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5-甲基胞嘧啶在化学修饰中扮演中至关重要的角色。早期的观点认为,这种修饰是静态不变且只起到调控作用的,然而近期的科研进步展示了一幅更为动态的图景。5-甲基胞嘧啶被用于在真核生物的一系列细胞内反应中发挥关键或必要的条件。在文章中,我们简要回顾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史,强调了胞嘧啶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机制,探索了其在真核生物中的功能阐明了5-甲基胞嘧啶作为化学修饰标记的优越性。

  • 标签: 5-甲基胞嘧啶 甲基化 去甲基化 表观遗传标记
  • 简介:摘要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TET1)蛋白是一种5-甲基胞嘧啶(5-mC)羟化酶,属于人类α-酮戊二酸加氧酶TET蛋白家族。其功能是识别并结合到基因组5’-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基序(CpG)-3’二核苷酸密度高的区域如CpG岛,启动DNA去甲基化程序,维持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平衡,以保持基因组甲基化稳态,实现表观遗传调控。TET1表达和/或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在不同来源的肿瘤中可以表现为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属性。本文综述近年来TET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 DNA去甲基化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1名51岁男性因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住院期间静脉滴注大扶康4gq12h、两性霉素B35mg,口服5-氟胞嘧啶1gq6h。患者出院后口服氟康唑0.4g/d,5-氟胞嘧啶1gq6h,出院后第6日经日晒后出现皮肤暴露部位肤色明显变黑,考虑是由氟康唑联合5-氟胞嘧啶引起的皮肤光敏性反应。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氟康唑 5-氟胞嘧啶 皮肤光敏性反应
  • 简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和6-311+G(d,p)基组对肾上腺素-胞嘧啶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15种稳定的复合物.研究发现,所有的复合物进行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后的相互作用能为-11.43~-48.96kJ/mol,符合氢键能量范围,相互作用能主要由氢键所贡献.结构和振动频率分析显示,氢键的形成使相应O(N)—H键的键长变长,对称伸缩振动频率减小,说明复合物中形成的氢键都是正常的红移型氢键.应用自然键轨道(NBO)理论和分子中的原子(AIM)理论对15种复合物的氢键性质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氢键对于复合物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当复合物形成2个或更多的氢键时,氢键的数目、类型及强度共同决定着复合物的稳定性,复合物基本符合三氢键〉二氢键〉单氢键的稳定顺序,三氢键复合物4是最稳定的,复合物3存在单氢键O—H…O,比部分二氢键复合物要稳定.

  • 标签: 肾上腺素 胞嘧啶 密度泛函理论 相互作用 氢键
  • 简介: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EC—CD)自杀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含EC-CD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质粒pLCDSN将人EC—CD基因转导入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用G418进行筛选,得到抗性克隆CT26/CD,比较CT26/CD与野生型CT26的成瘤性,评价CT26/CD对野生型CT26细胞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CT26/CD能在含0.6g/LG418的培养液中稳定生长;RT—PCR证实EC—CD基因在CT26/CD中表达;CT26/CD细胞对5-氟胞嘧啶(5-FC)的敏感性明显增加(P=0.000),且具有良好的旁观者效应;CT26/CD的成瘤性与野生型CT26相似(P=0.892);CT26/CD联合5-FC对野生型CT26的肝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延长了荷瘤小鼠存活期(P=0.000)。结论EC—CD基因修饰的结肠癌细胞瘤苗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 标签: 胞嘧啶脱氨酶 自杀基因 疫苗 结肠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AID(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酸脱氨酶)在人体膀胱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AID对膀胱癌细胞株T24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Westernbolt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6例临床膀胱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AID的相对表达量;将携带有抑制AID表达的shRNA序列(shAICDA-T24组)或空载序列(NC-T24组)以慢病毒为载体对T24细胞进行感染,利用Westernbolt对T24、NC-T24以及shAICDA-T24组进行AID表达量的检测;因为转染后的多克隆细胞株AID的表达抑制效果有限,随后我们对转染的T24细胞进行单克隆细胞筛选,通过Westernbolt结果选取抑制效果最明显的组别用于后续试验;然后运用细胞增值试验(CCK8)、流式细胞术(凋亡)、细胞划痕实验以及细胞小室实验(Transwell)检测抑制AID的表达对T24细胞增殖、凋亡、侵袭以及迁移的影响。结果人体膀胱癌组织中存在AID的表达,并且膀胱癌组织中AID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通过RNA干扰技术(RNAi)抑制AID的表达可显著降低膀胱癌细胞株T24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并且增加了T24细胞的凋亡率(P〈0.05)。结论抑制AID的表达可显著降低T24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并且增加T24细胞的凋亡,其表达可能与膀胱癌的进展具有相关性。

  • 标签: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酸脱氨酶(AID) RNA干扰技术 膀胱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两性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70 例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用 两性霉素 B联合氟康唑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隐球菌转阴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症状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隐球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 艾滋病伴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采用 两性霉素 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隐球菌转阴率,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两性霉素 B 氟胞嘧啶 艾滋病 隐球菌脑膜炎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分别接受三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两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两联治疗者(分别为12d和20d,P=0.009),两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 标签: 伏立康唑 隐球菌脑膜炎 艾滋病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磺胺嘧啶抗感染应用。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本品属中效磺胺,抗菌活性同磺胺甲恶唑。但近年来细菌对本品的耐药性增高,尤其是链球菌属、奈瑟菌属以及肠杆菌科细菌。磺胺类为广谱抑菌剂。该药的消除半衰期在肾功能正常者约为8~13h,肾功能衰竭者消除半衰期延长,给药后48~72h内以原形自尿中排出给药量的60%~85%。药物在尿中溶解度低,易发生结晶尿。

  • 标签: 磺胺嘧啶 抗感染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复方嘧啶颗粒中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选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的磺胺嘧啶及甲氧苄啶作为对照品,市售复方磺胺嘧啶颗粒剂(沧州康平药业,国药准字H13023605,颗粒剂,成人用),乙胫、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药用辅料,试剂为分析纯。配置溶液、对照品溶液、共视频溶液测定后代入线性A=318904.c+78032.3,r=0.09994(磺胺嘧啶)和A=94532.8c+65027.8,r=0.9991(甲氧苄啶)。结果两种成分均可较好分离且得到满意峰型,保留时间满意;检测中发现波长减小成份中锋面积较接近但会出现基线漂移的情况,最选择在240nm作为最佳测定波长。结论复方磺胺嘧啶片含量的测定对其药品质量管理及进一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复方嘧啶颗粒剂 磺胺嘧啶 甲氧苄啶 HPLC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结合氯吡咯并嘧啶的基本情况,对合氯吡咯并嘧啶的合成进行研究,先对合成工艺进行分析,然后,再针对现有的合成工艺,采取有效的合成工艺优化,促使合氯吡咯并嘧啶在实际的生产中,能够保持较好的生产效果,从而使得生产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促使合氯吡咯并嘧啶实现合理的生产,最终推动药品制造厂实现健康发展,促使制造厂能够实现合氯吡咯并嘧啶的合理生产,最终满足制药厂的发展需求。

  • 标签: 氯吡咯并嘧啶 合成工艺 优化 研究分析
  • 简介: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是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是嘧啶代谢中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在氟尿嘧啶类药物的代谢中起关键作用,其活性与氟尿嘧啶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相关。DPD的酶活性个体差异很大,部分和完全缺陷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药物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对DPD的研究也从酶学水平上升至基因水平。本文回顾了DPD的分布、功能和检测方法,及其基因多态性与氟尿嘧啶类药物相关性。

  • 标签: DPD 氟尿嘧啶类药物 DPYD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嘧啶类抗肿瘤药物是抗代谢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5-氟尿嘧啶(5-FU)和阿糖胞苷(Ara—C)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典型药物,分别属于尿嘧啶衍生物和胞嘧啶衍生物,它们的抗肿瘤活性较好,至今仍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中。但它们在临床使用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毒副作用大,选择性差,生物利用度低,需静脉连续给药等,

  • 标签: 抗肿瘤药 口服 抗代谢药物 治疗中 连续给药 临床使用
  • 简介:摘要二氢嘧啶酶(DHP)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嘧啶降解代谢障碍性疾病,以二氢嘧啶尿为特征,具有高度的表型异质性,DPYS为其致病基因,全球共有不到40例病例报道,尿气相色谱-质谱可筛查临床可疑的患者,基因测序为该病的主要确诊手段。现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基因型特点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二氢嘧啶酶缺陷症 DPYS基因 基因测序 尿气相色谱-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