。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使得这位作家成了十九世纪的法国骑士。追

  • 标签: 短篇小说 中国文人 中国小说 古典小说 小说创作 艺术思维
  • 简介:伯格曼的电影美学对普拉斯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面,伯格曼借助舞台化布景、人物面部特写和长镜头内心告白等镜头语言呈现梦境、幻觉、疯癫、神经症等前意识性生命体验的艺术风格对普拉斯中后期诗歌的意象构建和叙述视角产生重大启发,是推动普拉斯形成个性化艺术表达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另一方面,影片《生命的门槛》是普拉斯创作长诗《三个女人》的蓝本,普拉斯在诗歌中沿用了电影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设定等基本架构,同时,通过融入自身的生存体验,以及更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更强烈的女性主义立场完成对《生命的门槛》的改写和超越。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 《三个女人》 影响
  • 简介:<正>19世纪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成就早已得到了文艺学界的普遍赞誉。他的小说创作中的心理分析艺术更使他在众多世界一流文学创作大师的行列中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俄罗斯当代著名评论家弗里德连杰尔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对人的价值和心灵的艺术探讨,与俄国现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此即“心理现实主义”的说法。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心理现实主义 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作家 “小人物” 拉斯柯尔尼科夫
  • 简介:本文是关于诗歌的创作谈,由十五个片段组成,主要包含了诗人的诗学主张,以及个别诗歌的创作背景。其语言富含哲理,需要细细品读。

  • 标签: 现实 时代
  • 简介:阮忠著20万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定价:5.60元。共分5章,即:庄子篇、格调篇、章法篇、人物篇、言意篇,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内容。作者有意识地在庄子研究领域另辟蹊径,使该书从创作的角度切入,在庄子散文的创作生成、散文的篇章结构形式和造句用字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意蕴、寓言的言与意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创作论 庄子研究 言意 人物形象 篇章结构 人物篇
  • 简介:<正>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勃洛克是象征派大诗人,苏联俄罗斯新诗歌的奠基人之一,在苏联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勃洛克生活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伟大转折年代,那是俄国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正如勃洛克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心中笼罩着梦幻和黑漆,

  • 标签: 勃洛克 俄罗斯 抒情诗 象征派诗人 二十世纪初 知识分子
  • 简介:舞蹈与音乐是人类艺术中最为古老的艺术种类,其二者从古至今都是紧密联系着的艺术形式,在表演活动中”联袂”演绎。尽管随着各类艺术的发展,体系逐渐成熟,分类越来越清晰,但舞蹈与音乐表演二者却始终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舞蹈中音乐始终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影响着舞蹈的表演活动。因此,深刻分析舞蹈和音乐的关系能更好地认识到舞蹈中音乐的作用,这无论对舞蹈编导家还是舞蹈表演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也能为舞蹈观赏者提供正确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引导观众的观赏活动。

  • 标签: 舞蹈 音乐 节奏 相辅相成
  • 简介: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佼佼者。她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多,但篇篇都是对人生特殊微妙之意义的探索。她在创作时往往着眼于追寻一种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社会意识,注重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探测某种生活的底蕴,冷静地思考和反映西方人生活中的孤独、苦闷与困惑。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和小说艺术的革新者,波特创造了一个十分丰富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对她的小说的具体解读来探讨其创作特色与艺术成就,并力图勾勒出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轨迹。

  • 标签: 凯瑟琳·安·波特 创作思想 美国 小说艺术
  • 简介:2000年6月,日本报社所做的"这一千年里你最喜爱的日本文学家"投票评选调查结果揭晓,荣居第一的既不是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或大江健三郎,也不是久负盛名的古典杰作的作者紫式部,而是一个明治时代的作家夏目漱石.报社的调查是针对一般读者的,而在1998年日本杂志社邀请各界名流所做的"二十世纪你最喜欢的十本日本著作"的评选中,又是夏目漱石的名列第一.那么,夏目漱石的作品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使得近百年后的日本人--而且上至学者专家下及普通百姓--仍争相阅读,推崇备至呢?

  • 标签: 夏目漱石文学创作
  • 简介:<正>蒲宁,一个生在俄罗斯,长在俄罗斯,客死于异域的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背负着流浪者的沉重十字架,走完了他那漫长而又苦涩的人生之路。一、孤独、多舛的人生之路伊凡·阿列克塞耶维奇·蒲宁于1870年10月22日出生在俄国沃龙涅什省叶列茨县的一个败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有不少人在沙俄时代做过官,特别是十九世纪初叶,这个家庭为俄国文学输送了两位大诗人:安娜·蒲宁娜、瓦西里·茹科夫。早在蒲宁出生前的农奴制改革之前,这个大家庭的主人、蒲宁的祖父就是一个相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人生之路 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农村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大文豪海明成站着写作的怪癖几乎是无人不晓了,难怪海明威的墓碑上刻有这么一句双关妙语“恕我不站起来了”。实际上海明威并不是非要站着才写得出那铁骨铮铮的硬汉小说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腰部曾因飞机失事而受伤,站着写可以减轻一些痛苦。海明威真正的习惯是在动笔之前一个劲地猛削铅笔。纵观世界文坛,以怪诞而有趣的方法创作的文人不在少数,只是我们少有所闻而已。就写作时的姿势来说,可以称各不相同:美国大作家马

  • 标签: 西方作家 世界文坛 美国当代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飞机失事 卡波特
  • 简介:奈侏尔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使他得以站在“边缘”冷眼透视“中心”的图景,又能从“中心”批判性地审视“边缘”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生存状态。其作品一方面非常关注后殖民地社会的边缘人的根基丧失、家园失却、归属不定的虚无感和无根感,另一方面,其作品中虽然也反映后殖民地边缘文化与欧洲主流文化的冲突,但作为另类的后殖民地作家,他对“半生不熟”的后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毫不掩饰地表达他的轻蔑和厌恶,并近乎冷酷地揭露和批评后殖民地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宗教和信仰的矛盾。“真实”是奈保尔的最高美学准则,为了逼近真实,他将“虚构”和纪实融为一体,创造出能最好地服务于其创作目的的“混成”形式。奈保尔的文字简洁、明晰、硬朗,早期作品具有明显的“黑色幽默”特征。

  • 标签: 奈保尔 文学评论 政治 宗教 文化 后殖民地社会
  • 简介:<正>一、川端走上“新感觉派”创作道路的因果关系。1924年,一些不满现实的青年作家纠集在一起,十月创刊《文艺时代》,为首的是横光利一,主要成员有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人,受过菊池宽赞赏的川端康成,是后起之秀。他原先倾向于后期“新思潮派”的芥川龙之介等的新理智主义的描写手法,随着现实的剧变,渐渐偏重于性变态心理的感觉现象刻划,以构思奇特的主观幻象吸引苦闷彷徨的部分市民和知识青年。千叶龟雄在1925年《世纪》杂志十一月号上,评论他们的创作特点,总括为一个概念,称之为“新感觉派”,他们便用来作标帜,但有些成员后来分道扬镳,如片罔铁兵、中河与一等。坚持其基调于始终的是横光和川端。横光未满五十岁(1947)逝去。川端则在得了诺贝尔奖金后四年(1972)自杀,这一流派也就告终了。

  • 标签: 川端康成 新感觉派 创作道路 芥川龙之介 创作特点 诺贝尔奖金
  • 简介:《语丝》开放的作者观念、女性作者与《语丝》同人的熟识、女性本身的创作成绩和《语丝》对女性创作的重视,使得《语丝》成为现代女性文学发生期的重要平台,部分女性在《语丝》发表的作品大多成为日后各自重要的作品和现代女性文学发生时期重要的作品。

  • 标签: 北京时期 《语丝》 女性创作
  • 简介:《铃兰花》是普·沃兰茨的一篇散文佳作。铃兰花是南斯拉夫的国花,象征着纯洁和幸福。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研究者普遍认为文章通过记叙年幼的“我”战胜恐惧为母亲采摘铃兰花的故事,表达了“爱能战胜一切”的思想。其实,细细揣摩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丰富深邃,别具匠心。他借铃兰花表达着对父母的感恩,对自己的鼓舞,对家园幸福自由的美好祝愿。

  • 标签: 《铃兰花》 现代散文 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