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脏外科术后正中的防治措施。方法:针对100名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进行研究。通过随机的方式将病人分到对照组和研究组,每个组分别有50名病人。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措施,研究组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切口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切口防治效果。结果:研究组切口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正中切口感染 综合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骨固定器在固定胸骨正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讨胸骨固定器在预防胸骨正中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38例胸骨正中患者行胸骨固定器内固定胸骨。结果38例患者无一发生术口感胸骨裂开、纵膈感染,均一期愈合。结论胸骨固定器固定胸骨正中操作简便,缩短手术关胸时间,固定牢靠,减少术后引流及二次开胸止血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切口胸骨裂开、纵膈感染概率,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胸骨正中切口 胸骨固定器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骨裂开的原因,更好地预防其发生,以及应用钛板内固定,增强胸骨稳定性,提高手术后胸骨正中裂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33例心胸外科术后胸骨正中裂开病例应用钛板内固定进行分析。结果应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骨切口裂开33例,无一例发生钛板感染需再次手术取出,无一例因胸骨再次裂开而需第三次手术。结论应用钛板内固定可以加强胸骨稳定性,提高胸骨正中裂开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胸骨正中切口 胸骨裂开 钛板
  • 简介:目的探讨右胸外侧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2009年3月期间,常见先心病患者行经右胸外侧小切口手术97例,与同期行正中进行同类先心病手术129例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对比研究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胸液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两组均无住院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胸组与正中组比较:平均总胸腔引流量分别为(223.9±127.1)ml,(379.4±203.9)ml;辅助呼吸时间分别为(248.5±74.4)min,(293.1±122.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7±1.2)d,(9.4±0.86)d;鸡胸发生率分别为0%,2.3%(3/129);右胸组均低于正中组(P〈0.05)。结论右胸外侧小切口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部分心内直视手术,与正中手术相比,明显缩短术后气管插管及住院时间,切口隐蔽,美观效果好。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右胸外侧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先天性心脏病 住院时间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引发骨科手术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从而更好的减少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概率,提升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骨科术后感染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造成骨科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研究引发术后感染的一些主要因素。结果骨科手术的类型、手术的时间以及手术的部位等因素都和患者术后的切口密切相关,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结论临床上引发骨科术后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工作中要特别的重视,最大限度的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骨科手术 切口感染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骨科无菌手术切口因素的相关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特别是医学方面,手术治疗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先进,治疗过程也越来越便捷,但是在技术突飞的当下,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人们的健康,阻碍了术后的恢复,本文就手术切口出现的感染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当下的医学发展有所帮助。

  • 标签: 骨外科 临床手术 切口感染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外科手术中切的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手术的有效和高质量开展。方法:以骨外科接受手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软件,对参与实验的患者伤口感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并对对其接受手术后切口出现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例骨外科患者,临床术后伤口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本身的年龄问题,以及手术切口和手术时间。结论:骨外科患者手术治疗中,应充分注意到患者手术后切口因素,提高医师手术操作技能,提高相应应对防范措施,做好环境等消毒管理,在可操控的范围内,将术后患者伤口感发色和功能的概率降到最低,为患者预后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 标签: 骨外科 手术 切口感染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骨外科临床手术中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80例骨外科手术病患进行调查,针对80例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对伤口感原因的探究,以及医护人员为感染患者提供的护理以及患者伤口恢复情况的观察。结果:患者个体差异,身体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医护人员对伤口进行处理的方法和操作技能等,都对患者的伤口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治愈伤口感的患者数量较多,治愈率较高。结论:针对出现伤口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找到感染原因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 标签: 骨外科 切口感染 感染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并气胸的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肺尖部大泡,术后经8~1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0例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胸部透视及胸部CT扫描无气胸及肺大泡征象,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所致双侧气胸的治疗研究表明,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腋下切小切口、VATS同期开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法简单,不影响呼吸功能,对患者创伤小,愈合好,痛苦小,在基层医院无胸腔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胸骨正中切口 手术 双侧肺尖部肺大泡 气胸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骨科创伤手术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控制措施以防止出现切口。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18例创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对患者进行切口控制措施前,收治其中的259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清创消毒等处理,其余259例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术前预防与术中控制等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518例患者,研究组术中切发生率为0.97%低于对照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创伤手术中采取切口的控制措施十分有必要,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切口的几率,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骨科 创伤手术 切口感染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骨科创伤手术中切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6年7月收治的148例进行骨科创伤手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74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清创消毒处理,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再采取术前预防与术中控制等措施,对两组患者发生切口的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参照组患者在术中发生切口的几率为13.51%,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发生切口的几率为2.70%,研究组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进行骨科创伤手术的患者在术中采取积极的切口控制措施能够大大减少切口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 标签: 骨科创伤手术 切口感染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造成切口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措施,旨在降低切口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影响普外科手术切口的主要因素。结果普通外科手术切口主要与患者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时间、肥胖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发生的护理干预工作,通过降低切口长度、缩短手术时间、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有效降低切口的发生率。

  • 标签: 普通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结论噬菌体SAP23为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噬菌体 基因组学 伤口感染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患者深部胸骨切口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6月间于本院采用胸骨正中入路方式行心脏手术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最终伤口感发生率为20.8%,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感率为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深部胸骨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较多,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心脏手术后深部胸骨切口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明显降低感染发生,临床意义显著。

  • 标签: 心脏手术 切口感染 临床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外科胸部正中异物反应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心脏外科胸部切口异物反应导致切口愈合不良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4例包括冠脉搭桥手术4例,瓣膜置换手术5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例。丝线异物反应7例,同时合并骨蜡异物反应4例,切口全裂开2例,钢丝断裂1例,钢丝残端翘起导致切口不愈合1例。结论改用可吸收缝线、提高缝合技术,术中彻底止血,减少骨蜡使用,防止感染,是预防切口异物反应的关键。术中细致、正确处理可有效防止切口异物反应。

  • 标签: 心外科胸部切口 切口异物反应 治疗与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在胸骨切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分析我院于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所收治的经胸骨正中手术之后感染的患者36例,并利用清创手术、负压封闭引流术、皮片移植术和肌瓣转移术等整形外科中的修复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治愈率、住院时间和随访的情况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8例浅表性的系统股切口的患者中有26例被治愈,2例患者未治愈出院,8例深部胸骨切口的患者全部都被治愈,为患者进行2个月到2年的随访均未见患者出现复发的现象,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4.4%。结论:整形外科修复重建技术对于经胸骨正中手术之后所形成的胸骨切口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整形外科 修复重建技术 胸骨切口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