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病应用胃蛋白酶Ⅰ与胃蛋白酶Ⅱ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72例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有16例胃癌,24例慢性胃病,20例胃溃疡,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Ⅰ与胃蛋白酶Ⅱ抗体含量。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Ⅰ中位值显著高于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慢性胃病患者,慢性胃病与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Ⅰ与胃蛋白酶Ⅱ比值显著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溃疡患者,慢性胃病血清胃蛋白酶Ⅱ显著低于胃癌、胃溃疡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结论血清胃蛋白酶水平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患者的胃粘膜变化,能够有效筛查出慢性胃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患者,同时对胃溃疡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 胃病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蛋白酶I(PGI)及胃蛋白酶I/II(PGI/II)比值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HP感染测定的例数75例,男63例,女12例,年龄24~73岁,平均52.87岁,每例均空腹测PGI及PGI/II。结果75例中HP感染25例,PGI减低63例,PGI/II减低8例,经Ridit分析,X2检验(因组间n>40,而T<5,故用校正公式测定X2),PGI减低与HP感染间,其0.01<P<0.025,提示有相关性;而PGI/II减低与HP感染间,其P<0.005,提示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在相关性及吻合度上,PGI/II减低与HP感染的相关性高于PGI减低与HP感染的相关性,在临床实践中,PGI/II减低与HP感染更为吻合。

  • 标签: HP感染 胃蛋白酶原I(PGI) 胃蛋白酶原I/II(PGI/II)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蛋白酶Ⅰ(PGⅠ)和胃蛋白酶Ⅱ(PGⅡ)检测对胃溃疡患者的筛查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10月在青浦中心医院的体检者2052例,胃溃疡患者120例,分别检测血清PGⅠ和PGⅡ,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统计学分析三个指标在体检者与胃溃疡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和PGⅠ/PGⅡ分别为316.7±129.2ng/ml、40.2±30.1ng/ml和12.0±4.9,三者均显著高于体检人群(156.0±63.8ng/ml,15.9±11.1ng/ml和9.7±4.3)(P<0.05)。如果以体检人群95%的可信区间设定正常参考值,则PGⅠ、PGⅡ和PGⅠ/PGⅡ的参考值分别为<270.9ng/ml、<37.8ng/ml和<14.4,它们对胃溃疡的阳性预期值分别为61.7%、55.8%和13.3%。结论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均显著高于体检者,因此它们可能用于大规模人群胃溃疡的筛查。

  • 标签: 胃蛋白酶原Ⅰ 胃蛋白酶原Ⅱ 胃溃疡
  • 简介:摘要胃癌的确诊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胃镜及病理组织检查,但其为有创性检查方法且有些病人难以耐受,不幸的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如CEA和CA199对胃癌的检测不够敏感和特异。找到一种简便、价格低廉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近几年研究发现血清胃蛋白酶(PG)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胃癌及胃部癌前期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血清胃蛋白酶的特性、检测方法、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及与慢性胃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与胃癌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Ⅰ、Ⅱ作为标志物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78例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Ⅰ及胃蛋白酶Ⅰ与Ⅱ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蛋白酶Ⅱ水平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Ⅰ<70ng/mL和比值<3的患者出现比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蛋白酶Ⅰ、Ⅱ及其比值下降与胃癌有密切关系,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及普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癌 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在胃病患者体检及人群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胃癌患者为A组(50例)、胃炎患者为B组(5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C组(5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血清胃蛋白酶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差异。结果A组患者中Ⅱ期、Ⅲ期患者血清PGⅠ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合C组(P<0.05),A组Ⅰ期患者PGⅠ水平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中不同分期患者PGⅠ水平排列为I期﹥Ⅱ期﹥Ⅲ期(P<0.05),三组患者PG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研究者中Ⅰ期、Ⅱ期、Ⅲ期患者PGⅠ/PGⅡ值呈现出递减趋势(P<0.05),A组研究者中Ⅱ期、Ⅲ期PGⅠ/PGⅡ数值明显小于B组与C组(P<0.05),B组患者PGⅠ/PGⅡ明显小于C组(P<0.05)。结论人体PGⅠ水平及PGⅠ/PGⅡ对帮助人群筛选胃病患者、胃癌患者等均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检 胃病 胃癌 胃蛋白酶原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健康体检时行血清胃蛋白酶(PG)检测的效果。方法 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健康体检人群500例,所有患者均在酶联免疫吸附法之下进行PG水平(PGⅠ、PGⅡ、PGⅠ/PGⅡ)的检测,分析其指标对健康的影响。结果 男性的PG水平高于女性(P<0.05),低年龄段的PG水平低于高年龄段(P<0.05),HP阳性者的PG异常率高于阴性者(P<0.05)。结论 健康者的血清PG有偏态分布之势,但在年龄、性别、PH值的影响下,PG水平也会出现相应改变,有男性高于女性,年龄愈大PG异常率愈高等特点,故及早进行PG水平的检测至关重要。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 健康体检 性别 年龄 PH异常率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胃癌前状态是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血清胃蛋白酶(pepsinogen,PG)逐渐成为监测胃黏膜病变的一个重要血清标志物,血清PG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腺体的外分泌功能,有助于胃癌及胃癌前疾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本文将其与胃癌前状态的相关性加以综述。

  • 标签: 胃癌 胃蛋白酶原 胃癌前状态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Ⅰ/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检测血清胃蛋白酶Ⅰ/Ⅱ对胃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患者40例为胃癌组,胃良性病变(胃炎、胃溃疡)患者32例为胃良性病变组,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48例为对照组。测定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水平,对三组受检者的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水平及其比值(PGR)进行总体比较及两两比较。结果胃蛋白酶Ⅰ在胃癌组分泌最低,其次是胃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分泌最高;胃蛋白酶Ⅱ在胃癌组分泌最高,其次是胃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分泌最低。PGR在胃癌患者明显降低。结论胃蛋白酶水平的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筛查指标,而且胃蛋白酶水平的检测为无创性检查,患者易于接受,因此可以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及其亚型在胃癌筛检中的作用。方法病理确认42例术前胃癌、45例萎缩性胃炎、64例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及44例非胃癌的其它肿瘤患者,以化学发光法检测以上患者标本的血清胃蛋白酶Ⅰ、Ⅱ,CEA及CA72-4。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Ⅱ的中位值是20.25μg/L,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PGⅠ/PGⅡ的中值在胃癌组为4.45,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以PGⅡ为14.1μg/L作为筛检胃癌的临界值,灵敏度为73.8%,特异性为68.2%,ROC曲线下面积为0.77,高于CA72-4的作为胃癌筛检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0.615)。结论胃蛋白酶Ⅱ在胃癌的筛检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癌 萎缩性胃炎 CA72-4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水平指标检查对胃癌前病变评估的作用。方法 研究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指标。结果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I、胃蛋白酶I/胃蛋白酶II指标小于胃溃疡、胃炎、正常人,胃蛋白酶II、胃泌素-17指标值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指标值较正常组有较大差异。结论 胃蛋白酶指标以及胃泌素-17对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疾病的诊断,在临床检查中要重视。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水平 重要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水平指标检查对胃癌前病变评估的作用。方法 研究本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消化内科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患者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指标。结果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I、胃蛋白酶I/胃蛋白酶II指标小于胃溃疡、胃炎、正常人,胃蛋白酶II、胃泌素-17指标值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指标值较正常组有较大差异。结论 胃蛋白酶指标以及胃泌素-17对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根据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做出疾病的诊断,在临床检查中要重视。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胃泌素-17 胃蛋白酶原水平 重要价值
  • 简介:血清胃蛋白酶(PG)能反映胃黏膜功能状态,可作为胃黏膜病变的血清学标记。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病理改变,有文献报道Hp感染可影响血清PG水平。目的:探讨Hp感染对血清PG对胃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5年6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胃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包括Giemsa染色)以及血清PG检测的患者1216例,根据病理诊断和Hp状态分组,分析各组间PG水平的差异。结果:不同胃黏膜病变组间,Hp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PGⅠ/Ⅱ比值(PGR)以及PG(+)(PGⅠ≤70μg/L且PGR<3.0)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患者PGⅠ、PGⅡ水平、PGR以及PGⅠ≤70μg/L者、PGR<3.0者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胃黏膜病变组内,Hp阳性患者PGⅠ水平和PGR低于Hp阴性患者,PGⅡ水平和PG(+)者占比高于Hp阴性患者,部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影响血清PG水平,缩小不同胃黏膜病变间PG水平的差异,加大与同种胃黏膜病变Hp阴性患者间PG水平的差异,降低PGR,提高PG(+)率。对于Hp阴性患者,可能需设定新的PG标准以提高其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敏感性。

  • 标签: 胃蛋白酶原类 幽门螺杆菌 胃炎 萎缩性 胃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研究胃蛋白酶在体检胃病及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体检和住院的70例胃癌患者为A组,70例胃溃疡患者为B组,70例胃炎患者为C组,70名健康人员为D组,然后将四组人员的血清胃蛋白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并比较A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检测结果,同时以Logistic分析研究指标与胃癌的关系。结果A组级C组的血清PGⅠ及PGⅠ/PGⅡ均低于D组,阳性率高于D组,B组的血清PGⅠ及PGⅡ则均高于D组,PGⅠ/PGⅡ则低于D组,A组中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PGⅠ及PGⅠ/PGⅡ也有显著性差异,且经Logistic分析显示,PGⅠ及PGⅠ/PGⅡ与胃癌有密切的关系,P均<0.05。结论胃蛋白酶在体检胃病及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对于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体检 胃病 胃癌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胃蛋白酶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方法: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时段内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患者中选取110例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将其中40例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患者设为A组,将40例治疗后转阴患者设为B组,未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3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胃蛋白酶水平检测,统计三组血清胃蛋白酶I、II(PGI、PGII)。结果:A组患者PGI、PGII水平明显低于B组与对照组,且P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血清胃蛋白酶原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血清胃蛋白酶(PG)Ⅰ、Ⅱ的含量变化与胃炎、胃溃疡、胃癌发生的关系,为胃部疾病的诊断提供线索,并为胃癌术后的复发与转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了正常对照、胃炎、胃溃疡、胃癌、胃癌术后各30例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中的PGⅠ、PGⅡ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均略为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血清PGⅠ、PGⅡ含量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两者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PGⅠ、PGⅡ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血清PGⅠ、PGⅡ含量的变化对胃炎、胃溃疡、胃癌及术后的诊断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蛋白酶原 胃炎 胃溃疡 胃癌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及胃泌素17水平和胃癌的关系。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210例患有胃病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首先进行胃镜下活检,研究人员根据活检的结果将患者的病种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三组。然后对所有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来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研究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和胃癌关系。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可知,三组患者的PGⅡ、G-17水平及PGR(PGⅠ/PGⅡ)水平都有明显差异,胃癌组的PGR水平要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PGⅡ以及G-17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Ⅰ水平在三组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知道PGⅡ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55/70)、82.14%(115/140);PGR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71%(25/70)、92.86%(130/140);G-17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45/70)、89.29%(125/140)。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联合检测胃癌患者可以提早诊断出胃癌,提高胃癌诊断率,尤其是G-17联合PGR检测。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让患者提早接受治疗,从而降低胃癌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的推广这种检测方法。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 关系