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Allen,S法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损伤后18d脊髓内部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取雌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n=8)空白对照组、伤后18d组。Allen,s法致伤脊髓。用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GFAP表达变化。结果1在行为观察中,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损伤后18天后肢功能恢复68%。2脊髓损伤后18dGFAP反应明显增强。结论1、急性脊髓损伤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2、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GFAP 行为学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多年来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并不全面和深入,为了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更透彻地阐明脊髓损伤所涉及的复杂机制,更有效地评估脊髓损伤后干预手段的效果,需要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脊髓损伤模型.由于无法依靠临床开展系统的病理学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者对建立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求能够提供用于比较的、重复性好的、可检测病理变化的动物模型.近年来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成果已经用于脊髓损伤后临床治疗中.本文就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模型进行了回顾.

  • 标签: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类型 挫伤型 吸除型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实验研究是当下热门的医学课题。如何制备与选择合理的实验动物模型至关重要。啮齿类动物大鼠具有易于获得、环境适应性强、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易于护理等优点为制备脊髓损伤模型的首选。常见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横断伤、脊髓组织缺损等。本综述针对上述的几种造模方式进行总结,对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与合理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模型,动物
  • 简介:随着工农业、建筑业及交通的发展,脊髓损伤(SCI)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脊髓是许多神经功能的中介通路,脊髓损伤及其继发性病理生理反应可直接导致神经功能损伤,从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因而致残率与死亡率非常高。不仅患者本人要受功能废损带来的不便和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对脊髓损伤的研究相对缓慢,其治疗效果难以预料,主要是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

  • 标签: 急性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神经功能损伤 病理生理反应 器官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犬脊髓(神经根)急性牵拉损伤的病理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不同程度牵拉损伤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离断脊柱后施加纵向牵拉损伤,对牵拉应变率、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源性脊髓运动诱发电位(NMEP)、硬膜下压力(SP)、硬膜血流量(EBF)等进行持续观察.伤后取脊髓及神经根标本进行HE、髓鞘神经中丝(NF)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牵拉损伤涉及牵拉节段和其上下脊髓及神经根的损伤.牵拉后出现硬膜下压力的显著增高和硬膜血流的显著降低.SEP异常的出现较NMEP更早.结论牵拉后脊髓内压力的增加导致脊髓血流减少,以及直接的机械性牵拉损伤可能是脊髓牵拉损伤的重要机制.

  • 标签: 牵拉 脊髓 损伤 神经根 急性 硬膜下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控制性脊髓挫伤大鼠模型。方法:采用Benchmark^TM立体定位颅脑撞击器制备大鼠创伤性脊髓损伤,并在伤后1、2、3、5、7、14、28d借助斜板试验及BBB评分评价其运动功能,然后观察损伤部位及其邻近区域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脊髓损伤后大鼠在斜板上维持的角度以及BBB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损伤部位可见神经纤维肿胀。灰质部运动神经元肿胀、坏死,尼氏体淡染,甚至溶解。小胶质细胞明显增生。通过铜银染色和Luxol固蓝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溃变以及髓鞘脱失。结论:建立的控制性脊髓挫伤大鼠模型重复性好,适合神经保护药物的药效学筛选。

  • 标签: 创伤性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挫伤 铜银染色 Luxol固蓝染色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类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其复杂的病理机制,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策略,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化创新与发展,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阻碍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究其原因,不规范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造成了基础研究结果的不准确,降低了基础研究对于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本文对目前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和讨论,并就建立完备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进行展望,为脊髓损伤相关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以促进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进程。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机制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是一种毁灭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年轻人的主要致残致死原因。但目前没有治疗脊髓损伤确切方法。氢气是密度最小且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可燃性和一定还原性,可选择性清楚氧自由基。目前氢气成为治疗疾病的热点:包括多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对脊髓损伤模型中炎症损伤、自噬形成机制及氢气可能的神经保护病理生理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脊髓损伤 氢气 自由基 自噬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建立一种损伤能量精确、重复性好、损伤分级明确、并发症和死亡率低的脊髓半侧损伤模型。方法选取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小鼠分为分为轻、中、重3个损伤组(每组n=14)和对照组(n=14)。利用液压打击系统制作轻、中、重各级脊髓损伤模型。各组于建模后3、7、14 d行磁共振检查明确损伤情况,同时于14 d处死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记录实验大鼠操作前后磁刺激诱发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数值,行脊髓损伤运动功能评分(BBB)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根据损伤能量可稳定地制备出轻、中、重型脊髓半侧损伤模型,在损伤后3 d,轻度损伤组大鼠相较于对照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BB评分为(20.75±0.43)分,轻度损伤组为(18.50±0.93)分,t=26.671,P<0.05],中度损伤组与轻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损伤组(9.34±4.07)分,t=108.824,P<0.05];重度损伤组与中度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损伤组(2.50±2.27)分,t=83.290,P<0.05]。磁共振、病理结果可明确显示不同程度的伤后改变。结论脊髓半侧液压损伤动物模型能够精确控制损伤能量,制造分级的脊髓半侧损伤模型。该方法保留部分二便功能,并发症少。

  • 标签: 脊髓损伤 模型,动物 运动诱发电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慢性脊髓压迫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特征为骨赘、退变的椎间盘、韧带的增生钙化压迫脊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建立慢性脊髓压迫的动物模型是对于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和组织学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该综述描述了各种类型的慢性脊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优缺点。

  • 标签: 脊髓损伤 慢性 动物模型 综述
  • 简介:背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项常用于大脑临床研究中的技术,但很少用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或预后。目的:采用显微技术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测脊髓离断情况,这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动物损伤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12只在精确显微技术下制备脊髓损伤模型,6只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用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实验组大鼠造模后脊髓离断情况,用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神经电生理改变情况,利用斜坡实验和BBB评分评价大鼠造模后的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苏醒后双下肢全瘫、尾巴不能摆动、尿潴留;弥散张量成像图像显示其T10段脊髓完全离断;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形较对照组均未引出;造模后1d、造模后1,2,4周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30°,BBB评分均少于10分,随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可见后肢刺激性反射,但无主动性功能活动,局部脊髓结构破坏严重。说明精确显微技术能成功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且在弥散张量成像图像上清晰可见T10段脊髓完全离断。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脊髓损伤 显微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电生理
  • 简介:背景: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解剖结构等的改变,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个安全有效且临床相似度高的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着研究的进展,基于不同目的各种相关的造模方式层出不穷,对后来的研究者在造模方式的选择难免造成些许干扰。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脊髓损伤挫伤型、压迫型、缺血损伤型、横断型各造模方式的有效性和死亡率的排序,为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造模方式提供有力证据。方法:通过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03-11包括PubMed、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4个数据库所有关于脊髓损伤造模方式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最终纳入文献数据,运用Stata、Winbug软件进行网状分析,得出排序结果。结果与结论:最终17篇文献纳入研究,共506只SpragueDawley(SD)大鼠,脊髓损伤造模方式有效性排序:横断型>挫伤型>压迫型>缺血损伤型;造模方式死亡率从高到低的排序:横断型>挫伤型>压迫型>缺血损伤型。

  • 标签: 脊髓损伤 脊髓挫伤 脊髓损伤模型 大鼠 造模方式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同轴脊髓损伤平台(FSI)及微创操作,建立标准化、损伤分度显著、并发症低和重复性高的创伤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C57BL/6小鼠随机编号,轻、中、重度损伤组和对照组,3种不同方法定位第9胸椎。试验开始前对撞击针在不同高度降落产生的力(Kdyn)进行记录。在损伤后第1、14、28、42天利用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后肢活动能力,同时在此时间节点完成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率比较应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力学测试结果提示,FSI脊髓损伤平台打击精度高,20、35、50 mm高度降落后产生的力分别为(35.7±1.0)、(55.0±1.3)、(72.3±1.7) Kdyn。3种脊髓阶段定位方法之间准确差异性较高(F=1 610.504,P<0.01)。BMS评分提示各实验组之间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85,P<0.01),重度损伤组与中度损伤组:χ2=313.500,P<0.05;重度损伤组与轻度损伤组:χ2=274.500,P<0.01。斜板实验检测结果提示中、重度损伤组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4.500,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提示各组小鼠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2.600,P<0.01)。结论同轴脊髓损伤平台结合微创方法制备C57BL/6小鼠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可完成步骤简单、打击分度显著及重复性高的实验流程。

  • 标签: 创伤性脊髓损伤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制作一种简易、稳定的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测试动物的运动功能,为临床研究提供适宜的模型。方法根据实验要求选取SD大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半切损伤组,于手术后第1、7、14、21、28d这五个时间点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和斜板试验标准进行大鼠肢体功能检测,同时采用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结构变化。结果通过尼氏染色发现脊髓内部的灰质和白质已经出现变性坏死。术后半切损伤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及斜板试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并且术后各项功能稳定、可靠,可以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相关机制研究及药物治疗。

  • 标签: 脊髓 半切 损伤 模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发症,提高疗效。方法对22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22例患者经密切观察、及时发现、积极治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在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治疗中加强监护并实施护理措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脊髓损伤 护理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脊柱脊髓疾患.在美国,每年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生率约为28~55/100万人,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0~12000例患者.我国尚无详细统计资料,但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其发生率必然会逐年增加.

  • 标签: 脊髓损伤 甲泼尼龙 神经节苷脂 神经生长因子 基因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